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在沦陷区建立了伪满政权。日本在伪满统治的14年间制定了一系列工业统制政策。大肆掠夺东北的煤铁、石油、金属、棉、粮等物资。这些工业政策的实行,破坏了中国的经济,造成资源外流,人民生活困苦,民族工商业衰落,经济发展严重失调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1933年8月至1934年3月,奉美国远东司司长霍恩贝克之命,副司长汉密尔顿对远东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考察,并最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日本、关于"满洲国"、关于中国、关于美国远东政策的四份报告。这四份报告对第一届罗斯福政府的远东政策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重新调整了远东政策,即在中日之间维持某种平衡,并持续对该区域的出口;摆脱了对战争的担忧,认为短期内苏日、美日间不会发生武装冲突;对伪满洲国继续奉行"不承认主义"。  相似文献   

3.
有人考证,美国总统,只有杰斐逊、麦迪逊、林肯、老罗斯福及威尔逊,演讲稿不用假手于人,其中又以林肯文采最好,堪称第一健笔。  相似文献   

4.
东北自古以农牧和渔猎文化著称,民国时期,畜牧业高度发达,曾是我国重要的畜产品出口基地。由于畜产品绝非是普通的副食产品,而是重要的军需物资,民国时期,即引发日本对东北畜产业的觊觎。伪满洲国建立后,日伪政府在满铁畜产的基础上,制订了对东北畜产业的全面掠夺政策。伪满畜产政策与战争紧密相联,其政策出台伊始就打下了深刻的战争烙印,铭刻了其军事掠夺的根本属性。尤其在战争后期,日本放开手脚大肆掠夺东北的畜产资源,使东北的畜产资源遭到毁灭性打击,导致东北从传统的畜产品输出地区逐渐沦落为畜产品输入地区,给东北人民带来无尽苦难。  相似文献   

5.
伪满洲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统制经济政策。其中,占据突出位置的是"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北边振兴计划"和"百万户移民计划"。伪满洲国统制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企图把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附庸,"以获得为进行长期对外战争提供资源及其他的巩固的策源地",为侵略战争造血、输血,进而为日本帝国的政治、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6.
陶文钊 《百年潮》2005,(2):4-11
自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历任美国总统都实行"双轨政策",在海峡两岸之间保持脆弱的平衡.但在各任总统之间、在同一总统的不同时期,他们对台湾的政策仍然有不同的侧重和调整.乔治·沃克·布什在他第一任期对台湾的政策也与前任的政策有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借助扩展的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伪满洲国强制储蓄政策的经济负效应。强制储蓄政策及其税收性在降低当前消费的同时并未形成消费者的未来消费,导致消费者的终生消费现值下降。在强制储蓄政策下,民族产业面临逐渐萎缩的危险。金融市场规模萎缩、利润空间的压缩以及伪满洲国政府在民间金融机构中推行强制储蓄措施,使伪满洲国的民族金融业难以维系。为日本侵略战争服务的统制经济体制下,强制储蓄政策虽然带来军事工业及相关产业的产出增加,却导致这些产业利润率的极度恶化。从宏观角度看,强制储蓄政策引起了经济增长减速、虚假充分就业等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8.
崔隽 《环球人物》2020,(8):29-34
罗斯福,美国第三十二任总统(左)。里根,美国第四十任总统(中)。小布什,美国第四十三任总统(右)。疾病以外,战争、灾害、萧条,无一不是国家的危急时刻。在现代总统制下,从罗斯福到里根,从小布什到特朗普,均被认为是“战时总统”。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与美国,两者之间存在着现实而又微妙的关系。几乎所有研究联合国历史和现状的人都把它作为研究的要点。 联合国处在美国国土上;美国曾是联合国的主要设计者,又是奠基人之一;美国担负着联合国每年财政预算的四分之一。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作为世界的头号强国在联合国中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和影响。联合国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国际风云中,其成就与失败无不与美国对联合国的政策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因此,回顾联合国走过的历程可以了解美国对联合国的政策与策略,展望两者关系的未来,也能对美国在联合国的动向作一预估。  相似文献   

10.
战后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9月日本投降以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收到了美国友人服务委员会克拉伦斯·皮克特的一封信。信上说:“今天,虽然日本站在审判台上,但从更深的意义上讲,受审的是美国。……现在,不仅日本,……而且所有东方世界的国家都将注视我们,看我们的行动是否体现了我们为之奋斗和牺牲的正义、谦虚和尊重人的原则。”这番话的含义很深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正是由于西方盟国仅仅以本国利益为原则而未能坚持一项以世界和平与安全为原则的对德政策,法西斯德国才乘机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在日本问题上面临着当年西方盟国在德国问题上遇到的同样抉择。一方面,自1904—1905年日本打败俄国以来,日本就成了美国向太平洋地区扩张的强有力对手,美日矛盾终于导致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战争的复仇之火一度吞没了许多美国人的理智。1944年11月,在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中,13%的美国人赞成胜利之后杀死所有幸存的日本人。有位名叫乔治·  相似文献   

11.
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一直设法迫使中国在事实上承认东北的傀儡政权,国民政府对此拒绝让步。《塘沽协定》的缔结,使伪满洲国和华北之间出现了所谓的缓冲区,国民政府极力淡化这一协定的政治性。山海关内外的通车、通邮谈判过程中,中日双方围绕伪满洲国的承认问题,出现了尖锐对立,日方并未达到目的。1935年以后,日本还是不断提出承认伪满的议题。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又做出了让步,冻结东北问题:虽然不承认伪满,但也不谈收复东北,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43年《开罗宣言》的发表。  相似文献   

12.
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东亚战略格局根本改观,美国占领了日本、菲律宾和朝鲜南部,它把中国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的努力遭到失败后,力图填补东南亚地区的“权力真空”。50年代初,欧洲的冷战风云与亚洲的热战硝烟汇合,在美国的遏制战略中,东亚地区成为同  相似文献   

13.
1961年韩国“5·16军事政变”前,美国对韩国一直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虽然美国情报部门预见了韩国国内动荡局势仍将持续,但对于韩国可能出现的政治纷乱并没有完全做出精准估计。由于韩国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战略前沿之一,尽管麻烦不断阻力重重,在大方向上支持韩国是其既定政策,所以肯尼迪政府在朴正熙政变后对韩政策在半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支持-反对-观望-支持”的微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61年韩国"5·16军事政变"前,美国对韩国一直表现出积极支持的态度,虽然美国情报部门预见了韩国国内动荡局势仍将持续,但对于韩国可能出现的政治纷乱并没有完全做出精准估计。由于韩国是美国在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战略前沿之一,尽管麻烦不断阻力重重,在大方向上支持韩国是其既定政策,所以肯尼迪政府在朴正熙政变后对韩政策在半年时间里经历了一个"支持-反对-观望-支持"的微妙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同意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提出的保持外蒙古现状的条件,但在20世纪40—50年代美国并没有正式承认外蒙古独立。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启动了与蒙古建交的行动,正式承认其为独立主权国家,并在联合国关于蒙古入联问题上投了弃权票。由于担心蒙古不能入联引发连锁反应对美国不利,肯尼迪政府在外交上对台湾当局施压,迫使其没有在联合国行使否决权,蒙古于1961年正式成为联合国成员。然而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柏林危机和台湾当局的极力反对,肯尼迪政府未能在任内完成与蒙古建交事宜。肯尼迪政府时期美国对蒙古政策的变化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对亚洲内陆国家外交政策的实质,即为美国的冷战战略服务。  相似文献   

16.
邱帆 《安徽史学》2023,(1):119-127
日本的恐俄心理是引起明治政府关注进而觊觎东三省的原因之一,也是马关谈判期间使明治政府决策层在割占东三省领土问题上相对收敛野心的重要因素。1879年日本成立东京地学协会,为日本谍报人员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促使其谍报成果质量逐步提高。甲午战前明治政府在何时略取东三省的问题上意见分歧较大,暂缓略取的意见占主流。随着日本财政状况的改善、军事实力的提升、国内矛盾的缓和,第二次伊藤博文内阁在重新评估中国军事实力和研判东亚国际形势之后,将略取计划重新提上日程并在甲午战争中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7.
曲升 《世界历史》2022,(1):105-122+155-156
在海洋自由政策观念陷入分裂和战争来临的形势下,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因势利导,实现了对美国海洋自由观的全面重塑,即在国家国际角色定位上实现了从中立国到交战国再到世界领袖的转变,在利益意涵界定上实现了从狭窄的海上私人财产豁免原则到广泛的航行自由原则的拓展,在具体政策实践上实现了从反对潜艇战到实施潜艇战的逆转。这种语境重塑和政策行动转变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历史影响,不仅有助于美国取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而且适应了战后美国国际角色定位、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的变化,开辟了将“军事航行自由”确立为美国海洋自由政策核心诉求的道路。但无论海洋自由原则如何被改造和重塑,其服务于美国自身利益的目的和本质不会变,其单边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底色不会变。  相似文献   

18.
楚志锋  黄晨曦 《沧桑》2011,(1):82-83
罗斯福的外交思想指引着二战时美国外交的走向,对戴高乐及其政权的认识就在一定程度上受其思想的影响。然而美国在这种思想的掩护下有着实施它对欧洲乃至世界的计划的更深层次的利益追求。  相似文献   

19.
南海问题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涉及七方六国,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中国台湾等国家及地区关于南沙群岛主权归属和领海、大陆架及专属经济区划分产生的争端,主要包括领土归属和管辖两方面的内容。美国是对南海问题具有影响力的区外国家。自冷战以来,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南海的政策,以实现自身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美国不断插手南海事务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原因,还有其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因素。本文试图分析美国自冷战以来,根据世界政治格局与自身的国家利益不断调整南海政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0.
崔丕 《世界历史》2004,(6):4-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 ,美国对奥地利政策偏离了《莫斯科宣言》的方向 ,将奥地利作为被盟国解放的国家 ,反对追究奥地利的战争责任 ,极力推动奥地利的经济复兴和国内秩序稳定。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第 38 4号文件和第 1 6 4 1号文件乃是美国对奥地利政策的重要纲领。美国以奥地利只能向苏联支付实物赔偿和武装中立为条件 ,同意签署《奥地利国家条约》。促进奥地利的亲西方倾向 ,成为美国对奥地利政策的长期目标与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