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铁群 《炎黄春秋》2011,(11):86-90
一、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部分论述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问题是,作为人数众多的阶级,无产阶级如何专政?  相似文献   

2.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社会经济从开国之初的贫弱小农经济状态,一跃而进入世界近代工业强国行列,建立了强大的近代工业体系。实现这一伟大社会经济变革的基本力量,是日本的伟大民族。日本民族所表现出的这种可贵的“民族活力”是值得发扬和学习的。自然,日本民族是由各个阶级所组成的,而在日本民族中,最进步、最革命的则是日本无产阶级。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的革命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日本全部近代历史雄辨证明,日本无产阶级是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发展的,同日本的大工业生产直接相联系的。因此,它既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又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直接体现者。换句话说,日本无产阶级不仅是实现上述社会经济和政治变革的主力军,而且也是  相似文献   

3.
一、问题的提出 要使近代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富有成果,一个重要条件就是需要弄清楚近代中国农民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阶级,是农奴,是农村小资产阶级,还是农村无产阶级。因为这三种不同属性的农民,他们的情感、思想和性格都各自打上了自己的阶级烙印,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中叶,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开始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正式登上了政治斗争的舞台,它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伟大历史使命,由一个自在的阶级变为一个自为的阶级,从而加速了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这个时期,从国际范围来说,发生了不少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1847年)、无产阶级的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的建立(1864年)、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的诞  相似文献   

5.
孙跃纲 《攀登》2010,29(2):32-36
知识经济的推进,产业工人结构的变化,给了无产阶级新的变化、新的内涵,但是无产阶级仍然是没有生产资料的阶级,是与大工业、与知识经济紧密联系的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仍然是资本剥削制度的掘墓人,是发展时代的基本主体。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是否具备产生工人阶级(即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条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初的性质等问题上,至今史学界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之所以会产生这些观点上的分歧,其基本原因之一,是由于人们对中国近代工人阶级"年龄较轻"这一突出弱点存在着认识上的差异。其实,上述这一弱点具有辩证性、相对性,因而并没有从根本上妨碍中国工人阶级政党的产生,也没有从根本上影响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质。  相似文献   

7.
我的这个发言是世界史所六位同志共同商议的,发言稿是三位同志共同执笔的。 一、巴黎公社具有伟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巴黎公社是“把人类从阶级社会中永远解放出来的伟大社会革命的曙光”。它是人类历史上建立的代表劳动人民利益的新型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的雏型,是打碎和摧毁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中,它破天荒确立了无产阶级统治的新秩序,实行了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民主制,提出了废除剥削、消灭阶级的无产阶级人权即“人类解放”的根本要求,采取了一些带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措施,坚持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等等。巴黎公社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辟了新的前景,对当时欧美和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具有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伟大的十月革命和中国革命,也是继承、发展了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文物试探体脑分工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是阶级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剥削者把它说成与阶级存在同样是自古有之永恒不变的"天经地义"。马克思证明了阶级"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必将随着历史的发展,通过无产阶级专政而归于消灭。在阶级发生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中长期呈现出尖锐对立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和差别,也是这样。它并非"自古有之"。  相似文献   

9.
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是受欧美近代阶级观念和阶级革命运动启发而产生的,基本思想来源是马克思关于阶级或阶级斗争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的均平观念也渗透其中,越穷越革命、越富越反动成为20世纪中国社会从事阶级革命的简单法则。20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阶级内涵的理解是肤浅的,互助论对早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意识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阶级斗争应用于中国革命问题上,中国社会不同学派和政派间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导致革命阵营的分裂。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者所有制—阶级的阶级理论逐渐形成,并确立为中国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础。阶级斗争史从一开始就被与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分离开来理解,这是对马克思阶级理论的误解,曾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
王全德 《攀登》2001,20(Z1):1-3
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三个代表"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点,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方向上科学地回答了广义文化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相互关系;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将群众、阶级、政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群众、政党关系之上.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爱国主义的发展历程中,从184o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爱国主义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超过了前此数千年的积累,发生了量的空前丰富和质的飞跃,实现了各族各阶层人民爱国思想及其实践与选择真正能救中国,能振兴中华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统一。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在民族性、广泛性、阶级性、时代性和层次性等等方面,都表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狭隘向广阔,由封闭向开放,由分散到统一的大趋势。爱国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并产生了国家之后才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热爱自己的祖国的各种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2.
正1941年3月17日,毛泽东在为《农村调查》写的序言中指出:"现在我们很多同志,还保存着一种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作风,甚至全然不了解下情,却在那里担负指导工作,这是异常危险的现象。对于中国各个社会阶级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具体的了解,真正好的领导是不会有的。"而"要了解情况,唯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调查社会各阶级的生动情况。对于担负指导工作的人来说,有计划地抓住几个城市、几个乡村,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阶级分析的方法,作几次周密的调查,乃是了解情况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具有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最基础  相似文献   

13.
胡风的1949     
胡学常 《百年潮》2004,(5):36-42
进入1949年之前,大约有十年时间吧,胡风在左翼文化战线一直被视作一个"异数".党当然不怀疑他的革命立场,但革命是分阶级的,有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革命,也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胡风不是中共党员,他的文学理论富于"五四"气质,鼓吹作家的"主观战斗精神",反对过分美化工农大众.这些都使他具有了资产阶级"唯心论"的嫌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其历史条件要求社会生产力必须高度发达,唯此马克思、恩格斯才设想出阶级斗争的两大主角——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可是俄国和中国,比西方生产力落后。于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中国化,都遇到了一个共同问题:小资产阶级问题。列宁及毛泽东运用革命"两步走"策略,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成功地驾驭了这个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仍然非常之大,成为许多历史事件的因缘。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无产阶级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他对无产阶级新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鲁迅曾对历史和历史人物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这里我们准备初步探讨一下鲁迅的历史观及其树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以便更好地向鲁迅学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一鲁迅是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实现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转变的。正如瞿秋白同志所指出的: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士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友人,以至于战士,他是经历了辛亥革命以前直到现在的四分之一世纪的战斗,从痛苦的经验和深刻的观察之中,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  相似文献   

16.
世界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而是生产力普遍增长和人们交往普遍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人类历史三大社会形态说,是我国学者正确理解世界史的出发点。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乃是全人类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人类在没有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消灭劳动分工之前,是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的世界历史的。因此,世界历史的形成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传统社会尤其是宋以来"士"的嫡系后裔,他们对宋以来的科举士大夫阶级有强烈的认同意识,在思想和精神上可谓"血脉相连"。所以,任何对传统社会尤其是对宋以来近世社会之士人阶级的研究和论述,几乎无一不渗透着研究者本人身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命运之感以及他对"中国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阶级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政治意义上的阶级是同质、固化、二元对立的,强调冲突和斗争;社会意义上的阶级是异质、流动、多元互动的,强调关联和交融。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尚未达到“阶级对立简单化”的程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便不得不在两种阶级图景之间艰难地寻找平衡。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阶级划分的标准和程序时常与党的阶级政策相偏离,这不能简单视为政策执行中的错误或偏差,而是政策弹性和适应性的体现,从中可以发现革命实践的辩证逻辑。  相似文献   

19.
俄国革命和中国革命中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民主力量的合作是由革命前夜的社会阶级关系和各社会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革命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是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20世纪初期的俄国,总的来说只是一个中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封建农奴制度残余严重,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其中小农经济占有极大的比重。尽管它有高度集中的垄  相似文献   

20.
赵珊珊  吕海刚 《神州》2013,(3):51-51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西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矛盾的加深和发展,两大对抗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斗争和深入进行理论批判与探索,几乎同时完成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根本转变,成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共产主义理论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