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钢 《沧桑》2009,(6):10-11
明隆庆和议前在大同地区曾设过两次马市,时间不长,即起战争。隆庆四年(1570)汉蒙达成和议,史称“俺答封贡”。主要内容:1.封贡;2。互市;3.交换;4.宣谕。隆庆和议的达成结束了明与元蒙的战争,给明代北部带来了相对安宁的生活与生产环境;发展了生产,促进了汉蒙两民族的商贸与友谊。  相似文献   

2.
万历援朝御倭之战,是全球化开端时代东亚史上首次大规模国际战争。明代白银货币化是全球史的一部分,张居正改革之后,明廷财政与白银密不可分,明朝财政体系处于由实物和力役为主向白银货币为主的急剧转型之中,却突如其来地遭遇了一场不在本土进行的对外战争,这一战争是对明廷财政的极大挑战。本文尝试以白银货币为中心,剖析战争财政问题,从战争发展过程考察明廷财政的战争投入实态,揭示这场战争明廷财政的白银投入粗估达到2000万两以上,对这场战争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万历援朝之战与明后期政治态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万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的日本侵略朝鲜、明朝援朝之战 ,是日本第一次侵朝战争 ,也是中朝第一次联合反侵略战争。这场战争不仅是世界变化背景下中、日、朝关系 ,即东亚国际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的标志 ,而且也是明朝由盛而衰的一大转折。本文从战争的视角 ,对明朝的政治实态进行考察 ,剖析诸多政治问题 ,并以此为枢纽 ,透视明朝后期政治走向衰败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范惠泉 《神州》2012,(6):30-30
前言 明朝万历二十年(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史称“壬辰战争”。这场战争中,日本出动水陆军二十余万,战船千余艘,两个月内朝鲜“三都八道”几乎全部沦陷。朝鲜国王李睑派使节向明朝求援,明政府旋即做出援朝抗日的决定。在长达七年之久的战争中,登州港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丁酉战争爆发后,明朝迅速做出了再次援朝御倭的决策,并重建军事指挥体系,进行战略部署。南原之战是丁酉战争爆发后明军在朝鲜遭遇的首场战斗。南原之战的失败,不仅在于南原的明军主将杨元个人轻率寡谋,还在于朝鲜水军在闲山岛海域的覆没使南原失去屏障,还在于邻近明军与朝鲜军队缺乏相互配合与援救,更在于明军的战略失误以及相关决策者的急躁心理。不过,也正是南原之战的失利,明朝及时调整了援朝御倭的军事战略。  相似文献   

6.
赵树国 《沧桑》2010,(6):115-117,149
邢玠作为万历时期援朝御倭战争后期的统帅,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灵活应对战场形势,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在战略、战术的应用上"稳"中求"巧","稳"、"巧"结合,最终达到了二者的和谐统一,这是保障胜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董兴华 《沧桑》2013,(4):82-84
1592年,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对明朝主导的东亚朝贡体系公然发出挑战。明朝出于对朝鲜的"字小"之义和保护自身的现实考虑,出兵援朝抗倭。经过中朝两国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历时七年的国际战争对中朝日三国历史的发展和16世纪及其后的东亚国际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抗倭战争,是一场对东亚的政治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的国际战争(对于这场战争,朝鲜称为“壬辰、丁酉倭乱”,日本称为“文禄、庆长之役”)。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1537—1598)统一日本,遂于1592年4月进攻朝鲜,势如破竹。应朝鲜政府之请,明军自7月起陆续入朝抗倭,并于1593年1月赢得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  相似文献   

9.
前一段时间,随着苏联档案解密,朝鲜战争成为历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从朝鲜战争爆发到中国出兵援朝,其间事态发展变幻多端,中国出兵经历也曲折复杂,涉及到国际关系的变化、中共高层的决策以及具体的部队组建和派遣等。本文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对中国出兵朝鲜前的战争准备工作作一研究,从而为研究朝鲜战争史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1592-1598年中朝两国在联合御倭战争过程中取得了巨大胜利,但明朝也因此国力大耗,辽东边防大坏,满族乘机起兵,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激化,致使明朝在不到半个世纪后终告灭亡。尽管如此,援朝抗倭的必要性应予以肯定,因为它不仅粉碎了日本吞并朝鲜进而侵略明朝的罪恶企图,而且进一步巩固了中朝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19年的南北和议,吴鼎昌因得到皖系、安福系及徐世昌的支持与认可,被推选为北方代表。作为北方代表团的决策者之一,吴鼎昌多方周旋并争取南北双方妥协,努力推进和议的筹备。在1919年公债、国会等和议具体问题上,吴鼎昌尝试游说北方向南方作出一定妥协,但在遭到皖系反对后,采取强硬态度试图迫使南方让步而未果,最终选择了终止和议的消极方案。南北和议的失败,主要是促进和议的诸多因素没有形成一股占有优势的、推动和议的中心力量,终因均势的多方意见不可调和而破裂。1919年南北和议,不仅仅是对中国旧军阀势力对比发生的变化产生了影响,也是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催化剂之一。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20,(6)
正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朝鲜战争是冷战形成过程中东西方阵营爆发的第一场热战,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这一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党中央慎重分析局势、权衡利弊得失,经过艰难决策,决定出兵援朝。彭德怀坚定支持毛泽东出兵援朝的主张,临危受命,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他坚决执行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进行政治、军事准备,率兵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表现出一名共产党员敢于担当的优秀  相似文献   

13.
何方 《炎黄春秋》2013,(9):19-26
朝鲜战争停战已经过去了一个甲子,很值得做些回顾和反思。六十年来,国内外对这场战争的资料收集和研究成果,可说早已汗牛充栋。我今天只是想换一个角度,着重谈我国在这场战争中应该记取的教训。一、同意并支持发动战争1949年3月11日金日成已经在苏联向斯大林提出武力统一朝鲜的设想。斯大林没有同意,  相似文献   

14.
明代嘉靖年间,明王朝的统治渐趋衰落,同时安南也发生了莫登庸篡夺黎朝的事件,导致其国内政局混乱、南北分裂,此时双方稳定的藩属关系已经难以维持,开始出现动荡与转折。经过明朝地方官员的一系列努力,双方最终达成和议,之后明朝坚持不再插手安南内部事务。这反映了明朝在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既服从现实又坚持理想的态度,而现实主义已然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一本值得中日两国读者阅读的好书——《卢沟桥事变史论》评介李良志每年的7-8月,都是中日两国史学界——近些年也成为政府间话题集中而且敏感的月份。7月有一个“七七事变”,是60年前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日子。“八一五”则是日本战败投降的纪念日。日...  相似文献   

16.
从甲午战争的开始时间看日本侵朝侵华的战争责任问题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始于何时?我虽说接触和研究甲午战争史几近四十年,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两年前,有位朋友从日本帮我复印了两部有关甲午战争国际法的日人著作,即当时日本陆军大学国际法讲师、...  相似文献   

17.
1953年秋,美帝发动的侵朝战争,最后以其彻底惨败而告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援朝义举,在全世界爱好和平的正义旗帜下高奏凯旋! 板门店的停战协定正式签署生效之后,我铁一师即奉命作为首批归国部队撤离朝鲜,并于10月底进驻陕西省宝鸡市。 宝鸡是关中平原的左侧主要重镇,宝成铁路便从这里起步向天府之国延伸,陇海线穿城  相似文献   

18.
萨苏 《大江南北》2017,(7):22-24
卢沟桥,作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纪念地,吸引着中日两国史学界和民间的目光。然而,更值得讨论的是卢沟桥枪声的战略意义。我们首先看一下,七七事变之前双方是怎样的态势,为什么会爆发这场战争。  相似文献   

19.
关于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原因,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由于美军越过三八线对中国的安全造成威胁,中国才决定出兵援朝。但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确信和美国的较量不可避免,从而对出兵始终持着积极态度。最近新公开的档案表明,朝鲜战争爆发前后毛泽东本来持消极态度,但美国迅速介入朝鲜战争并宣布派遣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引起中国国内政治和思想上的动摇,使得毛泽东试图出兵援朝迅速结束战争,金日成也希望中国尽早出兵提供援助,但由于斯大林的消极态度,未能实现。联合国军在仁川登陆以后,中国对出兵朝鲜的态度日渐消极,当斯大林与金日成要求中国出兵时,毛泽东甚至告知中国不准备出兵。在出兵问题上毛泽东考虑的根本因素并非美军是否突破三八线,而是是否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以及具备战胜的条件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明代大同镇的军饷收支是理解整个明代军饷问题的典型案例。明代前期,大同镇"以一镇之收入,供养一镇之军士",屯田、地方税与食盐开中是大同军饷的经常性来源,收支基本平衡。这一时期的军饷开支尚未成为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但是其饷源结构的固有缺陷已经存在,表现为屯地不足、环境制约和官僚势要强占等,军饷增长空间受到严重制约。到明朝中期,因明蒙战争频繁发生,军饷支出暴增,大同镇对国库的依赖日深,边镇粮饷才成为明朝国家财政危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