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苏南新石器时代玉器的考古地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广 《文物》1986,(10)
五十年代以来,在江苏南部发现了一系列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现就南京博物院提供的其中4处遗址中出土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14件样品进行了研究,样品编号及内容如下: WCM35:1 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残玉玦 WCM42:4 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玉玦 WCM68:1 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玉玦 WCM174:3 吴县草鞋山马家浜文化玉玦 WCM12:15 吴县草鞋山崧泽文化残玉璜 WZM4:06 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早期穿孔残玉斧  相似文献   

2.
溧阳神墩     
《文物》2016,(5)
正溧阳神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发现了马家浜文化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该遗址的发现是继宜兴骆驼墩遗址、西溪遗址之后再次确认了太湖西部存在着以平底釜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早期类型和以三足平底鼎为中心的马家浜文化晚期类型,展现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长达千余年的动态的变迁过程。神墩遗址内重要遗物的出土,确立了太湖西部马家浜文化的年代标尺,确定了太湖文化区和  相似文献   

3.
骆驼墩文化是指分布于太湖西部以平底釜为典型陶器的一类遗存。主要遗址有江苏宜兴骆驼墩、宜兴西溪、溧阳神墩、江阴祁头山、锡山彭祖墩、高淳薛城,浙江余杭吴家埠、吴兴邱城等。通过分析目前已发表资料的各遗址,可以将骆驼墩文化统一划分为三期五段。骆驼墩文化早期年代应大体与马家浜文化早期、繁昌缪墩类遗存相当,晚期大致与马家浜文化的最晚阶段和以侯家寨上层为代表的侯家寨文化同时。  相似文献   

4.
骆驼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过渡地带,其早期文化遗存以平底陶釜为主要特征,代表了太湖西部地区马家浜文化时期的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发掘中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崧泽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灰坑等,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灰坑,共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发掘者建议将以骆驼墩早期文化遗存为代表的、以平底釜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命名为骆驼墩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钱塘江下游的杭嘉湖地区、宁绍平原存在着三个先后有继承关系的史前文化,即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诸文化。为行文方便,在此简称为马家浜诸文化,其时间距今约为7000年至4000年左右。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内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表现在墓葬方面,除了墓地规模、随葬品种类、数量发生了变化以外,尸骨头向、仰俯等亦发生了令人深思的变化:从马家浜文化的俯身直肢、头北足南演化成崧泽文化早期的仰身直肢、头北足南,中晚期和良诸文化的仰身直肢、头南足北。丧葬制度是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是分布于宁绍平原、杭嘉湖平原上的两支原始文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是浙江史前考古的重大收获之一.对河姆渡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1973年,第一次发掘河姆渡遗址后认为“河姆渡遗址有四个相继叠压的文化堆积,在文化面貌上,第三四文化层有别于我省以前发现的任何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一个完全新颖的文化类型,因此我们暂将其命名为‘河姆渡文化’……第二文化层的时代和面貌相当于嘉兴马家浜和吴县邱城下层,第一文化层相当于吴县邱城中层和崧泽中层墓地”.这一认识在考古界、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尚有坚持此论者.1977年冬到1978年春的河姆渡遗址的第二期发掘,修正了以前的看法,认为“河姆渡遗址四个文化层的器物共性较多,有它统一的风格,但在某些器物上又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说明了事物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河姆渡  相似文献   

7.
2000年8月至2001年1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无锡市博物馆、江阴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考古队,对祁头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灰坑39座、墓葬132座,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石器等遗物。该遗址的文化面貌较有特色,遗址和遗物共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至第二期的年代约为马家浜文化中期,第三期至第四期的年代约为马家浜文化晚期,少数遗物已进入崧泽文化早期。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长江下游史前文化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8.
张童心  王斌 《东南文化》2014,(1):65-71,127,128
马家浜文化作为环太湖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文化,其文化面貌的形成固有其制约因素。从自然环境、人的能动行为、文化间交流与碰撞三方面可看出:马家浜文化的产生首先植根于特定自然环境之中;先民在聚落尤其是居址选择上存在较强的主观能动行为;与周边文化区人地社会交流及其产生的文化碰撞也对马家浜文化面貌的最终形成产生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家浜文化区的环境研究,以往都以1000年左右为尺度,即把马家浜文化作为一个基本时间单元来分析,所得结论是粗线条或大趋势性的。在马家浜文化研究近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已经有条件提取更多信息,变趋势性考察为过程性研究,进而描绘这一时期更加细微的演化曲线,构建人地关系景观。  相似文献   

10.
与马家浜文化早期相比,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各遗址的脊椎动物构成无明显变化,说明在千年的时间内遗址所在地区自然环境变化不大。软体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相比早期大大增加,显示出先民对软体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的逐步增强。家畜饲养方面,先民仍然饲养狗和家猪,并未驯化其他动物,不同遗址之间的家猪饲养水平存在差异。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来自于狩猎野生哺乳动物(鹿类动物)和捕捞鱼类(乌鳢和鲤鱼),不同遗址之间动物种属和数量比例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遗址中可能存在定期性规模较大的鱼类捕捞现象。  相似文献   

11.
杨晶 《东南文化》2002,(7):15-24
马家浜化的石钺属工具或武器,从崧泽化开始石钺已兼县实用与礼仪的双重功能,玉钺从其出现就一直扮演着权力标志物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2.
江阴祁头山遗址发掘迄今,引起学界广泛关注,遗址对于探究早期太湖地区聚落考古的文化传承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完善该地区史前文化的发展脉络。从出土陶器、玉器的形制、工艺及其内涵分析,祁头山遗址均体现出明显的多文化因素,加之本地区独有的文化特色,使得祁头山与典型的马家浜文化存有较大差异,可视为一种全新的考古学文化——祁头山文化。  相似文献   

13.
溧阳神墩遗址位于太湖西部,经先后三次考古发掘,发现马家浜文化相对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清理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252座,婴儿瓮棺葬16座,房址10座,灰坑90个,灰沟1条,良渚文化墓葬9座,商周时期灰坑12个,灰沟1条。该遗址为重新认识马家浜文化的分期、分区、分界、类型和文化变迁过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北辛文化和马家浜文化是两个分布地域接近并且大致同时的考古学文化。本文根据现有发掘资料,通过比较二者在陶器石器等遗物、墓葬等遗迹以及主要经济产业等文化内涵方面的异同点,证明南北这两种考古学文化间确实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二者之间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一定的交流活动,对彼此文化因素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相比较而言,位于南方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对北方北辛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江苏张家港市东山村新石器时代遗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山村遗址经两次发掘,发现了10多座马家浜文化墓葬和一处包括房址和墓地的崧泽文化聚落,其中首次揭露9座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崧泽文化早中期大墓与小墓的分区埋葬以及大房址的发现,证明至少在距今5800年前后,已有明显的社会分层。这为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社会文明化进程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6.
马家浜文化晚期陶鼎的兴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太湖地区马家浜文化晚期,形态各异的陶鼎开始兴起。各个类型陶鼎在时空分布、创制机理和发展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与本地区固有的以釜为主的炊器传统有着亲疏程度上的显著差异。不同制鼎传统之间彼此影响,关系错综复杂,一度形成了多个本土和外来传统并立的局面。厘清这些陶鼎类型的源流谱系,对于明确其后续影响,乃至阐释整个环太湖地区史前陶鼎传统的形成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东山村遗址的发掘为太湖地区崧泽文化增添了新材料,为进一步探讨崧泽文化的发展进程提供了重要契机。东山村崧泽文化墓地的陶器显示出其在继承马家浜文化的同时,也与周边文化处于相互影响之中,使得区域文化面貌逐步趋同,这种趋势同样表现在太湖地区内部,另一方面,陶鬶差异暗示的地方类型则始终存在。从社会层面来看,太湖地区在崧泽文化早期就已经出现了聚落内部的分层构成,其社会发展进程明显受到区域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一、性别考古学概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考古学进展中,一项新兴的探索领域是性别考古学(genderarchaeology )。其要旨是从性别研究来进行社会考古学的研究,并对考古学中主要侧重男性的作用和忽视女性的倾向进行纠偏。这项研究并非限于  相似文献   

19.
旅游文化及其主流研究反思——基于旅游文化概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桓占伟 《人文地理》2007,22(4):72-76
旅游文化研究呈现出趋冷状态,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化与科学化也渐行渐远。因此,有必要对目前旅游文化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一番理性的反思,而旅游文化的概念研究无疑是旅游文化研究的出发点。旅游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概念,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内涵。中国旅游文化研究存在泛化的危险,基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介体的三体碰撞说是旅游文化泛化说的典型代表。实际上,旅游文化是广泛存在于旅游活动中的,由专业人员挖掘或设计出来,满足旅游者特定需要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产品。从这个角度认识旅游文化的概念,才能使旅游文化研究切合中国旅游业的实践,从而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实在的研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