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玉覆面是古代玉敛葬的重要形式之一,反映了当时的用玉制度与葬俗。此次研究以米脂县银南新区M103出土的玉制品为对象,通过显微观察、拉曼光谱分析、XRD分析以及红外光谱分析和扫描电镜显微分析对选取的11片玉片样品的材质和加工工艺以及玉片表面残留物进行了科学分析与研究。结果显示,透闪石玉是组成玉覆面及玉鞋的主要玉种,此外还有少量蛇纹石玉和石英岩玉。玉片上的红色附着物为朱砂,很有可能是用于纺织品染色。纺织品痕迹显示其为麻织物,织物可能是用于承托和固定玉片。玉片的加工痕迹显示,可能是受工艺水平限制或制作时间仓促,制作较粗糙。  相似文献   

2.
闪淑华 《收藏家》2004,(11):27-27
国人尚玉之风沿袭八千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笔者也尚“玉”,欣闻此次翰海十周年秋拍玉器专场,将有一件完整的西汉玉覆面参拍,便借职业便利,先睹为快了。此面饰系采用优质新疆和阗青玉所制,由六件不同形状的玉片组成,总高20.6、宽7.9、厚约0.5厘米。面饰的上、中、下各部位均由二块同等器形和纹饰的玉片组成,对合为额头、面颊、腭  相似文献   

3.
咸阳龚西战国秦墓出土的青铜器为研究战国时期秦青铜容器的铸造技术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本文对龚西战国晚期秦墓M8出土的两件铜壶,通过表面观察结合X光摄像考察其制作工艺痕迹,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开展成分及显微结构分析,揭示两件铜壶壶身及表面装饰的制作工艺、材质特征。结果显示,两件铜壶均为铸造,器底和铜环预先铸好后置于范中,与器身铸为一体。器身和器底均为铅锡青铜(铜锡铅三元合金),但成分有一定差异,镶嵌的装饰金属片为高铅青铜。铜壶的器底分铸工艺和高铅青铜镶嵌工艺为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  相似文献   

4.
赵宏伟 《收藏家》2011,(1):13-16
在我国出土和传世的古玉器中,带钩是常见的器类。其数目众多、形式各异、造型别致、雕琢精细、纹饰华丽,令人赞叹不已。玉带钩是古人腰带的装饰,通常由钩首、钩身、钩钮三部分组成。钩首位于器之一端并向上弯曲成钩状,钩身正面为钩面,多有纹饰,钩身底一般有一钮(图1,带钩使用示意图;据燕下都出土战国铜人绘制)。  相似文献   

5.
狮子山金缕玉衣1995年出土于徐州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包括整残玉片近4000多片,出土时玉片散乱破碎, 有的断为数块,有些孔被拉脱。但这批玉片非常有特点:玉片小而薄,制作精致,数量多(一般玉衣的玉片均不超过3000片);玉质极佳,所用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3件虎形玉扁足和4件镂空扉棱玉片,应是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定出漆鼎玉足和腹部扉棱玉片的镶嵌方法。  相似文献   

7.
虢季墓出土的缀玉面罩,除象征下颚的玉璜之外,绝大多数是用其他玉器改制而成的,有些玉片改制时对原玉器纹样主体进行了精心保留。这组玉器是截止目前西周时期墓葬发掘中所发现的结构最为完整、形制最为规范的殓玉,是后来汉代流行的玉衣的雏形。  相似文献   

8.
含山出土玉片图形试考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安徽含山县长岗乡凌家滩是一处相当于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墓地,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这里发掘出一批陶器、玉器和石器。其中四号墓出土的1件玉龟和1块玉片特别引人注意,本文拟就这两件文物作专门研究。玉龟和玉片均放置在死者的胸部,出土时玉龟的腹甲在上,背甲在下,玉片则夹在两者之间(图一)。玉龟的背甲和腹甲制作相当精致,边有钻孔,可以穿绳连缀在一起。玉片为长方形,牙黄色,长11、宽8.2厘米。两面都经过精细琢磨加工,正面琢磨三  相似文献   

9.
缀玉面罩,是1990年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贵族墓2001号出土的珍贵文物。它覆盖于墓主人的面部,由五组不同形制的玉片制成的眉、目、耳、口、鼻,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富于艺术表现力。在其五官之位相当于额头、双颊、唇部及下颚部位还散布着数十片呈几何形状的玉片,这些玉片的边缘处均钻有透孔,以便穿缀于丝织物构成的衬地材料上。这件珍贵的文物在两周墓葬发掘中较为罕见,它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的殓玉渊源,有着极  相似文献   

10.
汉代是崇尚玉器的社会,流传至今的这四片汉代白玉保留着尚未深加工的原状,反映了汉代制玉工艺的高超.玉片上汉代玉工随手写出的墨书文字,展现了当时通用文字书写的本相,也是我们了解汉代玉器制作流程的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1.
秦代错银铜带钩的保护杨忙忙带钩是古代用于扣系腰带的钩。其形体以钩钮连体为特征。钩首可以做成各种各样,如动物形状、长条形、琵琶形等。钩身一般以云纹、涡纹装饰。有的错上金银,有的错上紫铜,有的贴金,有的鎏金,有的镶嵌玉石,有的镶嵌绿松石。钩背有钮柱。带钩...  相似文献   

12.
三门峡虢国墓地虢季墓出土的遗物以工艺精湛、内涵丰富而著称,其中的两件复合工艺随葬品——玉柄铁剑和铜内铁援戈,无论是独辟蹊径的制作工艺、匠心独运的冶金术,还是其华丽的装饰风格,都堪称为精品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3.
徐州出土西汉玉面罩的复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河南、陕西、江苏等省西周至汉代的墓葬中常有玉面罩出士。汉以前的缀玉面罩,由于时代较早,形制也较为简单,容易复原。汉代的玉面罩,见诸发表的目前仅有江苏徐州子房山3号墓和后楼山汉墓出土的2件,但因其形制复杂,出土时绵绢、丝线全部腐朽,又玉片较散乱,未能复原。本文根据当时的出土情况,对这2件汉代玉面罩进行复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南阳黄山遗址独山玉制品调查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的质地均为独山玉质,器形主要为各类生产工具,其制作大体经过了两个或两个以上工艺过程.经实地调查,黄山遗址出土的玉制品以及数百件大小玉料,均来自该遗址西南约2.5公里的独山.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博物馆考古队六七十年代在咸宁考古调查中,采集到两件动物形铜带钩,现藏贵州省博物馆。这两件铜带钩1995年11月均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一级文物。现介绍如下。镂孔狮形铜带钩。1961年咸宁中水马家院子采集。长7.1、宽3厘米。带钩整体为一狮子形,尾平直并向前方弯曲成钩,身背面中心铸有圆形纽。狮昂首,耳略长,大眼圆睁,张口,露出尖牙。前腿趴地,后腿弓起,呈行走状。颈部饰菱形纹,颈身交会处有条形纹,身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高性能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pXRF)无损分析了西安北郊战国墓出土的一件铜带钩结果表明,铜带钩基体为铜锡铅三元合金,表面采用鎏金工艺,镶嵌有绿松石,并填充中国紫颜料。结合分析结果,本文初步探讨了鎏金工艺、镶嵌工艺、彩绘工艺和制作流程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徐州西汉宛朐侯刘埶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省徐州在西汉时期为诸侯国楚国的封地,历年来诸侯王墓屡屡发现,如龟山西汉墓、北洞山西汉墓、后楼山西汉墓等。本期又刊布徐州地区两处诸侯王墓的资料。其一为刘埶墓,位于九里山的簸箕山。墓主腰下出土了龟纽金印,印文为“宛朐侯埶”,表明墓主的姓名、身分。刘埶为刘交的第六子,地封宛朐,景帝三年曾参与了“吴楚七国之乱”。墓内出土的金印、金带扣、人物画像铜镜均为西汉文物的精品。第二处为韩山西汉墓,墓葬两座,一号墓出土了玉印,根据印文,墓主为“刘(女宰)”。墓内出土了精致的玉器,600多枚各种形状的玉片可以复原成一件由头、手、足三部分构成的玉套(玉衣),其形制与西汉中期以后遮蔽全身的玉衣有所区别,可视为玉衣的早期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玉之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古玉溯源中国是世界上人类最早使用玉石的国家。玉石的发展历史反映了中国文化和文明的发展历史。从50万年前,古人类采用各种各样有颜色的小石块装饰自己。旧石器时代将玉石打造成为石斧和玉片,运用于狩猎和刮食兽肉。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玉做成凿、环、玦等,还有的地区将玉石做成耳铛、珠等饰物。距今7000-8000年的红山文化有以琮、钺、璋、玉匕、玉凿等礼器为代表的玉雕件。  相似文献   

19.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是我国汉代最重要和出土玉器数量最多的两个王侯级墓地,两墓出土的丝缕和金缕玉衣是当时南方和中原汉王朝最重要的墓葬玉器之一。通过上手观察、显微镜拍照并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漫反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技术对广州南越王墓及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部分玉片的质材和加工工艺进行了观察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地玉衣的玉料均主要为透闪石质,从现存玉衣颜色及玉质结构上看,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玉料来源单一且玉质明显好于南越王墓,南越王墓玉料具有多来源的特征,玉衣中的“假玉”可能来自粤西。从南越王墓玉衣片部分切割痕迹判断,南越王墓所使用的切割工具可能接近当时的最高水平,也可能存在中原交换来源的玉材,无法排除南越王墓玉衣全部或部分在当地制作的可能;南越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衣加工工艺特征明显不同,显示两地玉衣系由不同 “玉作”体系加工完成,汉代可能存在多个不同的玉作体系,工艺水平参差不齐。  相似文献   

20.
汉八刀琐谈     
龙冬 《收藏家》2010,(4):57-58
古代中国玉器的发展流变,到了两汉时期,可以说在种类、造型及工艺诸多方面都达到相当高度,特别在风格的典雅、观念的认识同殓葬的奢糜应用方面,均已登峰造极。汉人入坟,重厚葬,有着品级的达官贵人甚至死后全身上下要裹一层用金线银线或铜线丝线连缀玉片的衣裳,并且在人体的九处孔窍里也塞进玉。自然,死人的两手里有玉,叫玉握。双目遮盖了玉,叫玉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