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潘旭辉 《南方文物》2022,(4):109-117
本文通过对赣州慈云寺塔暗龛发现南朝梁写本《四分戒本》的初步研究,揭示该卷发现的历史意义;并通过此卷的书法脱隶楷化的现象与存世的六朝写本进行类比研究,探讨其在六朝写经体楷化嬗变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文物》2015,(5)
大报恩寺遗址位于南京市主城正南门外的古长干里地区。2007年2月至2010年底,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对遗址北区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3.6万平方米,基本廓清了遗址北区明代主要建筑和总体布局。在遗址北区中轴线上发现了一座塔基,其中心有一开口为圆形的地宫,其后又在塔基内发现两个灰坑及在塔基外发现围绕塔基分布的46个柱坑。本次发掘在地宫清理出"佛顶真骨"舍利、七宝阿育王塔等大量佛教文物。根据出土的《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可知,此地宫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的长干寺真身塔地宫。大报恩寺遗址塔基与地宫是我国佛教考古的又一次重大发现,地宫中出土的大量佛教文物极为珍贵,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3.
温州北宋白象塔于1965年拆除,出土了大量精美文物。因第二年时逢“文革”未及整理和发表清理报告。直至1987年才于《文物》第5期发表《温州市白象塔清理报告》、《温州市白象塔北宋彩塑艺术》、《早期活字印刷术的实物见证——温州市白象塔北宋佛经残叶介绍》。本文就白象塔出土北宋砖雕像的铭文、造型、服饰、工艺等方面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阿育王塔作为一种极具浙江地域特色的佛教文物,是五代十国时期末代吴越国王钱俶毕生崇佛的集中体现。由塔上铸铭可知,钱俶在乙卯岁(955)和乙丑岁(965)两次范金铸成八万四千宝塔,瘗藏舍利、佛经。阿育王塔实物,多出土于吴越国境内的佛塔,河北定州、河南邓州北宋地宫发现的铁阿育王塔应与钱俶两次进京有关。历代民间仿造的阿育王塔实物,时代以五代至宋为主,塔上多有纪年铭刻。五代时期民间造阿育王塔均分布在吴越国境内,宋代的出土地点仍以五代吴越国故境为多。  相似文献   

5.
2004年,江西赣州慈云寺塔修复过程中,在塔身第四层内壁偶然发现一处暗龛,内藏供养绘画、经卷、造像及建筑彩画等各类文物残片四百余件。修复后得到大量珍贵文物,其中尤以五代、北宋时期的绘画最为重要,它为研究当时的服饰、庭院、建筑、山水、星象、家具、绘画等皆提供了重要实证。  相似文献   

6.
《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碑铭2008年出土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宋代塔基地宫中。碑铭刻写俱佳,保存完好,对于研究长干寺的历史沿革和宋初修造长干寺真身塔的详细情况,皆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出土的佛顶骨舍利为北宋译经僧施护所献,长干寺地宫独特的形制受六朝时期地宫形制的影响;用阿育王塔瘗藏舍利的形式,显受五代吴越国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7.
1993年7月,辽宁省沈阳市文物考古工作队配合沈阳新民辽代滨塔抢救维修工程,对塔中有关佛教文物进行了清理。清理中发现塔身由下至上有三处瘗藏佛舍利等器物的塔宫,分别为下宫、中宫和天宫。共发现舍利子和金银器、铜器、瓷器、丝织品、珍珠制品、砖雕、石碑等器物108件(组)。天宫发现的一件石碑铭文有辽天统十年(1110年)和天庆四年(1114年)纪年。  相似文献   

8.
浙江永嘉霄梵寺出土的石阿育王塔,由基座、塔身、山花蕉叶等构件组成,塔身镌刻佛像及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纪年,为目前浙江境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且年代较早的寺院石阿育王塔,对探讨五代两宋时期阿育王塔图像的演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2004年,江西慈云寺塔所出、赣州市博物馆收藏的《妙法莲华经》卷三“化城喻品第七”刻本残卷为中国早期稀见刻经,根据塔藏文化生态、刻本字体、纸张三方面判断,此卷当为晚唐五代刻本。这一刻经的发现,填补了赣州地区唐五代时期刻本的空白,也将南方刻经的历史追溯到了晚唐时代,对中国古籍版刻史的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2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扬州市邗江区西湖镇蚕桑村发现清理了三座竖穴土坑墓。墓葬年代为晚唐、北宋时期,墓葬保存完整,出土木质买地券等遗物。这批墓葬为研究南唐至北宋时期扬州的历史地理演变、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1.
释契嵩是北宋时期有着重要影响的佛教界代表人物,其诗文集《镡津文集》在绍兴四年(1134)经释怀悟辑录成书.今国家图书馆所藏《镡津文集》元刊残本,由幻住庵释明本、释永中师徒二人发起重刊,是本即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所记元至大二年(1309)刊本.元刊残本基本保留了怀悟编次原貌,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突出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2.
唐、宋之际,在藩镇割据,天下动乱的历史背景下,刘氏在山高皇帝远的岭南地区建立起一个割据政权——南汉。南汉的历史自刘龚后梁贞明三年(917)在广州称帝,至971年为北宋所灭,共历四主,55年。南汉四主各有“特色”。了解南汉四主的这些“特色”,可以让我们管中窥豹,明了封建时代统治阶级的自私、残酷、愚昧、荒淫、奢侈等劣根性。  相似文献   

13.
蒋苍苍 《郑和研究》2006,(1):98-100
报本塔是平湖市的标志性古建筑。2002年9月,平湖市政府对报本塔进行维修,在拆卸塔刹的宝瓶、葫芦时发现了几件文物,即由市博物馆收藏。2003年8月,经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鉴定,其中的一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是一卷经卷,磁青纸质,长40.3米,宽10.1厘米。卷首至卷尾的内容依次是:(一)舍利塔画像。(二)塔名碑画像。碑文是“真身舍利无量宝塔”。(三)如来灵山说法图。(四)《妙法莲华经》,全文6万多字。  相似文献   

14.
李达麟 《文博》2000,(6):50-54
路远认为“《玄秘塔碑》原立于唐长安兴宁坊安国寺”(路远《北宋时期碑林藏石考述》,载《文博》1996年第6期)  相似文献   

15.
邓影  张高丽 《南方文物》2022,(4):103-108
佛教与道教的相互文化交流向来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但由于文献缺乏的缘故,北宋初期佛教对道教文化的融摄问题却罕有研究。2004年江西赣州慈云寺塔所出的五代宋初绘本《行瘟使者皈佛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此图中“五方行瘟使者”的源流及其与梵僧灵严大圣关系的分析发现,北宋初期的佛教依然在积极融摄道教知识,并且将道教神祇(行瘟使者)佛教化,但此一融摄过程却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通过满足民众需求与对民俗知识的继承来隐晦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6.
天镇慈云寺     
慈云寺,原名法华寺,位于山西省天镇县城内西街。因气势轩昂,布局严谨,被古人誉为“关北巨刹”。慈云寺历史悠久,据寺内碑刻和县志记载,寺创建于唐代,因无实证,其确切年代已无从查考。现存寺内辽开泰八年(1019年)的《无垢净光舍利塔》,证实了辽代寺宇曾进行扩建,且已颇具规模。所谓“巍峨突地,露盘映红日之晖;森耸凌空,宝铎摇清风之韵”(见《塔记》),  相似文献   

17.
1965年春,山西陵川县小学教师段振华捐献给山西省博物馆7卷宋版残经。在整理这批残经中,发现有一卷北宋开宝五年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六”。这是在山西发现的第一卷“开宝藏”零本,已收入《山西古籍善本书目》。1988年6月11日,在高平县文物博物馆鉴定馆藏文物中,又发现了两卷“开宝藏”零本。一卷是开宝四年版“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另一卷是开宝六  相似文献   

18.
《文献》2019,(4)
正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定价:100.00元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取秘府旧藏及他人所有之杜集,整理编辑成《杜工部集》二十卷。至嘉祐四年(1059),苏州郡守王琪将王洙本杜集重新编定刊行,这就是后人所称的"二王本"。这个本子是所有杜集之祖本,此后补遗、增校、注释、批点、集注、编年、分体、分类、分韵之作,均由此本化出。王琪北宋本已散佚不存,今可见者为毛氏汲古阁所藏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补遗》一  相似文献   

19.
《文物》1988,(8)
1986年8月,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史树青、刘光启先生和山东省文物鉴定小组台立业、关天相先生,受青岛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邀请,到青岛举办的历史文物鉴定讲习班讲课,从胶县博物馆提供的教学实物中发现北宋金银书《妙法莲华经》一卷。后来到即墨、胶县博物馆鉴定馆藏文物时,发现两馆分藏此经共七卷,相合为完整的一部。为了进一步明确经卷真伪及价值,1987年3月,由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启功先生主持,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行了一次鉴赏会。与会专家认为,这部北宋庆历四年在四川西充县书写和绘制的七卷佛经,是极其名贵的一级文物。这部佛经,即墨县博物馆收藏六卷,即  相似文献   

20.
《文物法》第十四条规定:“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遗址、纪念建筑物、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包括建筑物的附属物),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然而具体到每一座古建筑的维修中如何体现“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往往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有不同的理解,于是产生了不同的维修方案,对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如何处理,也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因为参与了一九八三年五月至翌年五月的东台县海春轩塔维修工作,就结合此塔的维修谈谈我们对古建筑维修原则的意见。 一、勘查、鉴定古建筑时代特征是制定维修方案不可少的重要步骤,更是了解该文物的重要方法。对此塔的勘查是从三方面着手的: 1.通过文献考证为塔正名在苏政发〔1982〕51号文件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名单上,该塔命名为“海春轩塔”,并定为唐代建筑。这次经过查阅文献发现此塔称海春轩塔实乃张冠李戴,断为唐塔更属谬误。从《西溪镇志》(重抄本,书中记载的下限至明万历十三年)和明崇祯五年的《泰州志》(重抄本,与上述抄本均藏南京博物院)。得知西溪镇自唐以来曾先后有十大寺院,三座塔。三塔中一为海春轩塔,唐尉迟敬德建,一为东广福寺塔,寺乃唐武德四年重建,寺内之塔始建何时未曾交待;一为石塔,何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