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以前的中国传统医疗体系,延续数千年,尽管在医学知识、医疗技术层面上不断有所进步,但体系上没有根本创新。自西方医疗引进以来,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清政府和普通民众的欢迎,医院、西方医书、医学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引起了晚清时期医疗体系的根本性变革,使晚清医疗的发展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相似文献   

2.
刘雅军 《史学月刊》2005,(10):97-103
19世纪中期以来,在剧烈的中西碰撞影响下,晚清学人关于史书编纂体例的认识有了新变化:甲午战前,重新使用国别体撰写外国史;至20世纪初,当西方“世界历史”观念和世界史编纂方法经明治日本输入后,晚清学人对西方“以西方史为世界史”的“一元”进步论、阶段论和明治日本“东洋史、西洋史”的“二元”叙事,表现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深刻影响着对“他者”、“自我”的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3.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对中国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开始出现全面政治危机。在此背景之下,中国各领域相继产生了以自强御侮为主要目标的革新运动,公民教育思想的兴起即为重要代表之一。作为一种政治性极强的教育理念,源于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在晚清中国的生成,固然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向近代转型的必然结果,但却更体现了当时中国学习西方、改造国民性及国家建构等多重政治诉求。政治转型因素对晚清公民教育思想兴起所具有的决定性影响,不但使得这种公民教育思想从一开始就有着政治性大于社会性、工具性大于价值性等教育救国性质,而且使其在基本内涵及时代特征等方面都与西方原生性公民教育思想之间形成了一定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金刚  杨桂华 《人文地理》2007,22(5):114-117
本文从旅游的视角,认为西方来华传教士的活动是一种宗教旅游活动,论文选取西方传教士大规模进入我国的晚清时期作为研究时段,根据旅游系统三体论的思路,对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论表明:影响晚清西方来华传教士宗教旅游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其一是西方传教士旅游客源地的文化和经济因素;其二是中国作为西方传教士旅游目的地的政治开放、宗教政策以及安全保障因素;其三是西方传教士从其客源地到中国旅游目的地之间及其内部的交通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救荒史上,荒政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自古以来,我国的灾荒救治即是一种政府性行为,主要由政府组织实施。到晚清,政府的荒政功能减弱,社会的剧变引起社会结构的错动,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由他们发起组织的义赈活动,逐渐发展成为晚清社会主要的灾荒救济形式,是历史进步的表现。由荒政到义赈,展示了近代灾荒救治功能发展演变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清代晚期,随着西方列强的步步进逼和清朝政府的节节败退,公共知识分子在危机中愤然而起。公共知识分子在寻找救国良策的过程中,发现中国四万万人中,尚有"一半居桎梏",处于无用(甚至有害)之境地,于是,发起了晚清女性解放运动。晚清女性解放运动的舆论喉舌,便是公共知识分子创办的女报。女报社经济状况普遍不佳,经费支绌的现象比比皆是。  相似文献   

7.
晚清士大夫对古埃及史有着浓厚兴趣,就纪年方面,他们把古埃及年代与先秦纪年接榫,在书写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林则徐在书写埃及史时故意不用武则天纪年。就物质层面,晚清士人对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特别关注。就典籍层面,晚清士人被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人误导,误以为承载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阿拉伯人焚烧,从而对阿拉伯人口诛笔伐。就文明层面,晚清士人在埃及文明哺育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将拉克伯里"中国人种西来说"进行改造,构建出埃及文明源于中国的说法,这样的西学中源循环说为晚清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唐才常、王树楠等人认为西方文明实际上最早发端于中国,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  相似文献   

8.
晚清国内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严重缺乏,张之洞积极倡导与推行近代法律教育,在新式学堂中开设西方法律课程与专业,派遣人员出国学习西方法律,创办与发行报刊介绍西方法律知识。虽然其深厚的儒家文化制约着他不能学习西方法律的民主精神,但其倡导近代法律教育的积极主张与各种实践却促进了晚清法律教育的发展与观念的转变,培养了一批新式外交和法律人才,推动着中国传统法律教育走向近代化。  相似文献   

9.
1872年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学对中国近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清政府对西方文化主动吸取地尝试。本文从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论述了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必然性以及从一些主客观条件阐述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晚清重臣陆宝忠的日记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马忠文先生曾经撰文推介,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和期待。笔者在整理全部现存未刊八种十四册陆宝忠日记之后,着重揭示其对晚清政局的观感、对晚清人物的臧否以及晚清变局中的个体角色定位与生命感悟三个面相,对马文做些补充说明,以便于学界能更好地理解和利用这部宝贵的日记史料,并有助于推进晚清史研究。  相似文献   

11.
英国强占香港后,一面不顾一切地掠夺香港,并以香港为基地进一步侵略和掠夺中国内地;一面又从自身利益出发开发、建设香港。在香港人民的辛勤劳作下,香港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成了中外贸易的集散地,更成为展示西方近代文明的橱窗,成了西学、西艺、近代民主思想观念的风云寄汇之地,成为中国人窥见域外文明的窗口。作为第一批展示西方文明的通商口岸和第一批西学传播之中心,香港在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与开放而迅速变迁的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尤其是敏感于时势变迁的晚清士林如洪仁王干、王韬、何启、康有为、孙中山等人,每一个人思想新旧更新的旅程中,香港都是重要的一站。他们对香港的认识与思考,激发了思想上的巨大嬗变,化成了晚清社会中一次又一次不同凡响的呐喊,汇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时代思潮。香港对晚清知识界的巨大影响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突破华夷观念,接受西式教育,成为洋教信徒;潜研西学,倡导改良,西学东渐,西俗东渐;推翻专制王朝、资产阶级革命思潮的滥觞  相似文献   

12.
面对西方的侵略,晚清政府被迫开始调整外交体制,由于此时社会思想发生了裂变,在全社会逐步形成了思想认识上的二元化结构,这在思想层面上决定了晚清七十年外交的基本走向。由于晚清政府外交指导思想的不成熟和外交运作体制上的不健全,导致其外交政策及其实践总体是失败的,这对整个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知识分子从军是晚清社会变迁中出现的一独特历史现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士绅典军、学生投笔从戎,担当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在近代以前的社会中是不多见的,以知识分子从军为透视点可以窥见晚清社会变迁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个很引人注意的现象是晚清民初的唯识学复兴。唯识学复兴与中国已佚古唯识学典籍从日本传回有关,没有杨文会与日本南条文雄的联系,就没有这批典籍反传中国,没有这批唯识典籍,也不会有后来佛学取向的变化。不过,探究更深层的历史原因,则应该看到这与中国当时面临的危机有关。当时,西洋科学与哲学思想挟"进步"、"富强"之势影响东亚,中国士人与中国佛教必须回应西洋的科学与哲学,佛教必须拿出一些足以证明自己既比西方文化更适合于科学与技术、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又比西方基督教更适合拯救东方人的心灵的思想来,因而日本反传中国的唯识典籍,恰好给中国的知识界与佛教界提供了佛教对西洋科学与哲学回应和理解的资源,这使得佛教在晚清民初的中国思想世界中,竟然成为理解各种外来新思想的一个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中国的军事领域发生了重要巨变,尤其是在晚清军事变革的过程中,清政府借鉴当时先进的德国军事制度,建立起了中国近代第一支陆军部队。但由于受到晚清社会的大背景限制,特别是传统文化、落后经济、社会风气以及德国目的等方面的影响,晚清陆军只能停留在模仿的程度上,无法触及德国陆军的精华,因此也不可能成为欧洲那样的现代化军队。  相似文献   

16.
晚清幕府制度是在清廷内外交困且前幕制急需改革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幕府形态。无论是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还是幕府形态、运作方式,晚清幕府制度均具有一系列新特点。晚清幕府规模大、职能多,幕僚成分复杂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其制度特征,在稳定清廷统治、促进中国早期的近代化、造就晚清人才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略论晚清汉学的兴衰与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晚清时期,兴盛于乾嘉年间的清代儒学主流学派-汉学-尽管走上衰落的道路,但这种衰落并非直线性地下降,而是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曲折变化的过程。自鸦片战争到中日甲午战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汉学依然是中国学坛人多势众、著述丰富、分布广泛的强势学派,居于学界“老大”的地位。晚清汉学家们秉承乾嘉宿儒治学传统,在经学、小学、音韵学等领域开展深入研究,取得显著成就,甚至在某些方面直驾乾嘉而上。晚清汉学因处于与乾嘉汉学完全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实”、“通”、“变”的历史特征,并随着中国传统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实现着自身的新旧更替。晚清汉学既沿袭了传统儒学的许多消极因素,也包含着其中的积极成分,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产生了复杂而多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华工是华侨的一部分,华工可以笼统的定义为出外务工的中国工人。而晚清时期的华工出国的缘由却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的出走伴随着诸多的因素。从这些外出因素和方式来看,他们的命运似乎就是可以预见的。晚清华工的大量出国也是帝国主义侵华史中掠夺劳动力最有力的见证。本文拟就晚清华工问题的由来做一简要分析,以便进一步认识晚清华工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9.
晚清中国的巨变之一,是西力东渐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引发的一系列变化。西方轮船在中国水域中的出现和强力竞争,导致中国传统木船业衰落。西方轮船同时是外国列强在中国获取势力范围的外在表现。在内忧外患双重压力下,中国自己的轮船航运业冲破重重阻碍终于得以诞生,这是中国社会大机器工业时代开始的象征,也是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晓琴 《史学月刊》2004,39(8):47-51
晚清留英教育在船政学生留英之前已经开始,同治五年(1866年),清政府就派遣了同文馆学生赴欧洲游学。之后,历届驻英公使都带有同文馆学生充任使馆随员或翻译学生,在处理外交及使馆事务之外,这些同文馆学生还负有学习的任务,可以入英国学校学习。19世纪90年代总理衙门还制订章程,派遣了两次同文馆留英生。20世纪初,京师同文馆归并京师大学堂改称译学馆后,再次派遣学生赴英留学。同文馆学生留英在整个晚清虽然不多,但也自成一系,是晚清留英教育中重要的一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