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说文解字》曰:"沐,濯发也。""浴,洒身也。"《诗经·小雅·采绿》:"予发曲局,薄言归沐。"还有《公羊传·隐公八年》:"诸侯皆有汤沐之邑也。"等等,这里的"沐"都是洗头发的意思。而《论衡·讥月》:"浴去身垢。"《左传·文公十八年》:"二人浴于池。"这里的"浴"都是洗身的意思。《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这一句更充分说明,"沐"和  相似文献   

2.
《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独断》之说同。但清朝的学者对这一说法並不完全相信。邵晋涵《尔雅正义》说,"《尧典》言成岁,是唐虞亦称岁。《商颂·殷武》云,岁事来辟,是商亦称岁也。" 郝懿行《尔雅义疏》说,"《尚书大传》引《书》曰,三岁考绩,是唐虞亦曰岁。《禹贡》云,作十有三载,是夏亦曰载。《洪范五行传》云,维王后元祀,郑注,王谓禹也,是夏亦曰祀。《大传》又引《书》曰,高宗梁闇,三年不言,是商亦曰年。  相似文献   

3.
李渊 《史学史研究》2011,(1):119-120
周人称"夏",最早见于《尚书·周书》。《康诰》曰:"(周文王)用肇造我区夏,越我一二邦,以修我西土。"《君奭》盛赞周文王治国有方,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立政》亦谓周代殷乃受天之命:"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奄甸万姓"①。据现存文献,"周"乃周邦之通称,然而在《周书》中,周人又称作"夏",而且是在殷亡周兴之时。为什么周人在  相似文献   

4.
<正>《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在中国传统社会里,人们以实现"五福"为生活的最高境界,"五福"合起来构成幸福美满的人生,"五福"中"寿"乃基础,"寿"是"五福"之首。企盼长寿是人类普遍心理,是人类美好愿望。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寿文化",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本文介绍47件黑龙江省博物馆藏以"寿"为题清代文物,涉及织绣、金  相似文献   

5.
<正>1.卷243:华阴县"门四"。乾隆《华阴县志·城池》载,"门三,东曰莲珠,西曰金萼,南曰迎阳,各有高楼,北无门";又咸丰《同州府志》、光绪《同州府续志》、民国《华阴县续志》未见有城池为四门之说,且"县续志"附有"县治图"亦为"三门",故《一统志》中所述为误。2.卷247:武功县"门四"。雍正《武功县后志·建置》载,"门五,东一曰观澜,南一曰集贤,西一曰望月,北二曰来凤、曰迎仙"。又嘉庆《绪武功县志·建置》云,"东一门曰观澜,南二门东曰集贤、西曰望月,  相似文献   

6.
"寿"是中国吉祥文化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人由出生经历成长、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是自然界无法抗拒的规律,对生的留恋和对死亡的恐惧使人们本能地希望生命能够尽可能长久地延续。《尚书·洪范》有云:"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1],将"寿"列为人生至臻圆满的"五福"之首。千百年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长寿的期盼渴求。早在周代的《诗经·小雅·天保》中就有"天保定尔,以莫不兴。  相似文献   

7.
<正>今本《周易·兑·彖》:"说以先民,民忘其劳"中的"先民",汉晋典籍征引均作"使民"。如《诗·豳风·东山》诗序:"说以使民,民忘其死。"《论语·子路》何晏注引孔安国曰:"《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左传》昭公六年:"教之以务,使之以和。"杜预注:"说以使民。"《文选·陆机·五等论》:"故《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尚书·旅獒》:"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伪孔传:"以悦使民,民忘其劳,则力尽矣。"(1)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传统史学的"实录"一词,始见汉代扬雄《法言·重黎》。班固《汉书·司马迁传》复引此词。自班固之后,"实录"作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叙史及议史中广为出现。不过,"实录"一词虽始见于汉代,然而"实录"思想则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而且有其形成的过程。本文拟对此问题作出讨论。一扬雄《法言·重黎》谈及司马迁时有文:"太史迁,曰: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曰:"然自刘  相似文献   

9.
正汉代,四川人把母亲称为"姐"。许慎在《说文》中说:"姐本蜀人呼母之称。"所谓的"蜀人",指的就是四川人,许慎的意思是说,"姐"是四川人对母亲的称呼。同一时期,江淮一带是把母亲称为"社"的。《淮南子·说山篇》中记载:"东家母死,其子哭之不衰。西家子见之,归谓其母曰:‘社何爱,  相似文献   

10.
<正>新整理的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中有一篇祭祷类文献,原无标题,体例与清华简《祝辞》相似,分八节抄录了八种类型的告神求福之辞。《周礼·春官》载大祝"作六辞以通上下、亲疏、远近,一曰祠,二曰命,三曰诰,四曰会,五曰祷,六曰诔"[1],其中的"祷"《说文》训为"告事求福也"[2]。楚简中多有对"祷""举祷""就祷"等活动的记载,与简文内容密切相关。借由这些因素,我们将该篇拟题为《祷辞》。一《祷辞》共23支简,保存完整,简正面标有  相似文献   

11.
<正>轺车,是古代驾驶的轻便车。在我国古代史书中多有记载。《墨子》载:"杂守以轺车,轮轱广十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载:"朱家乃乘轺车之洛阳,见汝阴侯滕公。"《汉书·平帝纪》载:"亲迎立轺并马。""立轺",立乘小车也,"并马",俪驾也。《晋书·舆服志》也载:"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曰轺车,二马曰轺传。汉世贵辎而贱轺车,魏晋重轺车而贱辎。三品将军以上尚书令,轺车黑耳有后户,仆射但有后户无耳,并皂轮。尚  相似文献   

12.
纯皇帝幸滦阳,有随侍太监某,滋扰民间。若瀛抚以善言,太监愈咆哮,乃命缚之,立加大杖数十。方敏悫公时督直省,大诧曰:"张某疯矣!"乃立劾之。上察其情,曰:"非太监恣行不法,若瀛安敢杖之?其人殊有家风,诚可嘉也。"因立擢为同知,而遣戍其太监。真圣主大度有异于人也。(清代昭连《啸亭杂录》)常言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  相似文献   

13.
说"齐速"     
杨新勋 《文献》2007,(3):175-176
《楚辞·九歌·大司命》"吾与君兮齐速,导帝之兮九坑"中之"齐速",历来从说纷纭. "齐速"一作"斋速",王逸《楚辞章句》:"斋,戒也;速,疾也.……言已愿修饰,急疾斋戒,侍从于君."  相似文献   

14.
<正>古籍中有关"婚姻"的词义学解释,大约有三:一是指夫妻的称谓,《礼记·经解》郑玄注:"婿曰婚,妻曰姻。"二是指嫁娶的仪式,《诗经·郑风》孔颖达疏:"男以昏时迎女,女因男而来,……论其男女之身谓之嫁娶,指其好合之际谓之婚姻。嫁娶婚姻,其事是一。故云婚姻之道,谓嫁娶之礼也。"三是指亲家关系,《说文解字》释"婚"和"姻"说到:"婚,妇家也";"姻,婿家也"。《艺文  相似文献   

15.
陆锡兴 《考古》2012,(12):78-85
一桃梗和桃人是原始植物崇拜的反映,因为桃木在民俗中有驱鬼的特殊功能。古代民俗信鬼、畏鬼,《礼记.祭法》曰:"人死曰鬼",信鬼是对死亡恐惧的延伸。《墨子·明鬼》多言鬼事,传递了先民顽固的鬼神信仰。《论衡·解除》曰:"衰世好信鬼,愚人好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合比较《清华简·说命》、卜辞及传世文献,从史、地两方面钩沉傅说事迹本貌。史指人物事迹,即以简文《说命》上篇所载武丁梦得傅说及傅说攻伐失仲两事,结合"弜"、"失"两族卜辞,考析殷代雄族"弜"乃"弼人"的历史原形人物,失仲亦即卜辞之失侯,卜辞所载武丁伐失与傅说伐失仲应视为一事。地指傅说事迹发生的地域环境,简文《说命》所载"员土"当训作"云土",其与武丁时代"北海之州"的地域面貌及职能区划密切相关,《周礼》对圜土及其附属刑制的表述即以"云土"为底本拟构而来。此外,"云土"还与帝辛时期征夷方卜辞中"云奠河邑"的地名相关,由此可窥知北海之州自武丁以后的政治地理沿革。  相似文献   

17.
正如今的"三更半夜"一词,是夜已经很深了或者时间已经很晚了的意思。但在宋代,"三更半夜"一词却是源于两个人,一个是"陈三更"陈象舆,一个是"董半夜"董俨。他俩都是宋太宗时的大名人。《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这里是说,宋太宗时期,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灏、  相似文献   

18.
王三峡 《文献》2002,(4):15-27
"老子曰"在今本《文子》中共出现一百八十五次,除少数出现在问答部分外,一般都冠于一章之首.这一点,很多人都提出过疑问.章太炎说:"所引老子,亦多怪异,其为依托甚明."①张成秋说:"其文皆称'老子曰',然不尽老子言也."②由"老子曰"的可疑,推论《文子》为伪书.  相似文献   

19.
正"丁忧"也叫"丁艰",是古代官员享受的一种政治待遇:官员的父母去世后,该官员必须向朝廷递交离职申请,回到老家为父母守孝三年,这种行为古代称为"丁忧"。《尔雅》载:"丁,当也。"也即"遭逢、遇到"的意思,《尚书·说命上》中也有"忧,居丧也"的记载,  相似文献   

20.
《白虎通·三軍·論受兵還兵》:"王命法年卅受兵何?重絕人世也。師行不必反,戰不必勝,故須其有世嗣也。"陳立《疏證》:"故未至三十不受兵者,所以重絕人世也。"案:《太平御覽·兵部·軍行》引《白虎通》曰:"王法年四十受兵,法何?重不絕人世也。"《白虎通》與《疏證》此處"重"下當皆脫"不"字。從語義上說,無論是《白虎通》下文"故須其有世嗣也。年六十歸兵何?不忍並鬥人父子",還是《疏證》"男子三十而娶,始有繼嗣之端。故未至三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