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广西钟山县龙道村村落整体特征分析。龙道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钟山县回龙镇东部,隶属于民和村委,距离镇政府约3.2千米,距钟山县城16.5千米。村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所属地域为小山丘陵地貌,地形高差不大,选址及布局遵循古训,科学合理,山体形成自然的屏障,水体形成滋养生息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本文立足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阐述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产业兴旺"共融互促关系,分析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路径,希望为找到一条适合全域旅游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文化传承的传统村落保护之路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3.
2012年底.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以下简称“三部门”)联合发文,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共有646个村落被列入名录,无锡市惠山区玉祁镇礼社村跻身其中。此次评选中国传统村落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对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全面保障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工作,“三部门”还出台了《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了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基本原则和任务,要求继续做好传统村落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4.
《世界遗产》2014,(11):114-114
为加强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9月24日至25日,国家文物局在福建省龙岩市召开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工作现场会。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福建省副省长陈荣凯,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明发展趋同的瓶颈下,中华民族作为多民族的文明集合的追根溯源指向传统生产生活保存较好的村落,近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决策到民间行动,出现全面的传统村落保护热潮。近十几年来从作为乡村经济发展工作中的一个分支,到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到主导乡村文化意识形态发展,传统村落保护经历了从附属转向引领乡村发展的过程。从时间脉络而言,传统村落保护已历经前两个发展阶段,正处于逐渐趋向第三阶段的转折期,呈现明显的传统文化回归趋向。  相似文献   

6.
王操 《区域治理》2022,(6):225-228
我国传统村落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近些年来许多传统村落的开发度相对较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较差,由于收入相对较低,致使我国许多传统村落逐渐处于荒废的状态,这对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不利影响.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研究,将现代化虚拟信息技术应用到村落保护中,不仅能够保护我国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马知遥 《丝绸之路》2012,(22):95-98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和城市化浪潮的加剧,广大农村正在进行城乡一体化的改造和建设,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巨大难题.经过近十年普查整理和抢救的成果很有可能因为村落的不存在而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处落脚,被迫上楼的村民们失去了文化空间的同时,丰富而多样的民间文化也会随着传统村落的消失而消失,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巨大损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8.
时潇 《世界遗产》2013,(4):78-83
在古朴的天津大学里,青年湖畔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常好找,因为它是这座老牌理工科大学的人文腹地.门口的巨石上,有冯骥才手书的北洋书院四个字.初夏时节,灰色建筑的墙体上爬满了绿色植物,微风吹过,墙上好似湖面泛起涟漪.自2005年建成后,这里成为冯骥才重要的工作场所.第一次见冯骥才先生,他头发半长,穿着随意,宽宽的额头,浓眉大眼,鬓角虽已发白,但目光炯炯有神.1米92的身高,普通身材的人站在身边与其交流,难免要仰视,但这种仰视并无心理上的压力.谈话间,他声音平缓而有力,透着知识分子的儒雅与执着.  相似文献   

9.
朱民  李松志 《旅游纵览》2023,(7):131-133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苏山乡鹤舍古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具有明清赣、徽派古建筑和宗族文化等资源,但存在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意识、政策资金、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方面。建议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多维保护模式,灵活应用土地和产权政策,打通资金渠道、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村民经营,启用专业运营,并构建高效高质量的管理模式,解决村落的空心化问题,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朱民  李松志 《旅游纵览》2023,(4):131-133
江西省九江市都昌县苏山乡鹤舍古村作为国家级传统村落,具有明清赣、徽派古建筑和宗族文化等资源,但存在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保护意识、政策资金、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方面。建议采用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力量多方参与的多维保护模式,灵活应用土地和产权政策,打通资金渠道、引入社会资本、鼓励村民经营,启用专业运营,并构建高效高质量的管理模式,解决村落的空心化问题,希望本研究能够为其他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面临诸多破坏,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研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从原真度、活态度、完整度、传承度四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保护度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价函数。在对其保护状态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通过湖南省的案例研究发现:①湖南首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度整体处于中度保护,且内部差异明显;②四项准则层中原真度和整体度较好,而活态度和传承度较低;③24项指标内部差异较大,建筑风格原真度等两项指标较好,而农业生产活态度等3项指标则较弱;④案例研究验证了构建的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评价函数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地调研和广泛信患搜集,介绍了白川合掌造的保护历程和发展状况,归纳了当地建筑形式、村落格局、文化传承方面的基本特点,梳理了在满足村民现代生活之需、旅游发展等方面所采取的若干重要措施,并分析和探讨了作为传统村落在现代发展中的优劣势以及有效促进保护与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生态博物馆概念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而作为一种运动起源于西方后工业化反思对传统博物馆的改革,中国移植的主要是传统村落的生态博物馆模式的运用。但是,村落是一个主体生产单位,在现代化背景下,特定保护对象却往往被文化产业化开发,变成了特定文化产品的生产。这个过程中,村落从过去的生产自足过渡到非自足,形成了新的生产特征。但是,西方的生态博物馆理论与实践,一般采取实证主义路线,以原貌的原地性文化客体(实体)视角谋求所谓的保护和保存,与村落的主体性质和再生产性相悖,因而在实践上存在限度。中国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应深入分析生态博物馆理论的特征和不足,从村落作为生产单位及其主体利益出发,建立适合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生产性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作为特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自然与人文因素综合体,承载着中华农耕文明的精髓,具有“传统村落”和“文化景观”研究的双重价值,是中国乡村地理学探究的热点领域。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中国知网为基础数据库,深入剖析1990—2020年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及进展,评述前人研究成果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拓展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维度提供重要参考。研究发现,近30年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随时代的发展愈发细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特征与价值、形成与演化、保护与发展等3方面。但现有研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加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多尺度研究还需深化、研究议题有待丰富、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仍需强化。今后应注重系统化的理论分析,拓宽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尺度;深化与拓展研究内容,挖掘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议题;强化学科融合与方法集成,完善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5.
邓蔚雯  候来虎  刘慧园  魏向峰  游逸飞 《风景名胜》2020,(1):0100-0101,0105
宁夏传统乡村村落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乡村生活方式与人际结构也相对完整的西北地区且相对封闭的传统村落。但是伴随着全国城镇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基础镇区变动的频繁,宁夏传统村落其中的一些名村所承载的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传统文化信息都在不断的消亡,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不断消失。基于宁夏的经济发展水平、选取典型的传统村落作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村落的保护与建设现状、社会组织与参与情况、景观风貌特征分析及传承情况进行调查,并基于基础要素条件及分析调查提出对于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的初步的构思与构想。  相似文献   

16.
覃华 《文物天地》2021,(3):8-12
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史造就了一大批建筑特色鲜明、空间肌理多样、文化成分多元、价值底蕴巨大的传统村落,它们也是维系中华民族浓郁“乡愁”、呈现和践行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精粹的活态遗产,具有极高的保存价值。而民居建筑作为村民生活的重要载体,因历史风雨侵蚀多数已满目疮痍,加之居住者对居住功能和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传统村落民居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  相似文献   

17.
散落在岩画遗产区域左江沿岸的壮族传统村落,作为左江花山岩画遗产区域的构成部分,是左江流域壮族人经过漫长繁衍生息与文化变迁的重要见证,是乡土聚落与民俗文化的体现。左江沿岸村落受地缘与血缘影响,依环境、宗法、承续等因素在历史上自然延伸扩展形成,依水而筑、临江而居,蜿蜒型河道以及连接不断的河流阶地等地理特征,直接影响了沿岸村落的分布、选址、规模及其发展。遗产区域壮族村落现存传统的地居式民居,是在漫长历史过程中,由原单幢类本土干栏建筑,经过地面化演变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组合类地居式民居建筑,对左江流域气温高、雨水足、湿度大的气候具较强适应性。对遗产区域传统村落的构成要素与形态和传统民居的构成要素与特点的认识,为左江岩画遗产区域文化景观的保护利用与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科学保护、有机更新与协调发展的积极对策。  相似文献   

18.
范国蓉 《四川文物》2015,(2):87-90,96
传统民居具有地域特点鲜明、布局灵活、结构灵活、装修装饰生活气息浓厚等特点,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传统民居的保存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是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更是堪忧。近年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为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提供了新的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9.
山西传统村落保护的现状问题与应对措施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村落的概念与保护现状 1.传统村落是我国最近提出的新概念。 传统村落一般俗称古村落,在学术上可称为历史文化村落或历史村落。传统村落应是承载历史文化传统的较大聚落或多个聚落群体形成的自然村落、村庄区域等。传统村落范围既包括已申报命名国家、省、市级的历史文化名村,也包括有历史文化价值但尚未申报名村的古村落,还包括具有优美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的自然村落。需要明确的是,历史文化名村是优秀的传统村落,但传统村落不一定是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包括大量的历史村落和自然生态村落。因此,传统村落保护的复杂性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