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刘安荣 《沧桑》2011,(2):17-20
明末天主教传入山西时,山西地方官支持、帮助传教士在境内传教;清初山西地方官对天主教的政策与朝廷保持一致,但在禁教时期没有积极禁教,教禁解除后仍视之为邪教,抑制它的发展;1901年后,不得不实行护教政策;民国时期阎锡山支持教会在境内发展。  相似文献   

2.
康熙末年至乾隆三十三年,清朝政府多次禁教,而以雍正二年、乾隆十一年最为严厉。本文叙述这两次禁教,以及在禁教前后西洋传教士潜匿、潜入内地,从事隐蔽的传教活动,致使老教徒继续宗教生活,出现一批新教徒,产生一些华人神职人员和天主教骨干成员;在禁教中,他们不畏刑罚惩处,坚持信仰。本文主旨是陈述这一事实,尤其侧重于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和信徒的社会成分、奉教原因、诚挚态度。此外,对不绝如缕的传教与信教的历史事实,笔者提出讨论性问题:如何看待民间的天主教信仰,君主专制主义的以信教为犯罪行为的不合理性何在?宗教信仰能够使用法律强制手段解决吗,能够使她消失吗?宗教的魅力究竟在哪里?希望以后有所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利用中西文献档案资料,对雍正元年禁教以后西方传教士在全国的流动与分布、先驱逐到广州后又赶至澳门、广州男女八座天主教堂的源流、堂主、所属修会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考证。考证的结果,对于认清雍正禁教后中国天主教传教的局势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杨榕 《福建史志》2012,(4):15-16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民间演剧繁盛。早在宋代,地方文献就有记载福州、莆田、泉州、漳州等地演优戏、傀儡戏的信息,明清至民国时期.随着地方新剧种的陆续形成,各地民间演剧更加兴盛.一些方志编纂者也关注到这种特殊的民俗现象.并将之载人方志中,其中包括与官方禁戏有关的史料。本文从福建浩瀚的方志中辑录出一些禁戏史料.并略加分析。  相似文献   

5.
方拥  杨思 《中华遗产》2011,(9):18-19
倘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在福建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始建于元代的泉州开元寺内,居然随处可见印度教、婆罗门教的建筑风格以及古希腊和古埃及的文化元素。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与寺内其它中国传统风格建筑同处,却丝毫不显突兀,仿若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6.
郭春梅 《沧桑》2009,(6):54-55
乡约对地方民风的形成具有非同一般的导向作用,高平乡约以碑刻的形式从社会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关系等方面对当地人进行了约束和规范。其内容有禁约碑、禁凿窑碑、禁赌博碑、禁樵牧碑、禁堆柴草碑、禁娼妓碑、议工价碑等。这些乡约碑刻的内容和类型反映了民间自治的程度和乡约在当地民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的《闽垣乡约章程》刊载于1893年2月间出版的新加坡《叻报》,作者为福建侯官籍士绅许贞干。该章程全文4000余字,分为《乡约章程十条》《议约十条》《议禁十条》三部分,反映出晚清时期福建乡约制度的发展变化,故具有一定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8.
九一三事件之后围绕着“禁空令”的问题有许多传说,其中一说即林彪是被“禁空令”逼走的。当事人、林彪专机组成员撰文澄清真相,对何谓“禁空令”、中央何以发布“禁空令”、林彪座机起飞后是否回转山海关机场以及传说中的“在天上划了一个问号”等情事,逐一道来,解疑释感。详见《林彪座机是被“禁空令”逼走的吗》一文。  相似文献   

9.
乐山大佛的名字由原来的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变为大佛或是古佛,其中折射出了弥勒信仰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演变过程。弥勒信仰在南北朝繁荣,到隋朝由盛转衰,中唐以后逐渐衰微。弥勒信仰由盛转衰的最主要原因是广大人民群众打着弥勒信仰的旗帜组成弥勒教进行暴动和起义。弥勒起义引起了统治者对弥勒教的禁断,使得弥勒信仰也开始走向衰微并导致了弥勒形象和教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近日,笔者在福建光泽县城居民杨孟龄老人家中看到一块清代盐政管理的“公禁陋规”石碑,碑高约1.5米.宽约70厘米,镌文214个字,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立。碑文记述了光泽民众当年抗争盐业官吏贪财勒索不法行为和争取到食盐供应正常的事件。碑文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杨龙友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由于多种因素,他的死亡原因在学界颇有争议,一说是在福建浦城降清被戮,一说在福建建阳,王毅《再说杨龙友》(1993年《湖北大学学报》第5期)即持杨龙友在福建浦城降清被戮说。笔者经多年考证和对杨龙友当年练兵、战斗的地方走访,收集到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资料证明:杨龙友不是降清被戮,而是抗清不屈,于1646年8月25日在福建建阳水东的三桂里就义。  相似文献   

12.
康熙年间,清廷在收复台湾后,在粤、闽、江、浙四省建立海关,开放海禁。厦门海关作为闽海关最大的口岸,在清代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道光《厦门志》的考察,结合其他史料,分别对清初厦门海关的设立、机构设置、关税征收、管理及其产生的弊端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朱申春 《收藏家》2008,(9):39-42
木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是利用各种木料,雕成各种形象的艺术品。浙江东阳、福建福州、广东潮州被称之为我国木雕三大产地。  相似文献   

14.
福建原是南方蛮荒地带 ,境内覆盖着漫山遍野的亚热带雨林。明清时期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开矿、种植玉米、茶叶等山地作物 ,以及对燃料的需要 ,造成福建地区森林的大面积采伐 ;但古代闽人早已认识到山林资源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以种竹、种杉等经济活动 ,抵消了山林资源的消耗。他们并以“风水”为理由 ,保护了大片原始森林。然而 ,迄至清末民国时期 ,社会的无序化 ,造成对森林采伐的无序化 ,于是 ,福建的森林资源遭受到极大的破坏 ,经济发展也受到遏制。这种状况 ,迄今没有重大改观  相似文献   

15.
李俊 《收藏家》2009,(6):29-34
兴盛于中国清朝初期与中期闽南地区的一种饮茶器具——朱泥小壶,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盈记唐人工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朱泥宝记》,向世人列举出了100多件朱泥壶,件件红润娟秀、精微细腻,而在此前或此后介绍紫砂壶的书籍中则把清代朱泥小壶归于“古壶”一类。笔者查阅了古今中外关于朱泥壶的书籍与文献,发现这种至今在闽南地区还时常出土的朱泥小壶,是清朝鼎盛时期宜兴紫砂的特殊成就,是东方古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世界造形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清代国家档案馆——皇史宬的建筑环境、管理机构和内部结构的变化情况;对于清代皇史宬收藏对象的重要性也做了比较,认为皇史宬虽然贮藏多种皇家文献和文物,但最主要的尊藏对象便是《清实录》;并从版本比较和历史事实的角度,证明皇史宬尊藏的《清实录》是所有版本中最重要、最具有保藏性的正本。本文试图说明皇史宬与《清实录》相互彰显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福建闽南地区古代陶瓷生产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东 《东南文化》2002,(5):56-62
闽南陶瓷产品享誉海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品种有:末代同安窑系“珠光青瓷”、明代德化窑“猪油白”、明末清初平和窑“克拉克瓷”以及“吴须赤绘”、“交趾烧”和明清漳州窑“米色釉”等诸多品种。  相似文献   

18.
朱琪 《收藏家》2010,(5):13-16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丁敬信札一通两叶(图1),收录于《清代名人书札》(修订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中。这封信札书写于红色画笺之上,内容为:节子大兄阁下,念劬交到手书,猥以六十初度,蒙赐联轴,古雅可喜,谨谢谨谢。湘中吏治不易振作,弟不以责人,而先以自责,疆吏所思何事,转移风气,岂得委之气数耶?  相似文献   

19.
学论及《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两书的史料价值时,常常认为《清史列传》高于《清史稿》。本对这一看法提出不同看法,通过对两书《郑成功传》七则明显不同的记载进行考订,发现《清史稿》虽存在不少错误,而可信之处亦多;《清史列传》虽存在许多优点,而错误亦存不少。评判两书的史料价值,应当进行具体的考订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相似文献   

20.
由清人金天柱撰的《清真释颖》一书真实地记录了乾社会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书成七年仍未刊行,又做一篇《书叙》。论述了伊斯兰教作为正教与儒家学说的同异之处,社会对伊斯兰教的误解以及造成误解的原因,叙述了来到四译馆担任教习一职的经过,四译馆的社会职能及其内部管理工作中的种种弊端,还叙述了自己撰写《清真释颖》的心理状态和社会人士对该书的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