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晓华  李丽芳 《沧桑》2011,(6):21-24
平城文化是指在平城为北魏都城期间所创造和显现的一种都城文化。它主要包含了以鲜卑文化为主的草原文化、汉文化、域外文化等多种文化成分。胡汉融合是平城文化的主要特征。平城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目次一沙岭壁画墓、尉迟定州墓、梁拔胡墓与平城时代前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二宋绍祖墓与平城时代后期墓葬的文化特征三平城地区前、后双主室墓的出现及其政治背景四平城墓葬文化转型的动力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始于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年),止于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这九十七年间,有学者称为"平城时代"~([1])。由于建都,平城从边郡之地发展成中国北部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大批移民迁入,大量财富汇聚,自魏晋以来文化荒芜的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为北朝晚期文化走出低谷、迎来隋唐盛世文  相似文献   

3.
北魏平城瓦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城遗址是中国古代都城史上重要的历史遗迹。北魏王朝从天兴元年“秋七月,迁都平城,始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始,至太和十五年建成明堂,十六年修成太极殿,即迁都洛阳之前还在平城大兴土木。近一百年中,曾在平城筑有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平城遗址考古发掘的建筑遗址及一些石质、陶质的建筑构件是我们探寻平城宫殿的重要线索。其中瓦当的装饰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标识意义,同时也寓意了一种时代精神和思想意识。本仅就对目前平城遗址出土的主要瓦当类型,并结合其他地区出土的相关资料,对平城瓦当当面纹饰的意义及其演变作一初步考证。  相似文献   

4.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内外长城之间,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从汉代大同地区设置平城县算起,大同已有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曾是我国北魏京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保留了丰富多彩的多民族的文化遗迹,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方山南麓的北魏思远佛寺遗址,是北魏文明太后冯氏陵园的重要组成部分。1981年大同市博物馆对其进行了考占发掘,揭露了北魏、辽金和明清等时代的文化层,清理了北魏时期的山门、实心体回廊式塔基、佛殿、僧房等建筑遗迹,出土北魏简瓦、板瓦、莲花化生章子瓦当、脊饰、柱础以及一些佛教造像残件等。把佛寺建入陵园,有着深刻的宗教、政治、社会的原因,就思远佛寺建筑而言,应代表丁北魏平城时期的最高建筑艺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平城的居民规模与平城时代的经济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重 《史学月刊》2002,(3):107-113
北魏在平城时代进入了由游牧政权向封建政权过渡的历史时期。频繁的军事征服使北魏政权日益强盛,被不断迁徙到其京都平城的人户数量庞大,平城因而获得空前发展,居民规模达百万。畜牧与农耕并重的经济模式,成为影响平城持续繁荣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北魏平城时代,灵丘地处京城近畿,所处地势十分险要。著名的灵丘道纵行其境,北魏王朝在此复县、置郡,为塞上拓跋政权南控中原的战略要地。因东有隘门之险,西有温汤之胜,诸帝曾多次巡幸并经此南巡中原。频繁的政治、军事、商贸活动,为灵丘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其  相似文献   

8.
2008年5月23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大同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朝史研究基地和大同市平城北朝研究会共同举办的“北朝都城与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省大同市召开。会议为期4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华南师大、首都师大、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日本龙谷大学、俄罗斯社会科学院以及大同大学和大同市博物馆的专家学者就北朝都城史地文化、北朝历史文化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并实地考察了北魏明堂遗址、操场城北魏宫城遗址、北魏北新城、南平城遗址、方山永固陵、沙岭北魏壁画墓,并参观了云冈石窟。  相似文献   

9.
吕朋珍 《沧桑》2012,(4):22-23
公元5世纪,北魏和西域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成为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城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都会,承载着北魏和西域的交流,使得西域外来文明源源不断地进入平城,丰富了中原文明,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于丝绸之路的繁荣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物世界》2013,(5):F0002-F0002,F0003
<正>北魏宫城建筑遗址(2003年起发掘)作为皇权象征并具有极高研究价值的北魏宫城遗址的确切位置,曾经引发了学者们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大同市城北操场城街的北魏遗址的发现,无疑对研究北魏建筑及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对探寻汉代平城县和北魏宫城的位置以及北魏平城布局皆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北魏平城那遥远的岁月和曾经的繁华正在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11.
北魏平城时代的墓葬中出现了由两件镇墓武士俑和一件人首、一件兽首兽身镇墓兽构成的镇墓组合,构成平城样式,历洛阳时代、东魏、北齐演变有序。长安样式亦出现于平城时代,其形成受到平城样式的深刻影响。隋统一后,随着礼制推行和工匠流动,平城样式很快取代了长安样式。  相似文献   

12.
北魏在平城地区定都百年,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目前,在平城地区发现的北魏时期墓葬,其中一部分可以通过铭文或其他标有文字的遗物来确定墓主人族属。本文通过族属明确的墓葬对比分析出鲜卑、汉人墓葬的差异,进而依据这些特点对其他墓葬进行辨别归类,有助于弄清平城地区北魏墓葬的族属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于平城遗址的整个面貌作研究,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课题,若要对其作全面、准确的叙述,则显得更为困难。与其这样,倒不如作一些个别的、具体的调查工作,逐个地去解决问题。本文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来完成的,调查工作也是从这一想法出发而进行的。以下便是一些看起来很零散的材料,并试图就此作一些探讨。如对北魏平城宫的位置、安家小村附近夯土墙的性质、大同城区及附近地点早期夯土墙的调查、如浑水引入平城支流的地面遗迹等材料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时代为沟通东西经济、文化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就丝绸之路上的平城作了论述,主要对平城为中心的路线考察,平城时代对丝绸之路的经营,这一时期东西交流的成果,具体从器物、技术、生活艺术等各个方面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10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操场城二号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共发现各类遗迹100余处,包括房址、粮窖、灰坑、墓葬等,时代为汉代至明清。出土遗物以建筑材料为主,亦有普通陶器、瓷器、骨器等生产、生活用具。本次发掘的5座圆缸形建筑,底部残留有木板、草垫及炭化的粮食,应为一处大型粮仓遗址。结合出土的"平城"瓦当及粮窖遗址位于宫殿遗址东北的情况来看,它应为北魏平城宫城重要的附属部分。该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皇家仓储制度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6.
北魏莲花化生瓦当在内蒙古云中古城、大同平城遗址、大同永固陵和洛阳永宁寺等遗址均有发现。根据莲花化生童子及周围纹饰的变化将莲花化生瓦当分四型,此类瓦当可能产生于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太和时期,一直沿用到北魏灭亡,主要用于北魏宫室、皇家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作为与佛教关系密切的一种纹样,莲花化生应来源于古代印度地区。  相似文献   

17.
怀仁丹扬王墓为北魏平城时代晚期墓葬,是刘昶生前预营的自己与三位夫人的合葬墓。北魏平城时代太和以前不见多室墓,丹扬王墓前后双室、前室两侧附耳室的结构,是文明太后太和改制、推行汉化制度下的产物。墓葬中的忍冬纹特征与云冈二期石窟、平城时代太和以来墓中所见忍冬纹一致,鲜卑装人物砖的图案借鉴了太延二年(472年)以后墓葬中的人物俑形象,而人物砖的排列方式则与云冈二期石窟开始出现的供养人构图范式一致,说明墓葬年代不可能早于云冈二期石窟开凿的年代。残存的金箔屑、铅板等应为墓中原随葬器物的残留,同类器物仅见于平城时代晚期墓葬。丹扬王墓的位置,地处北魏王朝规划的南来汉人墓葬区范围内。这为丹扬王墓的年代与墓主身份推定提供了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18.
李帅 《美成在久》2022,(4):87-95
北魏平城时期由于北方的重新统一和丝绸之路的再次畅通,平城成为民族融合的大舞台。见多识广的平城人钟情或佩戴什么样的饰品?那些精巧华美的饰品里又凝结着怎样的心思与情愫?本文以大同出土的美轮美奂的北魏串饰为例,带我们一睹北魏平城饰品的风采。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大同即北魏平城,是北魏前期都城所在,从公元398年到494年的近百年间,它一直是北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多次发现北魏时期的重要建筑遗址和墓葬。近年来大同市博物馆新入藏了数件雕制精美的  相似文献   

20.
大同新发现两座北魏壁画墓年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大同市在配合基建施工中新发现2座北魏墓葬,其壁画内容较有特色,反映出北魏平城时期多民族文化互动交融对丧葬观念及习俗的影响。本文拟就此做一探讨,并尝试对2座壁画墓的确切年代作出初步判断。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