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后期,中国开始购买新式机器铸造银币。银币币面除文字外,“龙”的图案占据了极大位置,一时“龙洋”成了中国货币的代名词。在中国机制银币中出现龙的图案,当首推同治六年(1867)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铸造的上海壹两银币两种。铸额极少,仅为样币,没有正式流通。光绪十年(1884),吉林机器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厂平为当时吉林使用的重量单位,也称吉平,每两重35.86克),有壹两、柒钱、半两、三钱、壹钱与(?)钱六种,主要流通在吉  相似文献   

2.
吉林“厂平银币”,是我国第一套机器铸造的银币,虽属试铸,但它代表了先进铸币工艺的出现。在我国银币铸造从土法局部自铸时期向机制银元时期的进步过程中,“吉省铸币,实在各省之先也”。中国银元的诞生,经历了土法铸造到机制银元的两个阶段。吉林机器官局铸造吉林“厂平银币”之前,我国以浇铸和人工打制的土法铸造银币,已有较长一段历史。乾隆五十七年  相似文献   

3.
在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馆内陈列了一枚吉林厂平银币,它由吉林省铸于清光诸十年(1884年),是我国最早的机械制币。  相似文献   

4.
“中外通宝”银币是一套很有争议的近代机制银币。全套有竟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五等币值。壹两主币,正面全是中文,外圈为“中外通宝”四字对读,中央圈内右左为“关干’、中间为直书“银受两”。背面外圈为首尾相接的双龙,中央圈内为八卦和太极图(图1)。五钱、二钱、一钱、五分的正面是币值和枝叶状图案,背面是双龙及太极图。由于整套银币铸工极其精美,存世非常稀罕,向来为中外钱币收藏界所珍视。但是,这套“中外通宝”银币究竟铸于何时、由谁所铸。属于哪一个国家的货币以及为什么铸量极少、没有大量发行等等,却有多种说…  相似文献   

5.
喀什道大清银币王永生这里介绍的是中国钱币博物馆收藏的一枚新疆喀什铸造的壹两大清银币(见彩色插页)。此币直径3.95厘米,厚0.31厘米,重36.5克,正面内圈为“大清银币”四字,中间有一花朵,“清”字左边“水”旁三角挑。圈外上方是“喀什道”三字,下方标注“湘平一两”,字体挺秀。右侧为老维吾尔文“ZarbKashgar”(汉译喀什噶尔造),左侧老维吾尔文为“BirSar”(汉译壹两)及回历纪年1325(公元1907年)。背面内圈中心为蟠龙图案,外圈右侧为带花大叶纹,左侧为对称叶状纹,两枝底部交叉,束以带结,上部则被一花朵分开。此币铸造及流通情况史无记载,但有两种“大清银币”可资参考。史载光绪三一二年(丙午,1906年),清廷户部规定银币本位,开铸丙午纪重“大清银币”。翌年,新疆喀什即仿内地体制铸“大清银币”,铸有两种版别,一种记“喀什造”,另一种仅有“喀什”两字,都分“湘平壹两”和“湘平五钱”两种面额。数量很多,在新疆银币中较为普遍,但这枚则不同,第一,币面标注“喀什道”,“道”是行政区划单位名称,出现在钱币中,此为仅见;第二,面额为“湘平两”,将“壹”字书写成“不”,在新疆银币中极为独特,很为收藏界所珍视。  相似文献   

6.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王树楠调任新疆布政使,主管财政、经济,命布政司署自制库秤,统一官制度衡,并在迪化水磨沟设铸币局,铸造饷银、饷金、印官票(即老龙票)。由于其铸造的银币是用内地各省拨来的财政补助银“协饷”为原料,且主要用于军费开支,故被称为饷银。迪化银圆局所铸之饷银是新疆货币史上最早的机铸银币。在新疆钱币铸造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其模具的雕工亦是当时新疆银币中最精美的。众所周知,新疆银币以品种繁多、版式庞杂著称。而作为新疆最早的机铸银币的饷银系列银币中版式最繁多的则要数饷银五钱了。本文即是对饷银五钱作的一些初浅探究。  相似文献   

7.
周传芳  周国卿 《安徽钱币》2005,(2):30-30,34
民国六七年间(1917—1918年),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银元局铸造了壹两银币。重35g左右,径39mm,成色85%。正面中央为汉文“壹两”及维吾尔文“银钱”。外围上下环分别为“迪化银元局造”及纪年。左右各列一梅花边花。背面中央为维文“壹两”、“乌鲁木齐”。外围是左右对称环形交叉的嘉禾图,禾尖有一梅花。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机制银币的大家庭中,有一种面值极为独特的银币,那就是清末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开铸于新疆迪化水磨沟机器局附设银元局造的饷银四钱银币,这在全国其他各省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币由于采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国外进口设备所造,故而不但面值独特,且极为精致美观可爱。时至今日仍为广大钱币爱好者追求不已,由于这类饷银四钱在当时铸额有限,故留存至今者,非常稀见.  相似文献   

9.
周传芳  周国卿 《新疆钱币》2004,(4):56-57,61
中华民国六、七年(1917—1918年)间新疆迪化银元局铸造了壹两银币。正面:中央为汉文“壹两”及维吾尔文“银钱”,外围上下环为“迪化银元局造”及纪年,左右各列一梅花。背面:中央为维文“壹两、乌鲁术齐”,外围是交叉成环形的嘉禾图。民国六年的为大叶,上方中间梅花较小(有的无梅花)。民国七年的系小叶,上方中间的梅花较大。  相似文献   

10.
宣统年间除迪化银元局机铸的饷银系列币外,喀什亦广铸银元,名称有宣统银币、宣统元宝、饷银、银元等,其特点是:(1)主要铸造五钱银元,因其使用最多,需要量大。也新铸少量的二钱、三钱小银元,但均不是系列币。(2)仍用土法机器打压,不是正式机铸。  相似文献   

11.
戊申吉字一两银币,正面中央铸阳文“吉”字,外环铸“大清银币”及珠圈,上缘铸满文“光绪年造”,下缘铸“库平一两”,左右两侧铸干支纪年“戊申”;背面中间为龙图,俗称“坐龙”,上缘铸英文纪年“光绪”,下缘铸英文纪值“库平一两”,左右两侧各铸一花星,俗称“六瓣星”(见插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我国货币史上出现了一场关于银元单位问题的争论,一派以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为首,主张以库平一两为银元单位;另一派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邮传部右侍郎盛宣怀为代表,主张以元(即库平七钱二分)为银元单位。结果,主张以两为银元单位者暂居上风。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制定了“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以库平一两为法定的银元单位。章程颁布后,天津、湖北、广东、吉林等省造币厂先后开铸一两重银元。由于一两重的银元不符合民间的习惯,故在发行后不久,就在市面上遭到抵制。因此,一些造币厂不得不将已经铸发的一两币逐渐回收熔毁。戊申吉字一两银币,系吉林造币厂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铸造,当时,正值以两为银元单位的币制受到人们强烈反对而即将崩溃,因而,此币仅铸出少量试样。其中,能免于熔毁而幸存于世者,据所发现的实物而言,仅有一枚。数十年来,它一直享有“孤品”的称誉,被钱币收藏家视作无价之宝。  相似文献   

12.
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在奉天盖平(今辽宁盖州),有“天兴、天德、东来、永记、恒记五家钱铺,广开虚票,收买银货盈千累万,互相磨兑,不付现钱”。据称这“五家原本钱仅止五六万千至二万余千不等,现在共查验五家未付在外票欠共计东钱三百八十三万三千余千,以银核计六十三万八千余两”。这些钱票上书“外兑”字样,即钱票只能换外票,不能付现钱,因无钱应付,故称“虚票”。  相似文献   

13.
山西长治发现清钱帖版钱庄,产生于明中叶,我省许多地方称其为钱店、钱铺、庄家。最初主要经营货币兑换业务。钱庄发行的钱票分两种:以一定面额的凭条注明凭票即付现钱,代替现金收付,称“庄票”;可直接在市场流通,后逐渐演变成定型钞票的称“钱票”,即“钱帖”。近...  相似文献   

14.
1866年英国殖民者在香港设立造币厂,开始铸造“香港壹圆”、“香港半圆”银币流通市场。该银币是在中国领土上铸造的最早的机铸银币,而且是最早在币面铸上中文字“圆”的银币。  相似文献   

15.
“光绪银元喀什贰钱”是喀什噶尔造币局从1896-1899年和1901、1902年先后9年时间铸造的银币。造币时间虽然比较长,造币量也不算少,但由于该银币形体大小与当时居民衣服纽扣大小相差无几且耐磨损,有很多都被工匠在正面或背面焊接一个“小把”。作纽扣使用,所以近年来市场上虽有不少贰钱银币,但品相完好者比较少。其价格也因此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造错版银币孙敏笔者收有一枚陕西省造银币,该币面文中为“光绪元宝”,上为“陕西省造”,下为“库平七钱二分”,但背文及蟠龙图案与湖北省光绪元宝币背一样(见图)。以孙仲汇。胡薇《古钱币图解》及施嘉干《中国近代铸币汇考》中陕西银币图样,与该币对照,有几点不同之处。一、该币面汉字“光绪元宝”四字笔划较粗,同于湖北银币字样。二、该币直径同于其它七钱二分光绪元宝银币,比陕西银币小约0.1厘米。三、该币背文上为HU──PEHPBOVINCE,而陕西银币背文上为SHEN─SIPROVINCE。笔者在机械电子工业部55研究所,用日本进口能谱仪及精密天平仪将该币与湖北银币作了元素含量及重量检测,以期用现代化检测手段确定其真伪,检测结果见附表。由此可以排除为假银币。陕西省造银币铸地,泉界有三种说法:一、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三月,陕西魏光焘自行设局鼓铸。二、由湖北造币厂代铸。三、由英国伯明翰造币厂代铸。笔者认为该币或应是湖北造币厂代试铸的错版币。陕西省造错版银币@孙敏  相似文献   

17.
新疆近代机铸银币以其风格独韵、版式丰富,在中国近代银币占有重要位置。与内地各省只有一个铸币局不同的是新疆先后有迪化、喀什噶尔、阿克苏三个主要铸币局。在三局中以铸币时间长短和铸造量上来看,喀什噶尔局均占榜首,而阿克苏局居末。现在我就阿克苏局银币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1940-1945年间的"中国泉币学社"有很多颇具深度的研究文章,但是,在近代机铸币的研究上,因个人收藏缺乏历史资料,或者研究方向偏差,出现错误颇多,比如,抗战时期及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众多泉友为前辈所误,认为广东寿字壹两(还有半两,知情者甚鲜)银币样品铸于光绪三十年(1904)。先父乃最早获得此币者,约在1934年初春,先父去李鸿章后裔家拜访,李氏手头拮据,欲修缮祖屋而迟迟未能动工,他出示广东寿字银币壹两5枚,半两2枚……告曰:"若得千元,愿售  相似文献   

19.
王新启 《安徽钱币》2005,(4):32-32,39
谱载福建银元局所铸七钱二分(一元)银币,面中央满汉文“光绪元宝”,外围“福建官局造”、“库平七钱二分”,背蟠龙,外围英文“FOO-KLEN PROVINCE(福建省)”、“7MACE AND 2CANDAREENS(七钱二分)”。此币铸数较少,有试铸品之说,被列为银币大十珍之第六珍。余偶得一枚“福建官局造”的异版一元银元。  相似文献   

20.
新疆清代仿西式机铸银币的发端首于迪化,但它的发展和壮大最终完成在喀什。据《新疆图志》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年)喀什道台李宗宾委派候补知县罗正湘在疏附“试办”银圆事宜。这位七品知县到任后以官督民办的方式铸造了一批光绪小银圆,史料记载有一、二、三钱三种面值。和后来喀什所铸银圆有显区别的是这批小银圆俱无回历纪年。时光荏苒,物换星移,今天我们见到这种银币的机会很少。一钱偶见,二钱以枚记数极难见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