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申茂盛  马生涛 《文博》2004,(2):4-10
秦陵外城以内2.1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陪葬坑或建筑遗址密布,面积占80%之多。九十年代的石铠甲坑,百戏俑坑争先面世,掀起了秦始皇陵考古的又一波热潮。  相似文献   

2.
秦始皇陵园青石铠甲坑的考古试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园青石铠甲坑试掘一周年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秦陵铠甲坑、阳陵陪葬坑的发掘情况在西安举行新闻发布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该坑的新闻发布会显得有些姗姗来迟。现在青石铠甲坑和兵马俑一样已闻名世界,对这样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把其试掘的过程和成果报导出来,作为青石铠甲坑试掘一周年的纪念,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相似文献   

3.
《文博》1999,(5)
继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封土东南部的铠甲坑开始清理之后,1999年5月,秦陵考古工作队对铠甲坑南部40米处发现的另一东西向长方形、两端分别有斜坡门道的长72cm、宽12—16m 的陪葬坑进行  相似文献   

4.
用环十二烷提取秦陵陪葬坑中的铠甲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秦始皇陵考古队对始皇陵陵园东南角的几个大型的陪葬坑进行试掘时,发现了大量叠压在一起的石铠甲。由于出土时石铠甲的保存状况差异较大,为了便于研究、展览和更好的保存,1998年冬季,考古队邀请白荣金先生对保存较好且与四周关系明朗的几领铠甲进行了提取,这次提取主要采用了套箱提取和逐片提取两种方法,并对提取的一领铠甲进行了成功地复原。  相似文献   

5.
秦铠甲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文孝 《文博》2002,(6):62-65,71
以前研究秦代铠甲,所依赖的考古资料主要是秦俑坑将士身上的陶塑铠甲。由此许多学者对秦代铠甲的类型、质地以及开合结构等方面做了大量的推测和认识工作。而近年试掘的秦始皇陵K9801陪葬坑出土的青石铠甲,更是为秦代铠甲的研究提供了最新的直观的实物资料,从而大大扩展了我们对秦铠甲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上下五千年中来去匆匆地走过了许许多多风云人物。秦始皇帝就是其中一位。别的不论,单就其死后的陪葬问题,就像一团欲拨还乱的迷雾,层层笼罩在人们的面前。因此,探寻秦始皇陵及其附近众多陪葬坑的位置和内涵,是许多考古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秦始皇陵周围的许多重要发现,均是当地农民无意中所为。和秦俑坑一样,K9801号坑(即后来人们俗称的“铠甲坑”)的面世,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遗产》2004,(3):32-32
1998年,在秦始皇陵东南方向的陪葬坑内出土了一批由青石磨制、铜丝串缀而成的石质甲胄。该陪葬坑总面积为l3689平方米,在已试掘的范围内,出土了87领石铠甲和43顶石胄。这批石质甲胄在地下埋藏的漫长岁月中,曾遭焚毁、坍塌及山洪冲刷等变故,加之地下多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出土时破损、层解相当严重。有些甲片一片层解为  相似文献   

8.
《文博》2000,(6):62-62
秦始皇陵东南侧发掘的石铠甲,经考古工作者修复、整理后,已复原一着装外形,现陈列于秦始陵兵马俑博物馆。秦陵石铠甲复原  相似文献   

9.
秦始皇兵马俑雕塑群为秦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可靠资料。研究者的笔触伸向了文化史的许多领域。结合对三号坑南厢房40件陶俑的观察。我想对秦俑军服中纽扣作一初步探讨。一秦俑一号坑及三号坑出土的武士俑大都在铠甲上设有纽扣,一般出现在铠甲的右肩或胸甲右上角。右上角处的纽扣或上下垂直或向左倾斜。扣合方法,外型不尽相同,原塑造时却都是单模范制后粘接到铠甲上的。铠甲成筒状,右肩部或右胸上角留有开口,  相似文献   

10.
自兵马俑发现之后,考古专家们对秦陵周围展开了全面的勘探。20余年来在封建土西侧的内外城垣之间发现了动物坑、车马坑等一系列重要的陪葬坑,那么,陵墓东内外城垣之间还有没有陪葬坑?这是长期困拢着人们的一个谜团。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三星堆遗址商代一号坑的性质及有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遗址所发现的商代一坑号出土了三百多件珍贵文物,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这批文物的出土提出了不少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一号坑的性质问题。有的同志根据一号坑中出土的青铜人头像、金杖等遗物认为一号坑是“墓葬陪葬坑”;有的同志根据1929年燕家院子出土的一坑玉石器和六十年代初在曾家院子出土的一坑石料联系彭县竹瓦街出土的两次窖藏铜器,则认为一号坑是“窖藏”;还有的认为是“宗庙扫庭”的遗物。  相似文献   

12.
《文博》2014,(5)
目前,学术界对秦始皇帝陵园K0006陪葬坑的性质有不同的观点,大体上有象征廷尉、厩苑、宫厩和太仆等中央机构官署几种意见。笔者认为,该陪葬坑位于陵园的内城之中,坑中的袖手俑身份为文官,并可能手持铜斧,随葬的木车、马以及御手俑表现的是准备出行的状态。在秦时的职官中只有御史大夫属下的御史能够与所有这些特征贴合,因此,该陪葬坑表现的应该是负有记事和护驾职能的御史在待命随从皇帝出行的场景。  相似文献   

13.
刘占成 《文博》2001,(4):61-61,60
随着秦始皇陵园考古工作的进展,秦陵地区不断有新的重大发现,媒体报道的《秦陵“神秘机构”终现形》就是关于秦陵发现一处重要陪葬坑的报道,考古工作者将该坑编为6号坑。对于该坑的定性,报道称是“象征着皇帝身边的某种机构。”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车马坑陪葬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车马坑是古代墓葬的一种陪葬坑,依据坑内埋葬内容不同,又可以区分为车葬坑、马葬坑和车马合葬坑三种类型,本文讨论的车马坑主要是指车马合葬坑。车马坑随葬的丧葬习俗,始自商代晚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秦,直到西汉初期许多诸侯王墓仍然设置车马坑。用车马坑随葬是等级制度的具体体现,车马坑见证了中国古代礼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蒋文孝 《文博》2009,(5):35-39
对包括秦俑一二号坑在内的众多秦陵陪葬坑被焚原因的解读,主要有三种观点,其中以秦末农民起义军焚烧说最为流行。本文根据实际发掘的考古资料,对这一观点提出质疑,认为秦陵陪葬坑焚烧系“秦始皇下葬时一种自焚的葬仪形式”——“葬仪说”是最接近事实的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6.
位于陕西临潼其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东侧。1974~1976年,在秦始皇陵东侧先后发现三座埋藏大型陶塑兵马俑的陪葬坑。其中,一号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达1.3万平方米,为三座坑中最大的一座。  相似文献   

17.
四、三星堆器物坑性质的问题 三星堆两个器物坑从一发现起,就被称之为祭祀坑,以后发表的两个简报以及一些论文还就祭祀的方式、祭祀的对象作了推论。三星堆器物坑为祭祀坑之说于是就几乎成为定论,为大多数研究者所认可。不过,三星堆器物坑为祭祀坑之说,由于存在着诸多不合理因素,因而一开始就有学者提出了异议,有的研究者更对三星堆器物坑的性质提出了新的解释,如墓葬陪葬坑说,亡国宝器掩埋坑说、失灵神物掩埋坑说、火葬墓说  相似文献   

18.
王志友 《文博》2000,(2):54-56,60
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是一种地下式的土木结构建筑。每个俑坑的开问及过洞之上都铺有东西向或南北向的棚木。现在正在发掘的秦俑二号坑,第一阶段工作已经清理出棚木遗迹面积约3000多平方米,清理棚木共约1350余根。当我们站在二号坑参观平台俯视整个俑坑时.可以看到二号坑棚木腐朽之后弯曲起伏的形状,感受到二号坑棚木建筑的雄伟气势,由此也可以想象到当年秦代劳动人民修建俑坑时,架设棚木的繁忙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19.
《文博》2014,(6)
本文通过对秦始皇帝陵K0007陪葬坑出土的跽姿、箕踞姿陶俑的形态的分析,认为这些俑所代表的乐舞形象体现了秦始皇帝的神仙崇拜及追求祥瑞的意愿,而整个坑更是秦自认水德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连续报道,本期又刊发《汉景帝阳陵南区从葬坑发掘第二号简报》,介绍第20~23号从葬坑的发掘情况。四座从葬坑虽属小型坑,但内涵丰富,第20号坑内排列的彩绘陶俑穿战袍、擐铠甲,并保留有木质胳膊的残迹,且姿态各异。出土的其他器物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