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通过文化因素的分析、比较,可知金沙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的考古学文化既具有自身特色,又深受重庆峡江地区的影响。金沙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末期考古学文化的年代框架大致得以构建。金沙江下游地区史前时期的文化格局以江为界,南北两岸传承了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4.
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要生计方式是稻作农业,因渔猎所占比重不同而又可细分为山地型与平原型。水田稻作农业具有集约化程度高,产出也较高的特点。稻田耕作系统的形成与维护需要大量劳力,从而刺激人口迅速增长,结果造成人口压力。自然环境的数次波动更加剧了这种压力。因人口压力而引发的移民、战争和社会重组等,成为推动初期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峡地区远古人类埋葬习俗(墓葬)资料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考古发掘公布的数百座新石器时代墓葬资料,对长江三峡地区距今约6000年至4000年之间的远古人类埋葬习俗作了系统研究,反映了当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时期的玉石钺形器分为甲、乙、丙三类,乙类仅见于二里头文化时期,其他两类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至西周时期均有发现。甲类被定名为\"戚\",丙类定名为\"我\",乙类定名存疑。这部分钺形器的形制在\"风\"字形玉石钺的基础上,借鉴了玉璧、牙璋等玉石器的某些特点。玉石钺形器主要见于男性贵族墓葬,体形较大的可能用于祈雨、武舞或军事活动,体形小的主要为饰品。在玉石钺形器影响下出现的青铜钺形器则是兵器,兼具实战与礼仪功能。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中南部新石器时代陶刀在晚期早段以细泥质红陶为主,晚期中段以泥质灰陶为主。陶刀大多为陶片改制而成,晚期早段的部分遗址(石虎山Ⅱ遗址、商都县章毛勿素遗址、白泥窑子K点)出土的陶刀还可见打制痕迹,在晚期中、晚段,不见打制迹象,皆为磨制。陶刀的制作反映了当时的制陶技术、生产加工技术水平;同时,该地区所发现的陶刀,为陶刀的起源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8.
两周,尤其西周时期是两汉时期成熟葬玉制度的肇始,也是中国葬玉制度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之一.多元化的葬玉制度在战国时期逐渐走向统一,为两汉葬玉制度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即从两周出土的葬玉种类及玉器出土位置等情况入手,分析总结这一时期葬玉与葬玉制度情况.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区石棺葬的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境内滇中和滇西北地区分布着大量用石板或石块砌成的石棺,时代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西汉。它们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化类型,在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组合等方面都异于邻近的川西高原石棺葬。但因各种原因,云南部分地区的石棺葬往往为学们在研究西南石棺葬时所忽略。本试对该省的石棺葬从考古学和化人类学的角度做一整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11.
山东济阳刘台子西周六号墓出土一件玉鹰虎饰,与同墓的玉雕风格迥异,却与龙山-石家河化玉雕风格一致。从玉雕工艺及化交流方面考证此件玉鹰虎饰为史前遗玉。 相似文献
12.
淮河下游新石器时代的绚丽画卷──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专家发言纪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淮东部是介于海岱地区和太湖地区之间的一个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区。自50年代初在江淮东部发现淮安青莲岗遗址并由此提出青莲岗文化的命名以来,江淮地区的考古工作始终受到考古学界的高度关注。而高邮龙虬庄遗址被评为1993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后,在考古学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围绕龙虬庄遗址的考古发现,探讨江淮东部原始文化和青莲岗文化,以及淮河流域古文化,对于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高邮召开的龙虬庄遗址与江淮地区古文化的座谈会上,来自北京和苏鲁豫皖浙的专家各抒己见,本刊将座谈会上有代表性的专家的发言经整理后以纪要的形式刊出,旨在对江苏乃至淮河流域的考古工作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陶器质地、火候的差异使用不同的粘接剂是陶器修复的关键;补配材料及作色材料的应用得当,将使出土陶器再现当年风采。 相似文献
14.
新石器时代我国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三个地区的玉器,在材质、造型和纹饰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辽河流域的玉器多采用岫岩玉为原料,长江流域的玉器则多用透闪石一阳起石制成,而黄河流域多见绿松石制成的器物;辽河流域的玉器纹饰简单风格朴实,长江流域的玉器器形和纹饰都很特别,黄河流域则多生产工具且光素无纹.此外,玉器反映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辽河流域内渔猎经济和宗教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则可能进入了王权、军权和神权一体化的方国阶段,而世俗权力的独大在黄河流域普遍存在.世俗权力在这一地区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原始稻作农业起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湖与杭州湾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稻作遗存距今在7000年左右,钱塘江流域有距今9000~8000年的稻作化遗存,是探讨稻作起源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近年发现的香港西贡沙下遗址出土物为例,借助于新几内亚民族志中有关石斧锛制造的记录,运用"操作链"的分析路径对沙下遗址新石器时代石斧锛作坊的生产系统进行了初步重建。将石斧锛的制造过程分为原料采备与毛坯预制、粗坯整形、研磨成器三个阶段,对各生产阶段产品的变化以及香港新石器时代石器专业作坊的兴衰做了讨论,认为在香港新石器时代晚期,石斧锛生产已趋于专业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中出土的3件虎形玉扁足和4件镂空扉棱玉片,应是商代漆器上的扁足及漆鼎腹部装饰的扉棱,进而大致推定出漆鼎玉足和腹部扉棱玉片的镶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西江中游地区是岭南历史文化区内一个相对独立的考古学文化区,新石器时代大致经历了三种生业经济形态,早期是一种广谱的渔猎采集经济,中期是一种利用贝类为主的渔猎采集经济,晚期是较发达的稻作农业经济。演进过程在整个文化区内具有一致性。贝类利用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呈现出一种显著强化的趋势,但一直未在食物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