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瑞芳 《百年潮》2006,(11):19-25
1941年夏的一天,我接到通知到《新华日报》位于重庆化龙桥的编辑部去。心想,谁会是我新的联系人呢(作者当时刚入党不久——编者注)?因为姐姐在《新华日报》工作,所以我跟他们社里的不少人都挺熟,虽然彼此心照不宣,知道都是“同志”,但互相间谁也不去点破这层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颖 《百年潮》2004,(6):16-22
1946年,龚澎、乔冠华和部分外事组人员住在上海马思南路107号,当时<新华日报><群众周刊>都在上海筹备出版,所以我也到了上海.国民党政府没有批准<新华日报>出版.我就在<群众周刊>任记者和编辑,同时在上海文委从事文化工作,也住在周公馆,和龚澎夫妇还是朝夕相见.那时龚澎和老乔领导几个青年同志,除了每日向国外和驻上海的外国记者发出大量新华社电讯稿外,还办了一个外文刊物<新华周刊>,主要是对外宣传我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个刊物在国外极受关注.这使得国民党十分恼火,于是下令<新华周刊>停刊,这样一来对外宣传的渠道就被封死了.  相似文献   

3.
冯锡刚 《百年潮》2004,(4):73-76
今年是农历甲申年.60年前的3月19日,重庆<新华日报>在明朝灭亡三百周年纪念日,发表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  相似文献   

4.
赵逵夫 《文献》2000,(1):45-55
一、从<鹏鸟赋>看<惜誓>的作者 <楚辞·惜誓>的作者,至汉代已不清楚.<楚辞章句·惜誓序>云: <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第一句"<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首先说不知谁所作,其态度很明确.下面说:"或曰贾谊,疑不能明也."提出曾经有过的一种说法,但表示了对它的怀疑.  相似文献   

5.
谷鸣 《百年潮》2004,(4):69-72
去年10月,一代名流宋美龄辞世后,海内外评语纷纷.是非功过,哀悼怀念,跃然纸上.这其中也有奇怪的声音.<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的作者张紫葛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一番议论,并称:"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也是我此刻最好的心理写照."但在知情者看来,张紫葛的所言所记,恰恰不清不白.谁都有权对一位名人予以评说,表示敬意.但是谁都最好别编点故事,欺世蒙人.  相似文献   

6.
悼胡绳     
李普 《炎黄春秋》2000,(12):6-7
十月五日上午,新华日报老友李慎之来电话,说胡绳去世了。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使我差一点哭出声来。我一时语无伦次,在电话里说我十分悲痛,说我在新华日报写的那个专栏,几乎每一篇都曾得到他的指导。然后我才问老胡去世和治丧的情形,慎之也不知其详。要我问社科院办公厅,告诉了我电话号码,说那里二十四小时有人值班。我这才知道他是在上海华东医院去世的,先在他家里设个灵堂,已经派人去布置了。第二天我去到他家里,向他的遗像鞠躬的时候又不禁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7.
徐恒 《百年潮》2004,(1):78-80
白米斜街3号,近几个月来受到人们的关注.<北京青年报>和<百年潮>都发表了文章.好友宗璞对我说:"你在那里住的时间很长,何不也写一篇?"想一想,却也是,我在那里度过了近十年青少年时光,应该有所见证.  相似文献   

8.
王雁 《百年潮》2006,(3):72-73
编者按:许多过去早已留在我们记忆里的照片,如<战斗在古长城>、<白求恩在做手术>、<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出自谁之手?他就是一度被湮没的中国革命新闻摄影事业的开拓者--沙飞.王雁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铁色见证--我的父亲沙飞>一书介绍了这位著名摄影家的传奇一生.现摘登书中<战斗在古长城>一节,标题为编者所加,有删节.  相似文献   

9.
陈福康 《文献》2005,(3):39-53
郑振铎先生生前曾发表过两种他亲自整理、润色的日记.一是<欧行日记>,1934年10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二是<求书日录>,1945年11月21日至12月30日在上海<大公报·文艺>上发表.非常非常遗憾的是,这两种日记本来所记的日子很多,但都因故只发表了开头很少的一部分,而后面大部分日记原稿却都已基本散佚了.然而,又大不幸之小幸:后来都发现还保存下来未刊原稿中的极少的一部分,也许可以给我们些许安慰.关于<求书日录>的残存部分,我已整理出来,发表于<文献>2005年第1期;今再将<欧行日记>未刊原稿的残存部分也整理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10.
陈孝英 《百年潮》2004,(8):78-80
这是60年来我问自己最多的一个问题: --我是谁? 1985年2月,<社会科学评论>杂志刊登<文学评论>获奖论文作者介绍,我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尝试作了回答: 生于南国之滨,大半生却注定要在北京的四合院和西安的大杂院里度过;喜爱以形象思维见长的文学创作,十几年教员生涯却注定要跟枯燥的外文字母打交道;性格本缺乏幽默因子,后半辈子却注定要与"喜剧"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1.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在<中华读书报>、<法制日报>的"名家荐书"栏目为冯天瑜先生的新著<"封建"考论>写过短篇评论,但我可能不属于有的学者所说的"吹捧者"之列,我也不习惯于吹捧.  相似文献   

12.
唐双宁 《百年潮》2005,(2):72-76
今年,利用难得的休假,我沿着红军长征的路线走了一次草地.我是分次实现重走长征路的愿望的,这既是从小立下的志愿,也与我创作毛泽东<长征>诗的书法作品有关.红军走过的路,我差不多都走了,只剩下这块草地.  相似文献   

13.
<正>在新疆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我曾多次到巴音布鲁克。那片草原寄托了我太多的情感,每一次离开都要回头留恋地张望,顿生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不为别的,就是想念那里水草丰美的湿地,健壮肥硕的牛羊,还有那洁白优雅的天鹅,似乎世间所有的美好都集合在巴音布鲁克,谁也带不走,像山间泠泠作响的清泉,时刻敲击着你的心。  相似文献   

14.
《炎黄春秋》2014,(7):92-93
编辑部同志: 转来汪大波同志的信,我仔细看过了。内容与我所说的几乎全同,但有两点小异:一是我听来的是潘梓年与这位投稿者谈的,潘当时是新华日报的头号人物,也是著名的社会名流。二是大漠同志不是去参加新四军,而是在参加新四军的筹组工作。因当时新四军尚未成立。  相似文献   

15.
<正>去年初夏,我的一篇旅游博文获得"当代徐霞客游记"大赛一等奖,主办方让我去宁海领奖。说起宁海,很多人都没听说过,但如果提起《徐霞客游记》,几乎是家喻户晓。宁海,就是《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地,也是中国旅游日"5·19"的发祥地。宁海这个让徐霞客出发的日子成为今天中国旅游日的城市,一下就让我兴致高涨起来。  相似文献   

16.
人的一生中,迷茫与困惑谁都会经历,恐惧与逃避谁都曾经有过,但不要把迷茫与困惑当作可以自我放弃、甘于平庸的借口,更不要成为自怨自艾、祭奠失意的苦酒.生命需要自己去承担,命运更需要自己去把握.2004年毕业,我在前5年里既有很多的待定,也有很多的决定. 毕业后,我在浙江之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一年半,然后去了港中旅(杭州)国际旅行社专做出境游一年多.其间,我也有过迷茫与困惑,也有选择放弃,旅游太难做了,想过换行,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三年多的社会煅练,我慢慢地从不懂到懂,从没有到有;对旅游业,特别是对旅行社也有自己的新的认识,对网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为了想网络在旅游业中能更好地利用,实现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在工作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我参加了专升本,考上了浙江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学校上课,帮助我在做好旅游业务的同时,把网络化、信息化等技术应用到旅行社经营中去.希望通过不断地学习,使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黄怀信 《文献》2007,(2):73-76
关于今本<论语>的由来,学术界有不同观点,如杨伯峻先生认为,今本"基本上就是<张侯论>"①;古棣等也认为古注和"近现代各种<论语>注解本依据的都是<张侯论>"②.  相似文献   

18.
汪谦干 《安徽史学》2006,(4):128-128,95
近日我拜读了曹天生教授点校、整理的<王茂荫集>,颇有感慨.我与曹教授是1990年相识的,那时我们作为研究中共党史的同道,共同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此后,我们又同受徐则浩先生邀请参加<新四军军部在皖南>一书的编写,学术上相互有更多的了解.我知道曹教授过去主要研究中共党史,在此领域颇有成就,发表过不少论文.但近年的学术视野进一步开阔,先后撰写、出版了<中国宣纸>、<中国商人>、<19世纪俄国布道团驻北京人员关于中国问题的论著>等著作,这次又点校整理<王茂荫集>.从这些书里我发现曹教授有浓重的家乡情结.他是皖南泾县人,所研究的课题大多与皖南有关,或由此延伸.如他以较多精力研究新四军,是因为新四军发展初期集结皖南、军部也在皖南;他研究宣纸,是因为宣纸主要出产皖南,特别是泾县;他研究中国商人,是因为徽商曾独树一帜,影响中国几百年;而王茂荫也是皖南歙县人.  相似文献   

19.
严怪愚 《百年潮》2006,(6):58-61
初识老乡范长江 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我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者告诉我,说:"名记者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我说:"本是名记者嘛!我们欢迎!"他说:"什么名记者?!""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范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我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我认为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为范长江生色,而是范长江的<中国西北角>和<塞上行>这两篇文章给<大公报>生色."  相似文献   

20.
陈坚 《文史精华》2008,(1):12-17
第一次见到夏衍(沈端先)是在1980年冬天.为了编写现代作家资料丛书中的<夏衍卷>,我与北师大会林、绍武同志一起去北京朝阳门北小街夏衍寓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