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裕固新歌(上)李均也许是对裕固这个民族的崇尚,也许是在裕固草原上工作了整整16年的缘故,笔者虽然阔别草原度过了二千多个日出的岁月,但那晶莹的雪峰、茂盛的松林、广袤的草原、丰腴的牧场、洁白的羊群、悠动的牛群、火红的马群……还有那勤劳勇敢的裕固牧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2.
启人心智的文化教育──《裕固新歌》(下)李均美丽富饶的肃南草原,不仅孕育着丰富的地上地下资源,也孕育着启人心智、绚丽多彩的文化教育。挚爱草原的裕固族人民,对这片糅合着清丽秀美与粗矿剽悍的土地,对那深蕴在大山褶皱与草原人家的生活矿藏及文化教育内容,有着...  相似文献   

3.
也谈唐宋间敦煌量制“石”、“斗”、“驮”、“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字既可表示容积单位,又可表示权衡单位。先秦至汉唐,“石”作为权衡单位,始终是1石=4钧=120斤,而其作为量制单位,始终是1石=1斛=10斗=100升。作为容积单位的“石”,与作为权衡单位的“石”绝不能混为一谈。唐前期,无论是敦煌,还是内地,皆未见“驮”作为量制或衡制单位的实例。吐蕃占领敦煌后带来了“驮”这个量制单位,1驮=2蕃石(20蕃斗)=1汉石(10汉斗)。当时敦煌地区,1秤=4斤。敦煌地区,除调钟律、测晷影、合汤药、制冠冕外,公私通用大升、大两制。  相似文献   

4.
陈丁鸿 《世界》2013,(6):174-179
在尼泊尔的奇特旺,稳当可爱的“丛林之舟”驮着我和孩子领略了森林里的活色生香。  相似文献   

5.
皮影戏,庆阳人又叫灯影戏。在庆阳北部由于皮影戏的全部戏箱常常被驮在一只毛驴儿的脊背上,走乡串户,所以,人们又给它送了个雅号叫“一驴驮”。皮影戏是庆阳民间文娱乐活支的主要形式之一,它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周秦时代。宋代,皮影始由“北豳”走向全国;明清时代皮影戏在庆阳  相似文献   

6.
民间戏曲     
《丝绸之路》2008,(5):42-44
流行于甘肃省环县环江地带的地方戏曲,后又被命名为“陇剧”。 陇东道情是采用道情唱腔的皮影戏。因其演出排场和活动方式极简便,全部箱具乐器一头毛驴即可驮走,当地群众又称这种皮影戏班子为“一驴驮”。它的形成至早不超过清道光、咸丰年间。  相似文献   

7.
唐五代至宋敦煌的量器及量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五代至宋的敦煌 ,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 ,在经济上以当地独立的体系为主 ,其量制和量器呈现出有别于中原的特殊复杂状况。这些特点是 :1 在承袭唐中央政府颁布的量制法规的同时 ,民间通行大斗制 ,个别的量制与传统观点有所不同 ;2 由于受吐蕃统治过半个多世纪 ,又并行吐蕃的量制 ;3 特殊的计量方法 ,如驮 ,既有传统的“汉驮” ,也有吐蕃的“蕃驮” ;4 酒的计量方法有其独立的体系 ;5 这些特点也表现在了敦煌的量器上  相似文献   

8.
离开青藏公路穿过当雄县城向北驶去是一条隐隐约约伸向娜根拉山谷的驮队古道。在过去的岁月里,年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牦牛驮队组成上百方阵前往盐湖驮盐。如今,已经萧条的古道上再也难以听到驮盐人撼人心魄的吆喝声和哨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寂静、崎岖的简易公路把游人们引向念青唐拉山脉的娜根拉山口。 站在娜根拉山口、向北眺望,前方有念青唐古拉山脉主峰——唐拉雅秀和世界第一大咸水湖——纳木错。“纳木错”是藏语,意思是天湖,对湖面海拔4700米  相似文献   

9.
韦驮是印度的战神,传入中国后,和中国韦天将军合二为一,成了为人恭敬的韦驮菩萨。本文通过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不同造型韦驮像,探究韦驮的来历、韦驮手中金刚宝杵以及韦驮像不同造型的含意。  相似文献   

10.
赶花会     
高高的马耳山巅,天,总是亮得特别早。迟起的老人,踱出板房,看看新月的余辉,望望东方的彩霞,再瞅瞅四野烂漫的山花,高声地呼喊起来:“二月八,好天光,快快出门去赶花!”“喔——喔!”板房里的人们齐声应和着。在黎明时分就已悄悄梳装打扮妥贴的人们,顿时忙得象一锅滚水:背上挎包,背上花篮,驮上吃食,驮上  相似文献   

11.
以裕固族民歌(以下简称裕固民歌)为代表的裕固族民间音乐是该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裕固民歌有其民族多元文化及多元民族文化的生成背景,并有其特殊的文化和教益功能。裕固民歌曲调及特色可从歌词来源、区域分布、内容题材、曲调歌种方面加以区分和概括。  相似文献   

12.
广西西林县普驮发现的“铜鼓葬”是古句町一种较为特殊的葬俗,时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其特殊的葬俗、独特而丰富的随葬品,暗示此类葬俗是专为某类特殊的人群使用。我们认为西林普驮铜鼓葬的主人身份是句町部落集合体中具有显赫权威的精神领袖-巫师。  相似文献   

13.
裕固族敬老习俗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巍峨竣秀的祁连山下,生活着一个自称“尧乎尔”的民族——裕固族。勤劳勇敢、善良豪爽的裕固族人民有着尊老、爱老、养老的优良传统。 说起裕固人的敬老,还有动人的民间传说呢。“迎着太阳走”的传说讲,很久很久以前,裕固族在嘉峪关外生活,后来因异族入侵,人们不得不扶老携幼,赶着牲畜,风餐露宿,  相似文献   

14.
采风琐记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一著名歌曲《阿佤唱新歌》中有这么一句:“江三木罗”。全国书刊印成铅字的注  相似文献   

15.
从前,有一个人从地里赶着一匹驮着三袋谷子的骡子回家,因为驮得太重,走到半山坡时,骡子累得走走停停,停停走走,那个赶骡子的人急忙上前道: “老东西,(口格)是重了? 我帮你扛一袋吧!”说着他从骡子背上取下一袋谷子扛在肩上,然后骑在骡子上,狠狠地朝骡子屁股打了一竹鞭子。骡子走了一节路,竟累得直喘粗气,又停下来不走了。那人气得在骡子背上破口大骂:“呸!  相似文献   

16.
栾保群 《中华遗产》2010,(6):150-155
很奇怪,最近几年不知怎么的,“龙生九子”也成了一热,弄个什么怪物就说是“龙九子之一”,好像在“三不管”的地界发现了天潢贵胄似的。而且只要一封为“龙子”,哪怕是驮着谀墓的大石碑,也自觉有了“最后的名媛”似的光彩了。但是西洋镜就怕戳破,戳破了就什么也不是。因为“龙生九子”这只是半句话,后面半句的“不成龙”才是要害!  相似文献   

17.
雍正继位后,原在康熙末年争夺储位的皇八子允、皇九子允等人与其作对,遭雍正残酷打击,这二人还被削除皇族宗籍,勒令更名,允改名为“阿其那”,允改名“塞思黑”。这两个名字的汉义,以前的一些清史专著如日本人稻叶君山的《清朝通史》、萧一山《清代通史》,都认为是“狗”、“猪”,此说影响颇大,现在有的清史著作仍采取这种说法。也有人不同意猪、狗之说,认为阿其那为满文acina(罗马拼音,下同),是“驮”的命令式,再加引申,则如同是骂允稷为牲畜,命令他去驮。塞恩黑,可认为是“塞恩赫里”,满文sesheri,释之为“迁俗可厌这…  相似文献   

18.
社旗县木牌楼座落在城关原火神庙内。该牌楼为六柱重楼式,歇山顶,面阔三间,长七米,进深四米半,高十余米。左右各立三柱,其平面呈两个对称的三角形。柱前后,均加有抱鼓夹杆石。中柱之上为主楼,其四角檐下为次楼。整个牌楼建造得别致而玲珑。一九六三年由原南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楼各部构件上,布满了精美的木雕和石雕。正中间有五米长的横额,其上刻“光天垂象”四个大字,背额上刻“利永民生”。两面都刻有“二龙戏珠”、“双风朝阳”和花草禽兽等透雕,各脊饰有“狮驮金钱”、“象驮宝瓶”。这座只有六柱擎立的木牌坊为什么近二百年来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尧熬尔之谜     
神秘的名称 裕固人自称尧熬尔。相传在北方草原,“尧熬尔”一词的产生是这样的:古代北部亚洲牧民饱受世世代代的暴力、战争、分裂、压迫和不平,终于有一天,一个英雄在他的草原帮助下,统一了许多分裂的部落。英雄宣布要在人间建立一个让所有民族和部落的人民联合起来的国  相似文献   

20.
薛惠芝 《民俗研究》2002,(3):126-137
“花儿”又称“少年”,是流传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等省的一种民歌,她是我国民歌中的一束奇葩。它具有独特的风格,纯粹是劳动人民的艺术创作。她是西北高原上的回、汉、藏、撒拉、土、东乡、保安、裕固等各族劳动人民最喜闻乐唱的,不论是七八十岁的老汉,五六岁的小孩,男男女女都会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