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湖北黄梅戏     
湖北黄梅戏与湖北黄梅采茶戏同源。黄梅戏的前身即黄梅采茶戏。黄梅戏曾名黄梅采茶戏、采子、采茶、黄梅调、黄梅腔、花鼓戏、二高腔、三角色。起源于明代末年,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采茶歌。“楚人善歌”,黄梅县乃歌乡。山歌、樵歌、渔歌、秧歌、采茶歌盛行,尤以采茶歌为最。家宋元初,江西吉安诗人列洗(1268-1350)就曾仿黄梅采条调形式写过几首《秧老歌》,其中一首写道:“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播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去,白头老娘驱犊奔。”《清一统志》载:县北紫云盛产茶,名紫云茶。每年谷雨前后,青年男女上…  相似文献   

2.
黄梅采茶戏的主调之一的[七板]的产生,标志着采茶戏的形成,这个主调广泛为庆江中下游与黄梅戏有血缘关系的29个花鼓诸腔所采用或吸收。老艺人讲它源于黄梅的山歌贩腔。黄梅县现在流行的高腔五句头山歌,虽然也有[七板〕的影子,但与现行的[七板〕比较,确有差距,我们反复在黄海四大山区寻找古老的贩腔,却没有人能唱,老者们都说:“失传已久”。1984年秋末冬初,终于在与黄梅交界的广济县(今武穴市)横岗山地区,寻到了这个古老的贩腔,它是农村在插秧、薅草时专用的。演唱形式是一入领唱,众打“背工”,即众人哦荷帮腔。它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旧称黄梅调或采茶戏,曾名采子、采茶、黄梅腔、花鼓戏、三角戏、二高腔、下河调、三角班、黄梅调等.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盛行的采茶歌,即茶山上广泛流行的山歌、畈腔、民歌小调,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创造,逐步发展成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的中国五大剧种之一.  相似文献   

4.
黄梅采茶戏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流行湖北黄梅、江西九江、安徽怀宁的长江两岸50余县的黄梅戏,是在黄梅流行的民歌小调、田歌贩腔、采茶歌的基础上,在湖北清戏、江西湖口高腔及汉剧、昆曲的影响下,与黄梅流行的说唱文学、民间舞蹈、岁时风俗、启蒙读物等相结合而逐步形成的民间地方戏曲,它俗称黄梅调、黄梅采茶调及黄梅采茶戏,是中华民族优秀的地方剧种之一,是长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据黄梅戏老艺人告诉我:1764年,黄梅县洪水泛滥,成群结队的灾民背井离乡,顺长江而下,流浪到安庆地区的宿松、望江、怀宁一带。他们用黄梅县的采茶调挨门叫…  相似文献   

5.
黄梅采茶戏的特点之一,是载歌载舞,特别是其中的百余出小戏,大部分是歌舞并重,它在萌芽、发展阶段,就吸收了民间舞蹈不少的营养,可以说民间歌舞是孕育黄梅戏的土壤和摇篮。故在传统的戏时节日,当农民们表演民间舞蹈时,采茶戏艺人也能配合表演,而农民们逃水荒到鄂赣皖毗邻地区时,表演戏中的片断歌舞,作为逃荒谋生的手段,也传播了采茶戏。与采茶戏有历史瓜葛的舞蹈,有龙舞、狮舞、采莲船、高跷、跑竹马、蚌壳精、打连厢、台阁、悬条(又名天故事)、推车等。上述民间舞蹈在《夫妻观灯》、《张先生讨学钱》、《闺女自叹》、《懒烧…  相似文献   

6.
一、黄梅采茶戏入典年代和流播198O年5月23日,我访问了波阳县文化馆赵南元同志。据地介绍:池是1959年开始从事文艺工作的,1960年成立波阳县采茶剧团时他搞音乐,后来稿编导,剧团缺演员,也参加演出。1969年剧团撤销,他随团并入县赣剧团,现在文化馆搞创作。他说采茶戏建国前叫三角班,又名“黄梅调”,相传明代中叶由黄梅县传到波阳。解放前黄梅县经常发大水,不少民间艺人,到翻阳湖两岸逃水荒,用道情、连厢等形式,将黄海采茶戏传到了波阳。一般来说事唱一本正戏,再唱“找”戏。正本戏如《珍珠塔》、《罗帕记》、《乌金记》等,小…  相似文献   

7.
一、广济、黄梅一个调广济县民政局退休干部、原县文化馆文艺编辑陈必生,在他主编的《广济县文化志》油印稿中有这么一章:“在清末至民国初期,大金、四望、阳城等地区均有临时采茶戏班,在逢年过节期间就地自唱自乐。到了民国29年(193年)四望地区采茶戏艺人刘方生、邹金炎等人先后组成各有10多人的采茶戏班,每年在春节期间和插秧、割谷‘上岸’后到全县各地演出。其演出报酬,按天计算,一天为一本戏,戏价为银币20元左右,由筹备演戏的村庄按户摊派。”根据采茶戏艺人代代相传,采茶戏是采茶山歌和民间田间山歌逐步演变而成的。我县…  相似文献   

8.
黄梅采茶戏的传统剧目及鄂、赣、皖的采茶戏、三角戏、花鼓戏艺人习称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40年来,我经过向知名老艺人请教,长期、广泛地深入黄梅县及邻县各地进行挖掘、搜集,共获历代艺人演出的脚本230余本、出。其中正本戏103本,小戏、折子戏、串戏127出。黄海采茶戏传统剧目,主要是反映后生与小姐、农民与农民、小商贩与农村妇女等之间的爱情为主的民间生活故事。正本戏中也有10余本反映清官为民伸冤、除暴安良的故事,但没有历史、武打题材的剧目。少量开打的剧目,如《铁笼山》、《刘子英打虎》、《白扇记》、《乌金记…  相似文献   

9.
黄梅采茶戏形成年代的几种说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县老艺人对黄梅采茶戏形成的年代,有3种说法:一是起源于唐代,根据有2点:1.黄梅艺人拜师铺堂(办拜师酒叫铺堂)时,要用红纸写上“唐王敕封铁板桥风火院田郭窦老郎之神位”,两边写“清盲童子,鼓板郎君”的对联。有人说:“田、郭、窦是采茶戏小生、小旦、小丑的祖师爷。是他们第一次将采茶戏搬上地台演出。2黄梅采茶戏后台班规:“丑角不发笔,旦角不上妆”,是因丑角的祖师爷是后唐庄宗李存因所致。但以上2点说黄梅采茶戏起源于唐代是不力的。艺人拜师供田、郭、自为老郎,如铁匠崇拜李老君,木匠尊鲁班,酒人敬牵杜康一样,说…  相似文献   

10.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11.
黄梅采茶戏流行区域历史文献资料辑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说明黄梅采茶戏是起源于黄梅县,并流传到外县、外省的历史事实,现特将有关历史文献摘抄如下:“借白莲之感(按:指佛教禅宗四、五祖所在地的黄梅县),以奏淫哇,如村童之剧戏,亦示黄叶以止啼,譬化伶之登场,强效具脂而断指,“魔风飘荡,扶雨淋漓,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摘自清康熙18年石乔年《重修资福寺记》)“清乾隆初年,出任江西九江关督,景德镇容务唐英是一位戏剧家。他在江西,曾将地方戏一些剧本,港为昆曲演唱。其中《梁上眼》一剧,是根据黄梅采茶戏《菜刀记》改编的。”乾隆乙酉(1765年)《天门县志》:“元宵前数…  相似文献   

12.
凡属“花脸”行当的演员,都很注意包公形象的塑造,著名黄梅戏艺人李世寿(1892—1939)就是其中之一。这位当年黄梅采茶戏舞台上著名的“活包公”,早年项雅颂“铺堂”不久,曾有幸跟他同台唱过二路小生,对其扮演的包公戏记忆犹新。本文根据著名黄梅戏艺人项雅领、余海先、熊利华、桂三元等人的座谈,以及在李世寿家乡调查的材料整理而成。李世寿家住南来岳武穆的四子岳震、五子岳霆避难的“五郎关”(今黄梅县大河镇杨梅岭)附近,从小就喜欢岳飞的故事和岳家兄弟的轶闻、传说,及长学成了岳家拳,是晚清至民国初期黄海采茶戏艺人中唯一…  相似文献   

13.
一、黄梅、湖口县艺人历代同台献艺江西省湖口县马影分社道桥大队海观一村采茶戏老艺人海怀茂,1982年12月1日对我说:我今年73岁(198年),大约在民国12年(192年)开始学戏。我的师傅叫海新魁,湖口县江桥公社梅家后湾人。我学戏时他就有SO多岁,约生于清咸丰5年左右,年青时唱丑角,后来生、旦、净、夫、丑都能唱,他是湖口有名的师傅。据师曾祖说,湖口采茶戏,当时叫黄梅戏,是从湖北黄梅县传来的。因为是黄梅茶山上摘茶唱的戏,就叫采茶戏。我是民国18年(1929年)搭班子唱戏,农忙时种田,农闲时大户族玩灯,有钱人家做寿、迎亲、…  相似文献   

14.
一、黄梅人在涂家埠唱道使江西省永修县徐家埠镇四居委会老居民蔡菱香说:我73岁,生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世居徐家埠。明、清两朝我们县D4建昌县,民国3年(1914年)改为永修县。建国前镇上及全县流行两种戏,一是赣剧,叫饶河调,这是“写”来唱的;另一种就是采茶戏,又名下河调,演唱者多半是湖北黄梅人。他们逃荒到这里,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用道情连厢配合演唱。卖唱方式有几种:①沿门卖唱。他们穿街过巷,沿门敲着道清简、打着连厢,清唱大本戏,如《方卿借银》、《山伯访友》中一、二段,讨点吃的和钱。我从民国13年(1924年…  相似文献   

15.
柯火英师傅,是黄梅采茶戏民国年间有名的坤旦,生前我曾多次访问过她,听了她的从艺介绍,我觉得她们母女俩,为黄海采茶戏所作的贡献,应当留于后人。柯火英生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黄梅县柯思潮人。少时随父在湖上打鱼,爱唱渔歌和民歌小调。民国4年(1915年),嫁给采茶戏艺人张柏林。家虽贫寒,但夫妻和睦,双双在九江、波阳、瑞昌、湖口等县唱道情,打连厢,靠卖艺谋生。民国12年(1923年),正式拜邓花子为师,搭班唱戏,主演小旦。柯火英身材窈窕,五官端正、秀美,银齿明眸,是一位漂亮的女演员。她性格冷静,平时很少讲话,…  相似文献   

16.
徐长林小传     
徐长林,黄梅县小地镇虞菜园人。生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光绪二十四至三十二年在私塾读书。他对“五经”、“四书”及“八股文”没有兴趣,背着家长和老师“偷”读通俗小说和说唱文学作品,为学唱采茶戏打下了良好基础。民国元年(1912年)开始学戏,师承关系不清。他学戏聪明,一晚上可以学一折小戏,师傅口传,他除心记外,还用笔录。他五官端正,中等身材,眉清目秀,嗓音宽厚,主演小生恰到好处,是民国初、中期黄梅采茶戏著名的小生之一。他的拿手戏有《山伯访友》、《董永卖身》、《白布楼》、《白扇记》、《卖水记》、《吴三保游…  相似文献   

17.
一、天沔花鼓戏的蕲水调天门原天酒花鼓戏剧团团长、名老艺人沈山,1984年10月16日对我说:我生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我的师傅叫廖么,京山永光区人,大我10余岁。据师传,天酒花鼓戏分(高腔〕、(薪水)、[四平〕、打锣4大主腔,还有小调。[蕲水],又名[平腔〕,它的主要剧目有《大辞店人则\辞店》、《告经承》、《放老四》、《闹公堂》等,从剧目到腔调,都是从鄂东薪水、黄梅传来的。关于天酒花鼓戏的历史,1963年听谢春城师傅说,从师承关系可溯到明朝。他是很有名气的花鼓戏艺人,艺名叫赛湖北,两阳九沟人,他约生于清光绪…  相似文献   

18.
据我们的师傅罗运保、帅师信等相传,黄梅采茶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高腔与昆曲的影响。与我们一江之隔的江西省湖口县,从明朝中期到民国中期,高腔班子经常到黄梅县小池、孔垄、新开、分路、蔡山等地演出。只要戏班一来,采茶戏艺人就去赶台脚,看他们化妆、表演,对我们采茶戏产生了影响。如《戏牡丹})这出戏的路子,就与高腔本子完全相似;最明显的是演唱形式的人声帮腔、锣鼓过门、无弦乐伴奏,都是从高腔中学来的。高腔的服饰、化妆、表演程式及管理制度在采茶戏中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清光绪初年,黄梅县有一位知县(姓名不详)…  相似文献   

19.
嗨子戏     
正嗨子戏,民间传统戏剧,主要流行于安徽阜南、六安、蚌埠,湖北麻城、罗山及河南固始、商城等30多个县市。因主调每句开头,多以"嗨"字起腔,唱腔中多以"嗨"字连接而得名。由花挑、旱船、红灯等民间舞蹈发展而来,清朝中期已有班社。在长期流动演出中,不断吸取灶书、淮词、端公戏、花鼓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曲调、剧目,日趋成熟、完善。民国初年,受京剧、庐剧、豫剧、花鼓采茶戏的影响,嗨子戏由歌舞发展为戏剧,正式搬上舞台。代表剧目有《打桃花》《三击  相似文献   

20.
194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四野战军和中共黄梅县委领导的地方武装解放了黄梅全县,采茶戏艺人帅毛丛、郭求风、乐柯记、项雅颂、徐志贵、胡象生、佳友林、徐长林、翟丙林、黎六得、柯火英、汤翰英、胡海洲、许连喜、周香林、桂三元、熊利华等奔走相告,为了庆祝解放,他们充“五一”节前后,分别在县城广场、孔垄、濯港、独山、新开、分、蔡山、小池等区、乡唱戏。其中“乐篱班”以项推颂、乐柯记为首,组织熊利华、项官焱、石绍龙等名老艺人及其徒弟,在县城马号广扬连续演了两天三夜,主要剧目有《养麦记》、《董永卖身》和《方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