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玉琢 《神州》2011,(9):2-2
《金色笔记》作为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的主代表作,以它独特的形式记录了那个时代,表现了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如何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而进行斗争和自我斗争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金色笔记》中的女人们从破碎到完整,从束缚到自由的人生经历,探求“新女性主义”的特点及其对那个时代女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黄菲 《神州》2014,(12):19-20
多丽丝·莱辛在其代表作《金色笔记》中所描述的“自由女性”的形象十分立体、生动,并以独特的视角为人们呈现出女性敢于挣脱束缚、勇于追求理想生活的一面。该书中的主人公安娜很鄙夷她的首部小说作品“自由女性”,她认为这类畅销作品歪曲且粉饰了现实生活中的真相,把有关种族压迫的残酷性与生活中卑劣的一面用老式感伤浪漫故事叙述出来,这样的“自由女性”作品很具有讽刺意味。而且,私下里的“自由女性”们也面临着生活的艰难与不易。多丽丝·莱辛在其作品中用独特的创作基调将女性细腻的内心世界呈现给世人,给作品中的“自由女性”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也带给读者以思索。本文就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品《金色笔记》进行论述,剖析作者在其中探索的女性“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史诗,它们在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所描述的故事,包括许多家庭的悲欢离合,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当时希腊社会的写照,反映了希腊人们的现实生活。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希腊男女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人们对于妇女的态度和看法。本文就从史诗中女性人物所包含的内涵进行简要分析,以此推导出荷马时代女性的地位及其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已有的对于《金色笔记》的研究仅限于对该作品中女性主义、苏菲主义等思想的阐释,以及对作品中后现代创作手法的解读。本文分析探讨了女主人公安娜如何在荒谬、混乱的后现代世界中从精神崩溃到最终重新找到自我的精神旅程。揭示出该作品中人们普遍面临的存在主义问题以及莱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精神,为解读这部百科全书式的现实主义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  相似文献   

5.
《牡丹亭》是汤显祖"至情论"在"临川四梦"中最集中的体现,其中女主角杜丽娘堪称"至情论"最佳诠释者。一部经典剧作的内涵往往不是单一的,作者在《牡丹亭》中除了建构"情教论",反科举外,还有对女性教育的思考。《闺塾》一出极为精彩,其中塾师陈最良、女学生杜丽娘及其伴读春香一同演绎了明末私塾教育的一个场景。通过《闺塾》以及相关剧情的解读,可以反观晚明社会女性教育的林林总总。如: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拟定,教育方法的采用,教育环节的把握等,这些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这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女性教育的情状,对当下的女性教育亦不无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廖可依 《神州》2012,(30):4-4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杰出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在那个特定时期对女性们的社会地位进行了深入的描写,注重对自身生活经验的感受,把女性提升到主角的地位,并对男权文化世界进行解构。在强烈女性意识的首次体现中,由于维多利亚时代对女性思想的禁锢,因此在女性意识的体现中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杨沫 《神州》2007,(1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铁蹄无情地踏进我国东北的土地,中国大地遭受着生灵涂炭。在危急时刻,中华民族的热血青年没有退缩,他们走到了斗争的前沿,他们在枪炮中成长,他们在刺刀下抗争。从"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四年时间里,成千上万的青年人面临着人生选择。《青春之歌》正是反映了在这一时期,知识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所经历的艰苦历程,从众多演职人员对于这部影片创作的回忆文章中,从影片里的林道静站在电车上撒传单,她振臂一呼并与青年学生们手挽手地为民族独立进行游行斗争的镜头中,人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的北平街头,并感受着"一二·九"运动的伟大。  相似文献   

8.
吴思颖 《神州》2012,(21):42-42
从《春蚕》写蚕丝业萧条所引起的农村破产,到《秋收》写农民在饥饿中的抢粮风潮,到《残冬》写农民在一年生计完全绝望以后,终于自发起来进行武装斗争,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正好反映出了那个时代旧中国农村变化和农民觉醒的全过程,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清楚、生动的历史图画。  相似文献   

9.
曹静 《神州》2013,(36):6-6
本文简述部分典型的中国古代历史、小说故事及西方部分时代以描写美丽兼邪恶为一体的女性为主的文学作品,引入《蝴蝶梦中》那个亦是美貌与罪恶的女性吕蓓卡。进而探悉造成女性妖魔化的原因,并深刻认识到部分作品中的一些写作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为什么刘基在元末一直沉为下僚,后来却做了明初朱元璋的"帝师"?为什么刘基能够思想新颖、深刻,写出不朽名著《郁离子》?为什么刘基能见多识广、多才多艺,成为通才大家?所有这些,都能从那个时代里找到答案。正是那个时代,造就出了这个刘基。元朝刘基与明朝刘基刘基是帮助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当然是元  相似文献   

11.
拜谒柳湾     
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李商隐《赠柳》"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再到宋代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应折柔枝过千尺……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再到现代毛泽东《送瘟神(其  相似文献   

12.
陈欢 《沧桑》2010,(6):244-245
近期的家庭伦理剧从《牵手》中的夏晓雪到《中国式离婚》中的林小枫再到《新结婚时代》中的顾小西,她们代表了处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双重压力下的职业女性。一方面,她们所受的是现代文化的高等教育,另一方面在传统文化的"贤妻良母"模式中苦苦挣扎。但相比于早期的"刘慧芳"形象,这些形象更为关注女性人格的变迁,让我们从女性形象的演变中获得更多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读《"放卫星"的第一条新闻怎样发出?》(载《炎黄春秋》2011年第6期)之后,使我想到作家陈登科当年同方徨几乎一模一样的遭遇。所不同的是陈登科比方徨走得更远,由"瞒和骗"的新闻"升华"到文艺创作,写出了一系列散文、小说、电影剧本等作品,给他本人,也给那个时代留下了沉痛的教训。派往卧龙湖"监收监打"1958年的安徽也同全国一样,工业"大办钢  相似文献   

14.
《文献》2016,(3)
自明代以来,陈鹄一直被认为是南宋笔记《耆旧续闻》的作者,经《四库全书总目》考证以后,广为学界所认同,当代学者大都沿着四库馆臣的思路,从笔记内容、笔记命名出发,考察作者的生平事迹,但收效甚微。然而对于《耆旧续闻》作者晚出这一现象,并没有得到学者的足够重视。笔者从这一现象出发,关注《耆旧续闻》的两种署名方式:"南阳陈鹄录正"、"陈鹄西塘撰",并结合明代沈周《客座新闻》在流传过程中产生的署名"西塘陈鹄录正",加以对比考证,认为陈鹄是明代人,并非《耆旧续闻》的作者,仅仅是一位抄录者。"西塘"、"南阳"都可能是陈鹄的自号。而在《耆旧续闻》的流通区域内,恰好有一位浙江籍进士陈鹄。进士陈鹄是否是抄录者陈鹄,由于资料所限,笔者不敢妄下雌黄,且备一说。  相似文献   

15.
焦福维 《丝绸之路》2011,(24):73-74
杜甫诗歌多咏及女性,诗人大多从人性的角度将女性投放于现实生活的大背景之中,全面展示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对女性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折射出男女平等的曙光。  相似文献   

16.
李梦卓 《神州》2014,(5):12-13
文章以中美文学作品为例,通过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中黑人女性从迷茫到自救再到渡人的觉醒过程和中国近代王朔的《空中小姐》中"阿眉"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选取不同角度,探寻中外文学作品女性觉醒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编写《中国文学史》,总爱用我们今天的文艺理论来评价古代的文学家与他们的作品,这当然是必要的,因为学术总得与时俱进。但阅读评论古代的作品,必须知其人,而知其人,又必须论及世。我们对那些特定的时代是否能有正确深入的了解,光靠泛泛而言的所谓时代背景介绍是不够的,因此通过宋人的记载与议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以及领会当时的思想与眼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贴近那个时代,较为正确认识这些作家与作品,以及其时发生的种种事件。本文企图通过宋人三大笔记的相关记载与议论,谈谈北宋文学史的编写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对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本《大唐新语》所辑佚加以辨证,考证其时代与《大唐新语》成书年代不合,属于误辑。  相似文献   

19.
李冉 《神州》2012,(20):8
从《伤逝》里的子君到《寒夜》里的树生,她们的心路历程唤醒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这两个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展现出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和"中国性"特征,但树生比子君更进一步。遗憾的是,两人最终都没有摆脱悲剧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正>晚明是一个充满了张力和矛盾的时代,我在阅读晚明史料时,面对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纷繁事象,不免产生如坠浓雾的困惑感,曾写过一篇短文《变与乱:光怪陆离的晚明时代》,认为晚明的时代特征,似乎可用"变"与"乱"两字加以概括。但对于怎样"变"、何以"乱",却又觉得总是说不清、道不明。读了商传《走进晚明》(商务印书馆,2014年7月),觉得那个时代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有豁然开朗之感。由于"变""乱"相生并行,前人在评述晚明时代时,受当时学术思潮的影响,不免有所轻重,甚至出现了不少"误读"。如老一辈学者多从政治方面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