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首先,从作家文学看。自渤海文学、金源文学到清代满族文学,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高峰。现今存留的满族文学作品,大多是用汉字写作的。公元八世纪出现的渤海文学,是满族先世文学的第一个高峰,初步显示了满族文学的创造潜力。金代文学是满族先世文学的第二个高峰,各种文体的写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及至1644年,满族入主中原,满族文学又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在整个清代,可以视为作家的满族诗人,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人数约略计算也在千人以上;他们写下的文学作品更是多得难以数计。而且有许许多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作品。因之,完全可以说满族文学不仅浩如烟海,而且瑰丽多姿。  相似文献   

2.
论满族入关前的文化发展对满族作家文学的影响张佳生满族作家文学在清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作家人数、作品数量之多,文学水平之高,足以令人惊叹。尤其让人重视的是,清代满族作家文学虽然与清代文学的兴衰相始终,但是它始终没有混同于清代的汉族文学,它的发展自有一...  相似文献   

3.
本书早在五十年代后期即由《满族简史》编写组傅乐焕等几十位同志着手编撰,其间几经修改,直至一九七九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几位同志重新审订,最后由王钟翰同志定稿,交由中华书局出版。《简史》是长期集体劳动的成果,也是对多年来满族史研究的一个总结。《简史》是第一部关于满族史的学术专著。依据详近略远的原则,上起先秦的肃慎,下迄建国之初,简明扼要地论述了满族  相似文献   

4.
《满族文化与宗教研究》中央民族大学赵展教授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7月版。定价:8.4元。是一部研究满族精神文化的专著。全书分六章:第一章,满族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章,满族的教育;第三章,满族的文学;第四章,满族的艺术;第五章,满族的习俗;第六章,...  相似文献   

5.
周铭哲 《满族研究》2016,(2):113-113
《满族审美文化研究》是一部以满族文学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以美学、文化为基本视角,涉及历史学、心理学、美学、民俗学、人类学等研究领域的满族文化研究专著。作者阎丽杰教授长期从事少数民族文学、美学、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出版多部相关专著和著作。  相似文献   

6.
1982年至今,辽宁满族研究走过三十年历程,诞生了《满族研究》、《满族文学》杂志,还有《满族文化史》、《满族文学史》、《中国满族通论》等一大批研究专著,以及《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满族生态与民俗文化》、《清代内阁大库散轶档案选编》、《汉满大词典》、《满汉大词典》和《辽东满族民间故事》等一大批涉及研究报告、民俗学、档案整理、语言学类的优秀成果;专门的满族文化研究机构日渐增多,科研人才成长,使满族研究成为一门重要的专门学科。在辽宁满族研究三十周年之际,本文为之纪念。  相似文献   

7.
关纪新先生新近问世的专著《满族小说与中华文化》,以“满族小说”为出发点和核心研究对象,贯穿清代到当代的所有满族小说,重新梳理了“满族小说”这一概念,建立起满族小说的前后相继的脉络.本书旨在于揭示清代之后,满族文化如何与汉文化并行交汇,互相影响并共同构成“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8.
清代满族人物传说丰富多采,是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学遗产,在我国民间文学园地中独具一格,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满族人物传说是以特定的历史环境为背景、以历史人物为中心所创作的故事。在满族历史发展中做过一定贡献的,在历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或与某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联的人物,大多都有传说。而那些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在口碑文学中更成为箭垛式的人物,往往形成故事群或系列传说。  相似文献   

9.
康熙朝满族文学兴盛的原因张佳生满族文学进入康熙朝,逐渐达到了兴盛的程度,出现了一批诗文家,其中卓有声名者有:纳兰性德、岳端、曹寅、允禧、博尔都、塞尔赫、文昭、揆叙、满保等人,其诗文作品别具特色,深得清代文坛赞许,满族文学由此而进入兴盛时期。康熙朝满族...  相似文献   

10.
近二三十年来 ,西方史学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研究方法上都发生了迅速的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 ,新的研究领域迅速拓展 ,旧有的观念被打破。这些变化也反映在汉学研究中。虽然对于美国学界来说 ,清代的满族与八旗制度是一个离他们的学术主流相距甚远的课题 ,加上语言等障碍 ,研究者不能不限于一个极小的圈子之内 ,但自 1 980年代以来 ,这一课题却受到新一代学者的重视与重新审视 ,接连出版四、五部大部头的、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专著 ,令人瞩目。这与近几年国内满族史学界的相对沉寂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介绍的 ,是 2 0 0 0年出版的两种。一、M…  相似文献   

11.
《清代满族诗词十论》是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满族研究》副主编张佳生先生撰述的满族文学研究论文集。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定价每册:7.60元。全书436页,收入学术论文10篇,计:《清代满族诗歌概论》、《论清代满族诗歌的特点》、《论八旗诗歌的主要风格及形成的原因》、《八旗诗论五评》、《清代满族词坛述略》、《清代中叶满族词坛兴衰之原因》、《论纳兰性德的诗词理论》、(岳端与《玉池生稿》>、<铁保与《惟清斋全集》)、《袁枚与八旗诗人——兼谈满汉诗歌的关系》。另收入著名满学家、原辽宁  相似文献   

12.
吕萍 《满族研究》2013,(1):95-99
满族戏剧在清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产生了自己的民间戏剧和作家戏剧。满族民间戏剧"朱春"在清代有一定的影响,曹寅、岳端、唐英、永恩、汪笑侬等满族戏剧家更是为满族戏剧的兴盛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新城区诞生的"满族八角鼓戏"和吉林省扶余诞生的"满族新城戏",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清代满族戏剧的传统。  相似文献   

13.
作为清代统治民族的核心,北京满族曾在清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清史和满族史学者一直以来都比较注重对这个群体的研究,相关的文献梳理以及理论总结都已具有很好的基础.近年来,一些从事民族学、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的学者更为关注清代乃至近代以来满族民族意识的持续变动,指出其对北京满族的影响尤为明显,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近代以来大部分北京满族的"消失",甚至波及了建国后对满族的民族识别.对上述问题的深入阐释亟需学界开展多雏度、多视角的研究.本文试从文化变迁的视角切入,期冀从民族与文化互动关系的角度提出关于北京满族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清代的满族,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而满族食俗,则是构成这些风俗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满族的民族生活和思想的一种反映,并与民族的历史紧密相关,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民族的特性。本文仅就清代满族在民间和清宫中的有关食俗,略谈管见。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 “乌勒本”在北方民族之间广为流传,是一部誉为百听不厌的满族口碑文学,深受妇孺老幼喜爱.满族说部——乌勒本,是该民族在长期特定的生产生活中所凝生的,是民族精神与性格的显现和写照.它在民族学、神话学、史学、宗教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口碑艺术、造型艺术等各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本文主要叙述了满族说部——乌勒本的性质、特点、分类及与其它满族口碑文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央民族大学赵展教授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3年7月版,定价8.40元,是一部研究满族精神文化的专著。全书分六章:第一章,满族的历史与现状。第二章,满族的教育。第三章,满族的文学。第四章,满族的艺术。第五章,满族的习俗。第六章,满族的宗教信仰。本书采集史料详实,论述全面,堪称满族文化史之力作。章下分节,节下分目;节多者五节,少者二节。目,多者四五,少者二三。书中教育部分和哲学部分,多有以前著作所未道之处。前有前言,前言几乎是本书内容之缩写。概括全面,导人正文、族源部分。分析尤为详透。(李琳镐)《…  相似文献   

17.
廖晓晴 《满族研究》2006,(4):124-126
最近,张杰、张丹卉合撰的《清代东北边疆的满族》一书问世了。全书38万字,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张杰先生是我尊重的学长,张丹卉女士是我多年的同道,我们之间可谓相知相契甚深。张杰先生早年即矢志清史、满学,曾师从李燕光、徐恒缙、孙文良、戴逸和郭成康等国内著名清史学者,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平时澄心绝虑,严谨治学,取斋名为北陵水滴石斋,尝以振兴辽宁清史、满学为己任,先后出版了《清代科举家族》、《满蒙联姻》、《满族要论》、《乾隆帝》、《1644年中国社会大震荡》等多部有影响的清史和满族史著作。张丹卉女士作为年轻学者,颇具活…  相似文献   

18.
满族[1]的姓氏在历朝的都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受其自身社会发展、民族融合和音译不同等多因素影响造成的。自清代起,满族又逐步使用汉姓。满族八大姓恰恰代表了满族姓氏的演变过程。至辛亥革命后,满族老姓逐步汉化。满族老姓汉化既有规律可循,又有多种变化,作为满族姓氏研究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又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满族文学是由满族及其先人共同创作的文学,包括肃慎文学、挹娄文学、勿吉文学、靺鞨文学、女真文学、满洲文学.今天的满族文学源于先人文学,在继承了先人文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文学.满族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纳兰性德、文康、顾太清、老舍、舒群、端木蕻良等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0.
张涛 《满族研究》2000,(1):91-92
由辽宁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满族萨满乐器研究》,是一部研究满族萨满乐器的专著,全书共计18万字,是作者刘桂腾长期从事萨满乐器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