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萍 《攀登》2003,22(6):16-20
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与执政方式,是党的十六大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所提出的重大课题。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战略任务,对党的领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不断改善党的领导,使党的领导不断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刘兴华 《神州》2013,(11):183
新的历史时期对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分析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存在的问题中,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玮 《攀登》2005,24(2):106-108
在新的历史务件下,党必须完善自己的执政方式.执政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总少不了“依法执政”这个既传统又普遍的政党执政方式。党只有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严格按照法律规范和程序规范去执政,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党的长期执政和国家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臧乃康 《攀登》2002,21(3):1-5
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对执政党原有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中国共产党要从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全局及其所提供的发展空间、政治资源出发,努力探索执政党的执政规律,不断改进和完善党的执政方式。进行党的执政方式的调适以实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要求重新设计和配置政治权力体系;按照政治现代化要求强化政党的执政功能;按照依法治国的要求实行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5.
刘光辉 《攀登》2000,(1):47-49,94
一、党的领导方式变革的必然性1、党的执政能力的成熟化与党务改革指导思想的局限性。中国共产党自创立后不久,就坚定地走上了一条为争取政权而奋斗的道路,早期如第三次上海工人大罢工后成立的“上海特别市临时政府”、广州起义后成立的广州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秋收起义后成立的湘赣工农兵苏维埃省政府等,后来又有抗日民主政权、解放区政府等,直至夺取全国性政权。党的建设始终是与政权建设紧密相连的,这种做法既使得党在每一次胜利后都能顺利接掌政权,控制政局,也使得党的执政能力处于不断的积累过程之中,从而达到很高的水平。正因…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党的执政方式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邓小平关于党的执政方式论述则给当今中国共产党改革完善执政方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想资源。本文从邓小平关于执政方式的一般性论述,党与国家的关系和党与社会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其党的执政方式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卫刘华 《攀登》2003,22(1):22-24
确立“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由人治到法治的重大转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基本治国思路是政策治国,倾向于人治。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治国方略的民主与法制化,摈弃人治,确立了走法治之路的基本方针,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最终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民 《攀登》2008,27(6):5-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执政理念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得到不断升华,并最终形成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新理念。在全面考察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执政方式历史演进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党的执政方式实现转变的历史经验,对于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先法 《攀登》2005,24(5):42-46
执政环境是选择和制定执政策略的基本依据.顺应执政环境的要求,执政党还要善于改善执政环境.抗战时期,我们党抗日民主政权的存在环境出现了若干重大变化,党根据这一变化把团结和进步作为推进抗战的两大基本点,并集抗日、团结和进步于一体,从而完整表述了党应对新的执政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记中 《攀登》2002,21(2):12-14,21
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研究,是保持党的长久执政地位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江泽民“三个代表”的思想,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揭示,即解答了革命党与执政党区别;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最新实践标准;阐明了党长久保持执政地位的道义支持和法理依据;揭示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  相似文献   

11.
费凡 《攀登》2003,22(4):86-91
我国“入世”后,已进入到东西方道德交叉、世界法律与中国法律如何共存的实践中。笔认为,我国的德治与法治应用,必须坚持以本国的国情、利益和原则为前提,借鉴西方道德、法治适用之处,以提升我国德治的高品味、法治的科学化程度。  相似文献   

12.
杨成虎 《攀登》2010,29(1):46-49
执政党依靠的是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来实现对社会的治理,执政党的政策能否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支持,直接影响到执政党自身的合法性。因此,执政党必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强化其与民众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制度和机制的创新,特别是倡导和鼓励公众参与,使执政党政策的合法性途径更为多元,这不仅实质性地提高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有效地降低了执政成本,也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平台。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新的实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理论,走出了一条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开发思想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进行了可称之为三次西部开发高潮的建设。第一次是 50年代大规模西部新工业基地建设 ;第二次是 1 964— 1 978年进行的三线建设 ;第三次是 1 999年至今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三次西部开发体现了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的思想探索和实践努力 ,是一个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特别是 80年代以后 ,从邓小平关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 ,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的西部开发 ,是一个重要的思路飞跃 ,为西部地区最终取得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 ,奠定了成熟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雷海 《满族研究》2002,(4):19-23
入世后,民族教育的发展,面对国际社会教育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要求与机遇,需要我们适时作出相应的对策。这篇章主要从民族教育的现状,国家对民族教育的政策法律保障,加入WTO之后民族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对策四方面来论述加入WTO对民族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齐春雷 《攀登》2010,29(2):53-58
当代中国正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诉求引发的政治参与膨胀,对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执政党党内民主的发展,直接影响到社会民主以及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进程,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则是充分发挥中国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7.
郑煦卓 《丝绸之路》2009,(20):32-36
本文阐述了汉代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对汉赋作品的影响,以及汉赋作家描绘的汉代现实生活所反映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China's Exports and Import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under the WT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n American economic geographer specializing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China's economy presents a study of that country's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 paper is focused on patterns of change i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aquacultural exports and imports before and 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in 2001. Drawing on research during the course of a field trip in July 2008 and utilizing data compiled by China's Customs Bureau, the author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country's trade with 10 major world regions through the year 2007.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Classification Numbers: F14, F40, O13, Q17. 1 figure, 4 tables, 32 references.  相似文献   

19.
杨汝昆 《攀登》2002,21(3):64-68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青海经济的影响将是长远而深刻的,本从宏观层面上就入世后对青海对外开放、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以及政府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总体影响进行了粗线条的分析,并据此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