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晓艳  孟宁 《神州》2012,(17):163-164
人权,顾名思义,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但是,由于东西方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使得东西方国家对人权的具体内容有着不同的见解和分歧,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在人权问题上与我国发生摩擦,进而导致两国的关系总是处于跌宕起伏的状态之中。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利用辩证法的有关原理对中美人权观进行分析,试图找出中美人权观差异的根源所在,从而为两国关系的改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正一、中国政府人权话语表态的背景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内,人权问题在我国争论不断。人权一度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口号而遭到批判,即使后来承认社会主义也讲区别于西方的人权,且没有转化为国家政策和法律制度,人权问题仍停留在讨论的层面,而没有取得实质性的突破。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在外国对我国人权状况责难的压力下,人权禁区开始  相似文献   

3.
高默波:欧洲和西方过去和现在都没有在人权问题上不分国界、不分种族、不分阶级地一视同仁。…… ……人权不但有不同的种类,而且是针对不同人的。政治  相似文献   

4.
何颖 《攀登》1996,(Z1)
人权问题是当今世界晋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是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的一个焦点。国际敌对势力以关心人权为名,对我国的所谓“人权问题”提出各种各样的指责,似乎中国是一个无视人权、践踏人权的国家,并以此来加紧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妄图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改造社会主义制度。为了驳斥国内外一部分人对人权问题的歪曲和对我国人权状况别有用心的攻击,邓小平多次就人权问题作了精辟的阐述。因此,加强对邓小平人权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我国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对于我们进一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人权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  相似文献   

5.
程秋原 《世界历史》2002,(1):105-106
在21世纪,人权问题正在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美国和西方国家鼓吹“全球人权”,利用人权问题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了解美国和西方人权政策,对揭露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人权作为政策工具,进行扩张侵略的丑恶面目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西方史学界的人权史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受国际局势和史学研究趋势的双重影响。已有研究试图从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权利观念与社会及政治运动的互动中探寻人权的起源,40年代"人权革命"中国家、社会组织及个人如何处理人权理念与国家利益、国际和平的关系也受到学者关注。西方学者还考察了五六十年代人权在国际、区域及国家三个层次的不同历史进程及其影响。关注70年代全球范围内人权"突破"的学者则重新审视整个人权史脉络,提出颠覆性看法,引发激烈争议。已有研究的概念界定还不够清晰严谨,人权与国内及国际诸多议题之间的关系还有待深入考察。人权史的未来发展在丰富主题和拓宽路径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7.
1989~1992年,我任常驻联合国日内瓦代表处大使级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代表团团长。离任后,经中国政府推荐,我当选为联合国促进和保护人权小组委员会人权专家,干了8年。10多年来,西方国家提出的反华提案均遭失败,我国连续获胜,令人鼓舞。胜利是怎样得来的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当然是根本原因,但国际斗争,包括人权斗争,并不那样简单,一个国家对联合国某个重要提案投什么票,既有是非问题,也有利害考虑。联合国传统的“集团政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投票结果。有非洲集团、亚洲集团、拉美集团、东欧集团、…  相似文献   

8.
“人权派”是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出现的一个政治派别。其代表人物是当时在上海任大学教授的胡适、罗隆基、梁实秋等人。他们大都留学欧美,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套民主政治制度较为熟悉,对中国的国情则不甚明瞭。因而,他们便以其所接触到的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为蓝本,以“保障人权”为旗帜,发起了一场较具规模的“人权运动”,“人权派”因此得名。“人权派”针对国民党的专制独裁统治,提出了“保障人权”和“思想言论自由”、施行“法治“和“专家政治”等政治主张,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试对“人权派”的政治主张及其所起的作用予以实事求是的论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吕文增 《神州》2014,(8):196-197
人类社会演进的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共同规则的制定,宪法则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根本规范。西方国家的立宪进程深刻影响了宪法理念的演进,民主、法治、人权、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等的这些西方宪法理念植根于西方社会,这些理念的产生和实践绝非朝夕可成。中国自清末以来,颁布了诸多的宪法和宪法草案,但西方那套宪法理念和精神却未在中国生根发芽,中国也未走上宪政之路。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性与西方是截然不同的,移植西方的那套宪政规则绝不适合我国国情。  相似文献   

10.
史瑞娟 《沧桑》2011,(2):34-35
西方政治文化是个内涵相当宽广而丰富的概念,其主流是基督教信仰和人权、民主思想。本文主要从人权意识的产生、同意思想、代议制民主的出现、三权分立几个方面论述了基督教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影响,以说明基督教与西方民主政治的深厚渊源。  相似文献   

11.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出兵朝鲜战争是对别的国家领土主权、平民生存权、战俘生命权等的践踏,是西方大国推行双重人权标准和强权政治的突出体现;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是反对践踏人权和维护中朝两国人民生存权、发展权的正义之举。从人权角度挖掘抗美援朝的深刻内涵,对于我们清醒认识某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旗号实施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及公然践踏人权的丑恶行经,驳斥其“人权高于主权”的荒谬论调,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契约论作为西方的一种国家学说,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对霍布斯和卢梭这两位社会契约论的典型代表的相关理论进行比较,得出他们在哲学基础、对自然状态的描述等方面有较明显差异。通过探讨二者在契约理论上的差异,大致总结出两位思想家对西方政治实践以及政治理论发展的不同影响,最后探讨两者对西方现代民族国家具体模式的构建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朱丽 《沧桑》2013,(6):218-220
西方国家很早就确立有证人免证权,它是在多种利益进行平衡之后的最终抉择。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将亲属免证权写入其中,突出了我国对人权的重视,对人最基本人性和伦理道德的遵从。本文中笔者将从亲属免证权的法理层次对其剖析,以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及对我国刑事诉讼法人权保障方面的促进。  相似文献   

14.
也谈“西藏人权问题”程然近年来,"西藏人权问题",被某些西方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炒得沸沸扬扬,成为他们诬蔑、攻击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一个"热点"问题。许多外国人,包括一些对中国相当友好的朋友,一谈起西藏,往往也感到疑惑。笔者曾在西藏工作经年,致力于当代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民族救亡和国家振兴,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先后提出了"人权"和"民主"的口号。通过对陈独秀早期文本的解读,可以发现从"人权"到"民主"嬗变具有丰富的内在意蕴性,体现在人权、民主、政制模式等方面。而这种嬗变又与陈独秀在历史观、人生观、公理价值观和"政治"观等问题上的深化认识和转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李冰  袁会丽 《沧桑》2009,(2):88-89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权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处理政治、经济、法律等事务常予优先考虑的问题。侦查讯问是刑事诉讼中一项由公权力主导的侦查措施,它具有潜在地损害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的可能性。文章从米兰达规则谈起,对比介绍了发生在美国的米兰达案件和发生在中国的余祥林案件不同的判决结果,指出了我国人权保护令人堪忧的现状。但笔者并不赞同引进由米兰达规则延伸的沉默权制度,而是立足国情对我国的侦查制度进行了一些制度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全球多国政府和知识精英参与的"新安全观"(亦称"非传统安全观"和"综合安全观"等)探讨中,尤以西方国家提出的"人的安全观"呼声最为强烈。在西方"人的安全观"理念中,传统的国家-社会模式被打破,社会不再被各类国界线划定为一些封闭的空间,人的安全问题也不再仅是国家内部问题,而同时成为全球市民社会的重要议题。尽管西方"人的安全观"暴露出很多不足与缺陷,但其跨国关系—国内政治分析模式促使我们去反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近现代理解模式,打破那种在一个封闭的国家内谈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或者仅以单一国家为单位谈论世界政治问题的局面,从而能更多地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待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以及在国际社会中的社会化进程,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对外关系的变化如何影响到我国国内社会改革和政治议程。  相似文献   

18.
赵晓华 《神州》2012,(15):82
西方思想政治教育是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下产生的,与中国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比,具备明显的西方文化传统和特点。西方思想政治教育在其内容和方式上都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我们研究其教育实质,丰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庆枢 《日本学论坛》1991,(3):33-40,51
在上一个世纪前半叶,我国和日本都还是长期处于闭关锁国状态下的封建国家。但是,从1868年之后,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在政治、经济诸多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文学艺术方面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走上了一条新路。日本近代文学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曾出现众多的文艺思潮,其中,启蒙主义是出现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比较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 ,含有丰富的人权思想成分。然而 ,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长期被忽视 ,西方人权思想在中国却广为流传。究其原因 ,是因为两者有不同特点。西方人权思想是功利型人权思想 ,强调自然法 ,鼓吹天赋人权 ,号召人们通过斗争来争取人权 ,具有实践性和主动性 ,易于为人们接受。而儒家文化中的人权思想是一种伦理型人权思想 ,强调伦理 ,试图通过道德力量或统治阶级的恩赐来获得权利 ,带有空想性和被动性 ,较难为人们认同。西方人权主张法制 ,儒家人权强调德治 ;西方国家的人权思想 ,是在反对封建“神权”的革命和斗争中 ,作为一种思想武器而产生的 ;而儒家人权思想没有西方人权思想那种明确的人权口号 ,而且从来没有成为农民起义和中国革命的思想武器。更为重要的是 ,儒家文化虽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但同时也是一种封建文化。儒家学说中有进步因素 ,但是也有许多封建糟粕 ,因此儒家思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受到了批判。对儒家文化的批判 ,妨碍了对儒家人权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