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余云 《江淮文史》2009,(3):96-104
何南史博士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私人秘书,曾任台湾监察院顾问,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何先生自1952年直至1964年11月于老去世,一直担任于右任老先生的私人秘书。他从台湾来安徽,我陪他到各地参观访问,他向我讲述了于老晚年感人的生活点滴……  相似文献   

2.
季凉 《炎黄春秋》2005,(2):49-49
于右任,陕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后回国创办《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而遭到追捕。他回到家乡,组织陕西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于右任无奈而去台湾,结发妻子和儿女则留在大陆。于右任到了台湾,无时无刻不思念大陆。随着时光的流逝,刻骨铭心的身世之痛,更是年年挥之不去。许许多多的台湾朋友和数以万计的台湾民众及大陆在台人员,也都盼望早日到大陆看看,其中尤其是大陆…  相似文献   

3.
1949年3月间,于右任先生来到上海,住在离徐家汇不远的一座楼上。一天上午,我和姚鹓雏(当时他和我是监察院上海留守办事处正副主任)去看望他,一见面,于先生紧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不去台湾,很好!”我们说:“还有极少数的职员因地位  相似文献   

4.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诗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先生,一生诗作近千首,见诸《半哭半笑楼诗草》、《变风集》、《右任诗存》、《于右任先生诗集》(台湾)、《于右任诗歌萃编》……然先生写于陕西商洛的一首绝句,似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先驱、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审计院院长、监察院院长等职。1949年曾想留在大陆,但被蒋介石派人挟持到了台湾,继续担任“监察院院长”等高职。他的最后15年是在台湾度过的。1964年11月10日晚8点零8分,于右任在台北荣民医院病故,终年86岁。在他生命接近尾声时,有三方面的事最值得世人怀念。第一方面:即便病痛,他仍然尽可能地多做事,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1962年,于右任84岁。年初,于右任身体不适,自感来日无多,心情郁闷,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依然坚持自己一贯的信念,并努力为社会服务。除了继续出席监察院、标准草…  相似文献   

6.
博文 《纵横》2008,(4):16-20
白驹过隙,屈指算来三原于右任先生乘鹤西去已逾44载。1906年,于右任先生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后,即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后举凡有关西北革命大计,孙中山先生总是多所倚重。近年来有关这位"西北奇才"的革命事迹,不少报刊皆有披露。至于于右任先生的草书艺  相似文献   

7.
王劲 《丝绸之路》2011,(18):123-127
于右任先生是近现代我国享有盛誉的文化名人,他出生于陕西,对祖国的大西北有着深厚的感情。于右任一生曾多次度陇,足迹遍布陇上。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咏陇诗。他的咏陇诗寄托深远、典雅含蓄,表现出诗人内心真挚的民主主义革命情怀和爱国情操。  相似文献   

8.
何南史是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私人秘书,现任台湾监察院顾问,世界诗人大会主席。何先生自1952年直至1964年11月于老逝世为止,一直担任于右任老先生的私人秘书。他从台湾来安徽,我陪他到各地参观访问,他向我讲述了于老晚年动人的生活点滴晚年的“三乐”何南史博士告诉我:于老晚年把看书──写字──聊天作为乐事。于老平易近人,平时一些亲朋故旧常来聊天。故国的风物,故人的近况,往昔的珍闻,家园的悬念,等等,都是聊天的主题。“南社”诗人李根源老人,云南腾冲人,早年留学日本,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他协助蔡锷将军共谋…  相似文献   

9.
正于右任的口碑,在民国政要中,绝对是最隆的。他一生布衣粗食,早年穿的是布衣布鞋,都是夫人亲手缝制。到台后,由一南洋华侨家属供给,直至临终。他做高官,享厚禄,但他是真正的一介布衣:穷。于右任几乎是一辈子闹穷。1930年代,他患伤寒,上海的名中医陈存仁为他治愈,他无钱付诊费,亲书一帖怀素体的《千字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年代,台湾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招徕顾客。不过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  相似文献   

11.
以真换假     
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的许多商人知道于右任是著名的书法家,纷纷在自己的公司、店铺、饭店门口挂起了署名于右任题写的招牌,以招徕顾客。其中确为于右任所题的极少,赝品居多。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是国民党的元老,德高望重,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监察院院长。1949年4月,被国民党特工挟持去台湾,再也没有回来过。在台湾闲居15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大陆,盼望祖国统一。但长期处于失望中,受浓浓的乡愁的困惑,忧郁而死,临终也未能实现他的愿望,抱憾终生。一、重点“护送”赴  相似文献   

13.
季凉 《炎黄春秋》2003,(8):76-76
于右任,陕西人,清光绪年间举人,1906年,在日本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回国后创办《民呼报》和《民立报》,宣传革命,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次长。由于他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而遭到袁世凯的追捕,迫于当时形势,他回到家乡,组织陕西靖国军,自任总司令。北伐战争时期,他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司令。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无奈而去台湾,结发妻子和儿女则留在大陆。  相似文献   

14.
于右任系国民党元老,原中华民国监察院院长,1962年,周恩来提议,在大陆为于右任的妻子张仲林女士做80大寿,熟料,此一好事在台湾引起一场政治谋杀案。  相似文献   

15.
作者张笃勤青少年时期生长在陕西,出于对同乡先贤的崇敬和热爱,一度对于右任研究很上心,曾先后发表过数篇关于于右任的文章。1984年,张笃勤尚在兰州大学工作,一次偶然听学校科研处陈玉清同志讲,他的岳父李楚材曾经是于右任的秘书,对于右任的生平经历十分熟悉。为了解搜集于右任的相关史料,张笃勤于1984年10月16日、17日两次走访了李楚材先生。当时,李先生已79岁高龄,目昏耳聋,瘫痪在床多年,交谈已不方便,提问主要靠笔纸,所幸李先生思路尚属清健,能够依据张笃勤写在纸上的问题提供一些情况。下面就是张笃勤根据当时李楚材先生的口述整理的资料。李先生的口述提供了一些不曾被历史文献记录的史实,如清代西北回民大起义的起始经过、于右任家族及其早年的一些情况等。  相似文献   

16.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早期南社诗人之一。后来以草书名于世,诗名遂为书名所掩,其实他的诗、词、曲都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阅读、研究和借鉴。“转战身轻意正酣,无端失足堕骚坛,”(《兴平寄……》)他自己并无意作一个诗人。他早年即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以后终身从政,写诗不过是他的余事。于右任先生在漫长的一生中所经历的道路十分曲折。一九○六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朝腐败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加过  相似文献   

17.
1938年3月,“中华全国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时当选为理事的陈纪滢,在中国现代学史上几乎没有什么地位。他去台后却名声大震,凭借他的政治权势成了台湾坛仅次于张道藩的二号人物。  相似文献   

18.
斗士于右任     
半哭半笑忧国忧民1879年3月20日,于右任出生在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不满两岁那年,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又出外做事,成为孤儿的于右任只好由伯母房氏抚养。房氏通情达理,视侄为子,为了把于右任培养成才,在于右任9岁那年,变卖家产,把其送到当时关中最有名的塾师毛班香门下。毛班香涉猎甚广,喜好诗文,性情诙谐,自称一生有两个得意门生,一是翰林宋伯鲁,一是名医孙文秋。毛先生时常勉励于右任将来要超过他们。于右任牢记在心,勤奋刻苦,学识一天天大增,随后,又求学于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西安关中书院。…  相似文献   

19.
原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黎东方携夫人黄鸿书女士,台湾《自立早报》副总编辑关戈卿,、“国会”记者宋自强和《联合报》记者王邦前不久分别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参观访问或采访。黎东方教授生于1907年,河南省正阳人,曾先后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任教,抗战期间,任中国史教育委员会秘书,在史学研究方面很有建树;去台后,曾任国际文教合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在台湾上层人物中有一定影响。他于1988年9月27日来馆访问时受到了副馆长万仁元的热情接特。万副馆长向黎介绍了档案馆的基本情况并赠送了由馆编写的《中国第二历史档  相似文献   

20.
元春 《文史博览》2010,(2):57-57
<正>舒同是与国民党于右任齐名的书法家,以"舒体"闻名于世,他曾被毛泽东称为"马背书法家",并有"党内一支笔"之称。其辞章功力人所共知,党内许多重要文章、文件都出自他的手。1948年中国共产党准备攻打台湾时,时任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舒同,是中央和华东局内定的"台湾第一任省委书记",刘格平为副书记。虽然没有正式上任,但舒同以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的身份,直接参与了对台的敌工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