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明史·选举志》卷七十载:“嘉靖八年已丑,帝亲阅廷试卷。手批一甲罗洪先、杨名、欧阳德,二甲唐顺之、陈束、任瀚六人对策,各加评奖。”按:“欧阳德”误,应作:程文德。欧阳德是嘉靖二年癸未科进士(见《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明史》卷285《儒林传》)。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彭贻孙《明朝纪事本末补编》卷2《科举开设》,嘉靖八年已丑科一甲三名是罗洪先、程文德杨名。《明史》卷285《儒林传》:程文德“登洪先榜进士第二。”李贽《续藏书》卷20《程文德  相似文献   

2.
“庶吉士”一辞,取《书·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其职称肇始于明朝洪武十八年。该年三月,廷试擢一甲进士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二甲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进士入翰林院任职即自此始。洪武年间,庶吉士分设于六科,练习办事。当时在翰林院、承敕监、中书署等衙门任职的进  相似文献   

3.
《清史稿》卷二六六云:励杜讷,字近公,直隶静海人。励氏自静海北迁,讷以杜姓补诸生。康熙二年,纂《世祖实录》,选善书之士,讷试第一。……十九年,授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二十一年,奏请复励姓。……四十二年,擢刑部侍郎。卒。……子廷仪,字南湖,康熙三十九年进士。……(雍正)十年卒,谥恭。子宗万,字滋大,康熙六十年进士。……(乾隆)二十四年卒。子守谦,嘉庆十年进士,官编修。自杜讷以诸生受知遇,子孙继起,四世皆入翰林。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11月11—12日,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闽台科举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福州举行。40余位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一、福建在科举史上的重要地位。福建在宋代进士之多居全国之首,在明代仍是科举大省,人均进士数、人均一甲进士数、人均庶吉士数以及人均进士家族数,皆为全国第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李世愉指出:"福建在清代科举中有着举足  相似文献   

5.
开宝二年(969)进士 王献可,泽州人。开宝二年登追士第。仕至知英州。宋彭百川《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八《祖宗科举取人·太祖》,《雍正山西通志》卷六五《科目·宋进士》。  相似文献   

6.
陶镛,字序东,号西圃,安徽芜湖人,屡试不第,仍奋志科名,是《范进中举》中"范进"的现实原型。雍正十三年(1735年)中举,乾隆四年(1739年)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北直武强县(今属河北)知县,山西洪洞县、乐平县(今昔阳县)知县,湖北宜昌府知府。任乐平知县六年间,大力整饬弊政,  相似文献   

7.
庶吉士制度是明代开创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制度。它创立于明洪武六年,至洪武十八年正式定名,并于有明一代一直延续下来。明代庶吉士选拔的对象基本是新科二甲、三甲进士。其考选一般由内阁会同吏部、礼部考试,最后由皇帝定夺。与明代士人为求应试而专习八股文相比,庶吉士学习和考试的范围有所扩大。庶吉士平时的学习和考试状况均有档案,是散馆授官的依据。翰林院官职是庶吉士散馆后的主要流向,其次是在京各种官职,外放为官者人数比较少。明代庶吉士制度的发展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毕沅,字纕蘅,一字弇山,号秋帆,外号灵岩山人,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生于江苏镇洋(今太仓),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卒于湖南。毕沅是清乾隆时期的一位重臣,同时又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他二十三岁中举人,授内阁中书;三十岁科一甲一名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再迁左庶子;四十岁任陕西按察使,遂迁布政使;半年之后任陕西巡抚;五十六岁任湖广总督至终。毕沅抚陕十多年,重视兴修水利,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据《宋史》卷二五九《雀彦进传》:“太平兴国二年,移镇河阳。四年正月,遣将征太原,分命攻城。以彦进与郢州防御使尹勋攻其东……。彦进督战甚急,太祖嘉之。”案“太祖”应作“太宗”。太平兴国为太宗年号,时太祖已死四年,焉能“嘉之”? (二)据《宋史》卷二八四《陈尧佐传》:“端拱三年太宗亲试进士,伯子尧叟登甲科。”  相似文献   

10.
阅微草堂收藏诸老尺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雪梅  曾雪梅 《文献》2005,(2):23-41
<阅微草堂收藏诸老尺牍>二十一通,皆清大学士梁国治、朱珪、刘墉、翁方纲、钱大昕、彭元瑞、王杰、戴震、吴省兰,及清宗室固山贝子弘旰写与纪昀的信函,其后有纪树馨收藏跋."阅微草堂"为纪昀的书斋名.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孤石老人.世称茶星、纪河间.清雍正二年六月出生于直隶献县(今属河北省沧县).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相似文献   

11.
《明史》卷97《艺文志》二日:“戴诜,《易州志》三十卷。”(中华书局标点本,第2406页) 按:“诜”误,应作“铣”字,形近而讹。戴铣,字宝之,江西婺源人,弘治九年进士。《明史》卷188有传。据天一阁藏弘治年间刻本《易州志》二十卷,卷首有弘治十五年,“征仕郎,兵科给事中,前翰林院庶吉士,婺源戴铣‘新葺易州志序。’”明朱睦(?)《万卷堂书目》卷二、《中国地方志综录》19页、《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55页均作戴铣,《易州志》二十卷。《明史·艺文志》(标点本2403页)另著录戴铣《朱子实纪》十二卷。该志原为二十卷,未见增补,“三十卷”应误。“樊文深,《河间府志》二十八卷。”(同上) 按:“樊文深”误,衍“文”字,应作“樊深”。樊深,字西田,大同人,嘉靖十一年进士,  相似文献   

12.
乾隆皇帝弘历,生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初三日。九岁从翰林院庶吉士福敏学文,后又从庄亲王允禄习铁炮,随贝勒允禧练弓术。雍正五年(1727年)于紫禁城西二所(即今之重华宫)成婚后,在学业上又受到张廷玉、朱轼、蒋廷锡等名儒指导,日渐精深。他  相似文献   

13.
赖晨 《湖南文史》2013,(10):26-26
1811年春,26岁的林则徐第三次参加会试,榜列第74名,复试第一等,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不久,他请假回乡接家眷。直到1813年6月4日,他才带着妻子郑淑卿来到北京,并以庶吉土身份入翰林院庶常馆。从此,开始了连续7年多的学习和官宦生涯,直至1820年外放任职,  相似文献   

14.
顾永新 《文献》2001,(1):129-143
今本<集古录跋尾>凡十卷,有跋尾四百二十篇,其内容"不独为玩好而已"(<集古录跋尾>卷八<唐韩愈黄陵庙碑>,以下引用此书只标明卷数、篇名),"因并载夫可与史传正其阙谬者,以传后学,庶益于多闻"①.可见,订正史传、补充史料确是其集古题跋的宗旨和核心内容.顾炎武曰:  相似文献   

15.
南汇县新志十五卷首一卷清胡志熊修吴省钦等纂清乾隆五十八年刻本(《联目》12页) 按,此志当以著录姚左恒纂较为确切。胡志熊序曰:"南汇分于雍正四年,知县事者自钦公琏始,县志即始于公。邑人顾侍讲成天、叶进士承分任搜辑,阅岁而稿具。侯之复来重加删补而书始成。乾隆辛亥,熊承乏兹土……集绅士采摭,以顾侍讲原稿目录为诠次,旁及碑碣谱乘,就正于吴白华、稷堂两先生,订其讹缺。复延虞山姚星岩铨部为之厘定,名曰《新志》,凡十五卷。"姚左恒序曰:"癸丑春,余游云间,适南邑胡明府下车之三载,物阜民安,清和咸理,续辑志乘,业有缮本,属之检校……阅四月而诠次成帙。"  相似文献   

16.
梁清标丛谈     
梁清标(图一),字玉立,又字棠村;号蕉林,又号苍岩,直隶真定(河北正定)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鉴赏家、收藏家。他生于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明崇祯癸未进士,官翰林院庶吉士。入清后于顺治元年仍原  相似文献   

17.
《文献通考》卷三○《选举考》三 (中华书局 1 986年影印本 )云 :“太平兴国二年 ,上初即位 ,恩振淹滞……命李、扈蒙定其优劣为三等 ,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越二日 ,覆试诸科 ,得三百余人 ,并赐及第。又诏礼部阅贡籍 ,得十举以上至十五举进士、诸科一百八十余人 ,并赐出身。”此处诸科及第人数“三百余”人显然有误。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记载 :“ (太平兴国二年正月 )戊辰 ,上御讲武殿 ,内出诗赋题覆试进士……得河南吕蒙正以下一百九人。庚午 ,覆试诸科 ,得二百七人 ,并赐及第。又诏礼部阅贡籍 ,得十五举以上进士及诸科一百八十…  相似文献   

18.
正纪昀,字晓岚,清直隶河间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纪晓岚少年时就被誉为"神童"。他21岁中秀才,24岁中解元,31岁以二甲第四名进士入仕,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总纂《四库全书》,另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传世。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纪晓岚卒,以82岁高龄寿终正寝,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相似文献   

19.
凡游历过长江三峡的人一定难忘夔门之险 ,而最难忘的恐怕还是镌刻在瞿塘峡峭壁上巨大的“夔门”二字。那一笔一画 ,一勾一折无不显示出其险峻。 1 95 8年 3月 ,毛泽东主席经过长江三峡 ,盛赞“夔门”二字 ,遒劲洒脱、风格独具 ,堪与明朝肖显所书“天下第一关”媲美。这二字谁人所书 ?恐怕鲜有知者。这二字的作者便是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金石家、文学家刘心源。光绪皇帝亲赐九龙杯光绪二年 (1 876年 ) ,2 8岁的刘心源进京参加殿试 ,名列二甲第二十七名 ,赐进士出身 ,授翰林院庶吉士。翌年庶常馆散馆。光绪皇帝授刘心源翰林院编修 ,国史馆协…  相似文献   

20.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诗文枕上(图一),书有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一首诗:临津艳艳花千树,夹径斜斜柳数行。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按宋制,殿试当日,进士及第者得赐绿袍,因此"绿衣郎"为新科进士的代称。这一制度始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赐新及第进士胡旦已下绿袍、靴、笏(自是以为定制)"[1]。"却忆金明池上路,红裙争看绿衣郎",当是王安石回忆当年进士及第、春风得意的情景,形象地描述了北宋"榜下择婿"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