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清雍正(1723-1735)朝起,历乾隆、嘉庆、道光,至咸丰十年(1860),圆明园一直是清帝在京城的行宫,也曾是大清帝国的政治中心。朝鲜是与清朝保持最亲密关系的国家,因而圆明园自然成为两国进行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乾隆时期,每年正月上元节(元宵节)朝鲜使臣进入圆明园参加节庆活动,已形成一种定例。遇有特殊的庆典,在圆明园举办的重大活动也少不了朝鲜使者。在1860年10月圆明园惨遭西方列强洗劫焚毁前,进入圆明园人数和次数最多的外国人就是朝鲜使臣。他们不仅为维护朝清关系做出重要贡献,同时,留下了大量翔实生动的文字记载,是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2.
正《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圆明园》在人们的印象中,圆明园是一座华美的帝王园居游憩之地,但实际上,它也是重要的听政理政之所。比如,"正大光明""廓然大公"等日常办事场所的命名;再如,《圆明园匾额略节》记载的"所其无逸""天君淡寂""审几慎独""自强不息"等匾额,几乎均为勉励君主勤于政事的座右铭。"乾隆全年有168天驻跸  相似文献   

3.
倪瑞锋 《中华遗产》2014,(10):20-40
每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圆明园。150余年前的那场罪恶之火,永无休止地在一代代国人内心深处蔓延,唤起悲痛、忧伤、自强……但圆明园却远远不止这些,经过清朝五位皇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不断经营,它成为集明清园林建筑之大成的“万园之园”。  相似文献   

4.
<正>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经过雍正、乾隆两朝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后来嘉庆、道光和咸丰皇帝的相继增建,成了一座景观组群多达一百余处的辉煌壮丽的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设计与修建不仅模仿了自然风光,蕴涵了宇宙模式,还借鉴了古人的诗情画意,荟萃了江南园林的精华,引进了西方的园林风格。当然,园内各式各样的建筑中还充盈着不可计数、琳琅满目的艺术品。不幸的是,这座享有"万园之园"美誉的大  相似文献   

5.
《中华遗产》2014,(10):74-81
夏宫,是外国人对圆明园的称呼。1873年,这座夏宫已经沦为一片废墟,尽管一直有士兵把守,但早已力不从心。这一年,在大清海关工作的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与朋友一起从守卫稀松的东北角进入夏宫,用相机记录下了那时的圆明园。这座辉煌不再的皇家园林,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因为它的建筑是中西结合的“最极致的样本”,还因为其中使用了大量他喜爱的琉璃做装饰。  相似文献   

6.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1704号圆明园地盘图是迄今仅见的唯一一张完整记录乾隆朝圆明园盛况的绝世孤本,也是现存圆明园图档中绘制年代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表现内容最丰富、记载变化最全面的国宝级珍贵档案。该图极有可能是清代著名样式雷家族的第三代传人——雷声澂执掌清宫样式房楠木作事务之时,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后绘制的圆明园本部平面。此后该图一直作为档案图纸使用达半个多世纪之久,几乎囊括了一部全盛时期圆明园的变迁史,是研究圆明园在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发展变化的最权威、最完整的档案记录。  相似文献   

7.
金鉴 《文史月刊》2009,(12):31-31
圆明园是我国清代盛时最大的皇家宫苑之一,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成丰六朝,兴建历时150年之久,是我国数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血汗的结晶。圆明园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相互辉映,是东西方建筑与园林相结合的典范,在世界上享有“万园之园”的盛誉。然而,它却历尽了磨难——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之手;  相似文献   

8.
记忆圆明园     
周旭 《世界遗产》2010,(3):10-21
<正>(圆明园)规模之宏敞,邱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此。——清乾隆帝在地球上某个地方,曾经有一个世界奇迹,它的名字叫圆明园。艺术有两个来源:理念和梦幻。理念产生了西方艺术,梦幻产生了东方艺术。如同帕特侬神殿是理念艺  相似文献   

9.
近日,热心市民康睦先生向圆明园管理处捐赠了家藏的1933年版《实测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遗址形势图》(以下简称实测图)。该实测图首次采用现代科学测绘手段,保留了圆明园最准确的地理信息,图中所绘山形水系、桥涵位置等分布格局最接近原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这幅图将为整理圆明园山形水系、再现盛世风貌、开展圆明园遗址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提供史料基础。  相似文献   

10.
罹劫圆明园     
吴跃 《世界遗产》2010,(3):22-31
<正>圆明园遭受的历次劫难,正是近代中华民族命运的缩影。"金"、"火"之劫——第一次劫难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大宫门。第二天清晨,英国全权专使额尔金、英军司令格兰特和法国专使葛罗、法军司令孟托邦齐聚圆明园正大光明殿,谋划如  相似文献   

11.
麴院风荷是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也是乾隆南巡以前出现在圆明园中的西湖十景的代表作。作为九州与福海两大复合景区之间的过渡,因植物景观数典余杭麴院风荷而得名,实际是一处融合了多重意境和主题,因时、因地制宜的再创作。其理景造境与中国古代哲学理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温故知新等一脉相承,与当代西方哲学思潮——解释学之间也有相通、相近之处,是乾隆初年圆明园江南题材风景创作的突出典例。  相似文献   

12.
宋明焱 《神州》2010,(12):20-23
Preface俗话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150年前,英法联军洗劫之后放下的熊熊烈火正在圆明园内日夜燃烧。一把大火将这个曾经承载康乾盛世政治、文化和艺术理想的旷世杰作烧成了一片废墟,留下的只是触目惊心的断壁残垣和国人心头挥之不去的伤痛,带走的,却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奇珍异宝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相似文献   

13.
邓妮 《神州》2010,(12):24-26
1707年,康熙帝决定将在北京西郊的一座园林赏赐给胤禛,亲题圆额"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随后占领圆明园,并把园内财务抢劫一空。为销赃灭迹,掩盖罪行,最后下令烧毁圆明园。在大火连烧三个昼夜之后,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1904年,清政府裁撤了圆明园总管机构,圆明园从此无人管理  相似文献   

14.
要砾闵 《世界遗产》2012,(4):117-119
2009年10月与2012年7月,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对圆明园遗址公园游客进行的两次问卷调查显示,80%以上的游客支持圆明园申报世界遗产,反映了公众对圆明园遗址保护的态度(本刊今年秋季号已刊出)。在今年两会期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刘庆柱提交了"圆明园遗址亟待加强保护、管理,积极进行申遗"的提案。2012年10月18日,为纪念圆明园罹劫152周年,中国圆明园学会在北京举办"世界遗产视野中的中国圆明园遗址"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2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逾80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再次发出应尽快启动圆明园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工作的呼吁。现发表部分学者的发言摘要,通过他们对圆明园历史人文价值的解读,对遗址保护与管理的建议,对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分析,以冀引起社会各界对圆明园遗址未来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5.
乾隆时期的万寿庆典不只是一个奢侈隆重的庆祝性活动,更是帝王树立威严、向外界显示国力强盛和盛世太平的舞台。其间,外国使臣的使行朝拜、参加宴典使其更具有制造国际性帝国形象的意义。与此相关的《万国来朝图》、《八旬万寿盛典图说》则可视为大清帝国对自我的一种认识和塑造;同时,对外国使臣的描绘也形成了一套清帝国对异邦夷族进行认识和塑造的视觉形象系统。故此,本文尝试探讨于国事活动与私人交游中形成的两类朝鲜人形象系统,并揭示其在清朝官方、朝鲜使臣和中国文人间体现出的政治与文化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16.
徐家宁 《收藏家》2010,(8):77-82
圆明园位于北京城西北的西山脚下,是康熙年间兴建的宫苑,此后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不断扩建,圆明三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的格局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7.
刘阳  杨翊 《中华遗产》2009,(2):100-121
公元1709年,康熙皇帝正式为圆明园赐名,从此,这座以辉煌和奢华闻名于世的皇家园林有了响亮的私字。圆明园又是多灾多难的,她像一块美丽的丝绸被贪婪的入侵者一次又一次地撕扯着。今天,我们只能在废墟中感叹历史的残酷,缅怀和追忆这曾经的世界奇迹。虽然经过一次次的努力,渴望与流散在世界各地的圆明园遗珍破镜重圆,然而圆明园存世文物沧桑复杂的遭遇,使得它们无法踏上回家的路。  相似文献   

18.
张光宇 《沧桑》2014,(1):61-63
和珅生活的时代,是中朝关系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朝鲜多次派使团出使燕京,使臣对和珅的印象和评论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多有记载。这些记录较好地复原了和珅的贪腐弄权、目中无人的性格,也生动刻画了他作为乾隆近臣,从事外事职务的形象,还揭示了他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和珅生活的时代,是中朝关系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朝鲜多次派使团出使燕京,使臣对和珅的印象和评论在《朝鲜王朝实录》中多有记载。这些记录较好地复原了和珅的贪腐弄权、目中无人的性格,也生动刻画了他作为乾隆近臣,从事外事职务的形象,还揭示了他如何一步步走向悲剧结局的过程及其对清朝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叶芷 《收藏家》2010,(12):87-89
2010年,圆明园罹难150周年。1860年的10月7日至9日,英法联军的一把火,烧毁了这座华丽的宫殿式园林,曾经的辉煌,成为一片乱石堆砌的断壁残垣、瓦砾废墟,这座皇家园林一百多年来镌刻、承载着中华民族屈辱的记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