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藏传佛教有许多教派,元朝时萨迦派最为兴盛。在考察萨迦派在五台山的传播之前,有必要先概述萨迦派的历史及其与元朝皇室的密切关系。有了这个基础,再研究萨迦派在五台山的传播就顺理成章了。 相似文献
2.
3.
王献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6,(3)
萨迦本钦不是乌思藏宣慰使,萨迦本钦是萨迦地方政权负责人,乌思藏宣慰使是直接隶属于宣政院的派出机构乌思藏宣慰使的官员,二者分属于不同的职官体系。自乌思藏宣慰司设立以后,历任本钦的正式官衔并不是乌思藏宣慰使,只不过有几任萨迦本钦兼任了乌思藏宣慰使。 相似文献
4.
王云龙 《世界古典文明史杂志》2009,(4):68-7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史学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一些学者开始把女性主义学理取向融入文本解读与语境重构之中,强调文本间性的张力,通过历史文本开放式解读,丰实当下的文化理解。女性主义史学论域中的维京妇女,是多维度地透视女性主义史学的学理取向与方法论特征的例证。本文通过对域外文献所描述的维京妇女的“双重他者”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女性主义史学对萨迦女性叙事向度以及维京女性塑形的男子气话语解读等的审视,剖析了女性主义史学通过维京妇女史文献解析而展示出的历史视阈和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5.
远远就望见萨迦南寺巨大的城墙,涂着红、白与青灰三色,从阳光直射的原野中耸立出来。在它的北侧,一河相隔。一座青灰的山,分别从延伸山体腰腹隆起几个半球体,和“奔波山”的名号如此相当。山腰下,一片绵延的残墙断瓦构成巨大的废墟场,几座新修的白塔从灰白的尘土中跳出,显得新者愈鲜,陈者更旧。 相似文献
6.
张云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1)
汉文和藏文帝师法旨中无“本钦”这一称谓,“本钦”是乌思藏地方对乌思藏宣慰使(首席)的俗称;本钦须由帝师举荐,皇帝任命,是元朝乌思藏地方的高级官员,而非独成系统;在乌思藏地方不存在有别于乌思藏宣慰司的其他行政职官体系;《萨迦本钦非乌思藏宣慰使考辨》所提出的“八个理由”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7.
萨迦寺位于日喀则地区西南150公里处的萨迦县城内,距拉孜县和萨迦县交叉的中尼公路25公里。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萨迦寺分为南北两寺。萨迦北寺位于重曲河北岸,建在奔波山的南坡之上,由萨迦派的创始人昆·贡觉杰布于1073年修建。他选址时认为,奔波山就像是一座卧式大象,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在我国民族传统乐器当中,弹拔乐器古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历史的发展也使得古筝分支了很多流派,浙江筝派和河南筝派在众多的筝派当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它们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也是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陆有富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6)
清末词学,常州词派在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浙西词派虽在常派崛起之后逐渐衰落,但此时并未淡出视野,仍然影响着清末词学理论与创作,并呈现出浙常二派渐趋合流的趋势。处于这样词学背景下的文廷式反而不受二派牢笼,能以客观公允的态度对浙常二派进行批评,并要求济以辛刘之豪健来挽救当时词坛的创作之失,故能以为数不多的词作卓然特立于清末词坛。可以说,文廷式是清末词坛的一个另类,他的出现昭示着清末词学内部的自救、自振、自新,也暗示着词学即将要跳脱出传统的羁绊,发生一次重大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14.
近代日本侵略统治伪满的思想与政策并非铁板一块,它至少存在着两个派系:既有利用“以满制满”、自治主义为手段的“自治派”,也有追求中央集权、统制主义的“统制派”。前者倾向于自下而上的自治主义,不断在地方上推进“县自治”与“保甲制”,以图在“自治”的名义下利用华人对各地展开实际操控并向上层扩大;而后者则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统制主义,期望削弱地方的权能,构建并强化“总务厅中心主义”等中央集权性政策,将伪满彻底地属国化、殖民地化。两者之间既有摩擦,也有配合,共同统一在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奴役东北人民的大目标之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民族传统乐器当中,弹拨乐器古筝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历史的发展也使得古筝分支了很多流派,浙江筝派和河南筝派在众多的筝派当中是很有代表性的两大派别,它们的历史发展和特点也是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英国资产阶级内战时期(1640—1688)的独立派是代表中等新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派别。在革命初期,独立派与长老派联合,利用国会与国王进行斗争。长老派掌权后,独立派又与平等派联合在一起推动英国内战向前发展。推翻长老派后,独立派一方面坚决打击王党分子的复辟活动,一方面又残酷镇压了平等派的运动。最终,独立派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护国公\"的军事独裁体制,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销声匿迹。 相似文献
17.
18.
杭州灵隐飞来峰第91龛①密理瓦巴等三尊造像,是我国石窟中颇富特色与最具神秘色彩的元代雕作之一。龛内尚存有“平江路僧录范□真谨发诚心,命工刊造密理瓦巴一堂,上祝……”的题记残铭。按僧录为元代管理寺庙机关中的职务名称②,平江路属今江苏苏州一带。现存题记文字仅表明龛像造于元代,施主系来自平江路的范姓僧吏,龛像主尊名密理瓦巴。自本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对飞来峰的初次考古调查③以来,由于包括龛像残损、教义艰涩在内的诸多原因,无论是这龛雕刻的形象特征、题材内容,还是人物身份与宗教文化内涵等均未得到切实… 相似文献
19.
1951: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1年,唯物史观派对于学术机构领导权和学术期刊经营权的掌握和控制以及自身社会地位的提升,使他们成为在学术界确立新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推动学术变革和话语转换的中坚力量;唯物史观派聚拢传统学人进行史料整理、古籍校订,为学术史留下一笔财富。1951年前后唯物史观派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当时学术格局的变动直接影响了20世纪后半期学术界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纂辑派、撰述派是清中期以来形成的依据编纂方式对方志纂修进行的派别划分,其中征引是否需注明出处是两派争论的焦点之一。纂辑派以官方诏令的客观支持,完善的历史传承体系,借鉴传统注书体例等因素倡导征引必注;撰述派以注引有似类书、修志不应囿于史料编排而主张征引不必注。两派观点的差异根源在于对"述而不作"的不同诠释。嘉道以降,在方志征信考实的纂修原则下,征引必注逐渐模糊了两派界限,成为多数修志者秉持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