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父亲曾经有两个厂高贤文:我父亲叫高青山,是修船的。过去他曾经开了两个厂,一个叫德隆,一个叫德昌。德昌就在现在的大智公寓那里。德隆在大智路原来的113号。德昌请了24个工人,德隆请了22个,这是工商业改造时期我家两个厂的规模。当时的政策,雇工16个人是一个重要界限。8个人以下算工商户;8个人以上算企业;  相似文献   

2.
来自焦作、新乡劳工的回忆 赵子川的回忆 我叫赵子川,在日本的名字叫赵伯英,我家住原阳县靳堂乡安岗村1。我是被日军抓住运到日本安治川2当劳工的。来到安治川以后,我是第四队的,队长姓吴,名字记不清了,我的战友有一个叫张兹进,还有一个亲密战友叫范守仁,我们几个在同一个班。  相似文献   

3.
正1946年,我出生在昌都地区洛宗(今洛隆县城关),属狗,今年71岁了。现在想起来我家可能是城针上的平民家庭,家里只有我和母亲两个人,反正我上学的时候可以说是大家不识一个,也没有什么上学的概念。那时候(1960年)西藏自治区还没有成立,我们那个地方之前叫洛宗解放委员会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会",是他们安排我到内地去学习的。找我妈妈动员我去上学的人是"筹委会"的一个女翻译,叫杨桂珍,她是四川阿坝那边的藏族,会说我们这边的藏话,她丈夫是个汉族人,叫贺显龙。他们的孩子有先天性心脏病,后来在西藏师范学院上学时我就经常邀请他到  相似文献   

4.
尼姑高小花     
尼姑来住院时已经剃了光头,头上烧了9个香疤,因为用香灰止血,有些感染,其中两个甚至在流脓。香疤大小不一,并不整齐漂亮。我给她清理创伤,用碘酒消毒、再敷上抗生素。我问她,烧的时候痛不痛,是和尚还是尼姑干的,她说不怎么痛,是一个高僧剃度的。她穿着一件尼姑的棉袄,紫红色,没有一粒扣子,我以为是羊毛的,旁边一个女疯子说,那不是羊毛,是人造毛。她的名字不叫智能或静虚,当然我肯定她不叫妙玉和灭绝,  相似文献   

5.
陈孝荣  穆林 《旅游》2007,(5):15-15
从能够听懂歌声起,我就沉浸在醉人的土家山歌里了。那是劳动的乡亲们从田里传来的歌声.当然那些歌声不仅仅是我所生活的那个组的乡亲们唱的,而是整个峡谷里所有的山歌声。我出生在鄂西一个深山峡谷里,整个峡谷共辖数个村子,前面叫柿贝,后面叫杨家桥、海棠堰,东边叫柳松坪,西边叫天河坪。这些村寨里,无论是哪一处响起歌声,我们村子里都能听见。  相似文献   

6.
我写西藏人和西藏事益西单增1942年12月21日晨,我出生在海拔4000米的一个牧场上。据母亲讲,由于我的瘦弱,所以生我时并不感到艰难,比生我两个哥哥轻松多了。那个地方人们叫它稻坝,是甘孜州乡城县的一个牧区。我生长的环境,除了帐篷便是草地,高耸的雪山...  相似文献   

7.
在旧社会,广大农村妇女戴着“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不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家庭里都没有什么地位,从小到大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女孩出嫁后将娘家、婆家的姓氏合二为一,就叫什么张李氏、王赵氏,都是旧时代的产物。然而让我没想到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后,我的同学曹昆,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却还被叫着一个旧时代已婚女性的名字——何曹氏。  相似文献   

8.
我的父亲叫强俄巴.仁增多吉,他是1913年达赖喇嘛十三世派到英国伦敦上学的留学生,一共派了4个贵族子弟,他是其中之一。他在英国的诺菲利大学学电力专业,回来以后,于1936年在多底沟口建了一个小水电站。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我的第一个英文老师就是父亲,虽然他工作很忙,但坚持教我学英语,后来我师从西藏著名学者擦珠活佛学习藏语文,并请汉文老师教汉文,我父亲也都很支持。  相似文献   

9.
《山海经》中有个古老的传说,舜有两个女儿,生有灵光,可照方圆百里,于是一个名叫“宵明”,一个叫“烛光”。这两位中国的“烛火”女神,大概是古人对于灯火之始的想象。然而,中国的灯火之路却远没有这么简单。  相似文献   

10.
邓小虹 《世纪》2023,(5):57-61
<正>我印象中的三伯伯一家我的爷爷、奶奶一共养育了六个儿女,四个男孩,两个女孩。父亲邓拓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他有一位比他年长10岁的三哥叫邓叔群,我们从小叫他三伯伯。童年时代我家住在城里,三伯伯家住在中关村科学院宿舍被称为“特楼”的一座灰砖楼房里,当时那里集中居住了一批为我国现代科学各学科奠基的第一代科学家。平日两家人走动不多,  相似文献   

11.
正有一首歌唱道:"我要从南走到北,我还要从白走到黑。"有一个传奇叫:一路向西。这是我看见诗人、学者马知遥名字时想到的两个句子。它们表达的是一种方向与时空的转移。当然,也是为某种信仰或理想所必须的生命路径。从第一次在西安见到睡在我上铺的英俊  相似文献   

12.
李强这个名字太普通,因为在全世界的华人中,叫这个名字的人,数不胜数———不过如果说普通是一种不敬,那么套用《基督山伯爵》中的一句话,也可以说叫这个名字是时髦。在我认识的李强中,这一个,是个书法家。他1957年生于河南固始县,197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现在想来,彼时我也正生活在开封,所居之所与李强就学之处,仅隔一个墙头。那时我正少年,上学路上图方便,演过不少翻墙而过的新“墙头记”。这墙,并非无名无姓,乃是大名鼎鼎的“宋城”也,因而这翻墙之举,也就可以入文。现在李强辞去《青少年书法》杂志的主编…  相似文献   

13.
<正>有我,省得想起时空着恼,只当是一个梦,一个幻想;只当是前天我们见的残红,怯怜怜的在风前抖擞,一瓣,两瓣,落地,叫人踩,变泥。——徐志摩《翡冷翠一夜》  相似文献   

14.
友谊之链     
她和她名字酷似,一个叫莲珠,另一个叫荷珠。她们两个年岁只差两天,又长得相像,所以周围的人都以为她们是双胞胎姐妹。  相似文献   

15.
戒指的争端     
从前,在一个叫卓龙的地方,有两个叫顿旦和扎西的人。他俩非常要好,每天都一块上山去打柴。有一天,顿旦突然发现在一个悬崖峭壁上有一枚珠宝戒指。他想去拿这枚戒指,但是由于山势险要,一个人没法拿到,他只好叫来朋友扎西帮忙,扎西在顿旦的腰上拴好绳子吊到悬崖上拿到了戒指。下山后,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争执,顿旦说:戒指是我看到的应该归我,扎西说如果我不帮你拉绳子,你就没法取到戒指,我也应该有份儿。他俩争执得不可开交,就去找当地一位很受人尊敬  相似文献   

16.
晚清巨擘李鸿章的得力助手盛宣怀,在当时是何等炙手可热的一个人物!他一生共有8个儿子、8个女儿,除了两个因病夭折外,其余后来也都是上海十里洋场的风云人物。其中第七个女儿叫盛爱颐,和国民政府大员宋子文还有过一段缠绵悱恻的恋爱往事。  相似文献   

17.
倾心之谈     
直到回京那天早上,我还是不能理解他。他好像是打定了主意,要把他一生的秘密都告诉两个从北京跑去的“女娃娃”——他这样叫我和摄影师梁辰。我们就叫他叔。  相似文献   

18.
纳西族某山寨有个外号叫“大话客”的人。他总爱胡扯乱编一些叫人不可信的大话,用打睹来骗取老实人的钱财。上过他的当,吃过他的亏的老实人可多啦。这“大话客”就凭他的一张舌,两片唇,捞得不少“油水”,得意极了。一天,他又耍弄他的拿手把戏,对一个叫若都的老实人说:“我们俩来打个睹:我讲给你一件我亲身经历过的事,听后,你要是说‘不信’,就得输给我一只大公鸡和两条猪肉。”“要是‘说信’呢?”若都问。“我  相似文献   

19.
痞子阿伟     
阿花 《南方人物周刊》2012,(22):113-113
年阿伟崇拜“山鸡”,那个剃光头戴墨镜的古惑十子。 刚从老家搬来菜园(我所在的小镇)的时候,我认识了阿伟。那时候我7岁,阿伟和一个叫阿青的男孩是我们村仅有的两个同龄人。那年冬天,他们在我家附近的一片空地里玩芦苇杆子,后来我也加入其中,于是我们就认识了。  相似文献   

20.
我姐有一个闺密,名字很是好听,叠字“弋弋”。她的哥哥,叫“戈戈”。他们的妹妹,叫“笺笺”。“戈戈”的儿子,叫“戎戎”——看上去就是一家人。我曾跟弋弋姐开玩笑,她要是生个孩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