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王翰章 《文博》2006,(3):22-27
一、老子及其学说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一位思想家、哲学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的祖师,李唐王朝的始祖。他的名著一《道德经》,是一部著名的哲学论著,包含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他提出“反者道之动”的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正反的对  相似文献   

2.
王皓 《神州》2014,(3):99-99
<正>孔子理论中统摄一切的仁,开创了中和的诗教审美文化。而以老庄为代表道家思想是古代诗教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思想注重心灵自由境界的开掘,呈现出更为空灵超越的审美境界。崇尚自然,天人合一,是老庄思想的基本观点。老子的主要思想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纵览《道德经》一书,全在于统摄一切的至高无上的道统一贯之。《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道生成和决定了宇宙和世间万物。道的作用不仅在于产生万物,而且决定天地万物的生存发展。而道又通过无和有的境界透显。老子对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常有"与"常无"规律的揭示,对于"世之皆  相似文献   

3.
<正>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想,即“玄远之学”。玄学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专门讨论远离具体事物的“超言绝象”的本体论问题。正如老子《道德经》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许慎《说文》说:“玄,幽远也。”据此可知,“玄”指的就是幽深玄远的微妙之道,因此,玄学力图体现天地无穷奥妙的运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研究《道德经》首先要搞清楚《道德经》中的"道"究竟是什么意思?《道德经》全书81章,直接论及"道"的就有37章,"道"字先后出现了74次。"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一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  相似文献   

5.
陈洪涛 《神州》2020,(1):54-55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应该说是全经书最难理解、最具争议的内容,历史上对老子学说的不同解释,即始于对此章字义的不同理解,特别是对其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更有多种解读。以经解经是解读《道德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只有把《道德经》前后呼应的概念、观点联系在一起,方能真切还原老子的思想。本文试通过以经解经,对《道德经》第一章句读及“常道”“常名”等概念和相关语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6.
新书微讯     
正《黄明哲正解〈道德经〉》内容简介《道德经》教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永续发展之道,在社会快速变迁的今天,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本书依作者在喜马拉雅讲述《道德经》的讲稿《黄明哲正解〈道德经〉》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力图贯通诸家观点,独创现代正解,深入研究道家思维方式,揭示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底层代码,适合各企业、公司、组织的  相似文献   

7.
朱永民 《神州》2013,(16):55-55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我国几千年来的道德思想的发展无时无刻不是受《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中蕴含深刻的哲学辩证思想。道德经第十三章荣辱若惊篇章中蕴含的思想对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道,在汉语中有两种意思:其一为道理、法度、准绳、规律之意。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此为道的哲学意义。其二为道路、路径、方向之意。孔子有"道听而途说"(《论语·阳货》)之语。《说文》释:"道,所行道也。"此为道的一般意义。本刊作为一本以中国历史为主要内容的杂志,之所以设"问道坊",在于开设一个专门探究中国历史发展规律,追寻中国革命的正确路  相似文献   

9.
章学诚史学批评的目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史学批评的目的 章学诚进行史学批评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下面从两个方面对其思想加以论述。人学以明道。“道”是章学诚思想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史通义》和《校通义》里均有《原道》篇,可见其对“道”的重视。章学诚所说的“道”,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论道方面,章学诚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提出道是变化的这一点上,清朝乾嘉年代,汉学昌盛,汉学家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是一部哲理书,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统一、互相转化的辩证观点,是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皆有重要影响的巨著。在形式上,《道德经》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音节铿锵,寓理玄远,文实多姿。因此说,《道德经》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而且在先秦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和欣赏价值。《道德经》的学术思想老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是鲜明的无神论者。他的宇宙自然观总体是唯物的、光辉的。他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天地之心     
陈力朴 《旅游》2012,(12):1
天地之心。这词很大,听起来有点庞然无边际。再跟进一查,居然内蕴缅邈幽深,直抵奥境。这几个字是《易经》《复》卦彖辞中的一句。儒道对此各有表述。孔子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儒家认为,生、动乃天地之心。例如汉儒荀爽的"阳气初九,为天地心",宋代程颐的"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道家则认为,无和静是天地之心:"复者返本之谓也"。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而后,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则综合儒道前贤,提出了"人者天地之心"的命题。天地之生,以人为本。人是天地生物中的根本。"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为天地之主,主必以心,故日人  相似文献   

12.
《周易》是一本哲学书,它具体阐述了事物的发展,运动的规律。首先,它用两个符号“—”和:“——”抽象两种反的性质:“—”是积极的,运动的,变化的……。“——”是消极的,静止的,稳定的等等。它们是一些抽象的性质,而不是具体的事物。进而通过“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步步更加具体地描述事物的各种更加细微的性质。发展到六十四卦后,每一卦都能相当具体的表征某种状态了。卦辞,爻辞是对这种状态的抽象的语言描述。所谓“抽象”就是说不能把卦辞,爻辞“当真”,而且它不是单单描述一种事物,比如“利涉大川”,不是说要去过大河。而是说可以克服困难。在物理上可以理解为“突出势垒的隧道效应”“电子作轨道跃迁”等。  相似文献   

13.
贠建农  ;贠德政 《沧桑》2014,(6):35-37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的"道"学在大多数世人眼中都是一种避世之学,正所谓"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老子,隐君子也[1];后世道学家"出世主义"(如庄子)[2];道教的神仙化和玄秘化也给道学蒙上了一层朦胧的叠嶂。但细读之下,《道德经》思想其实是出世的也是极聪明的为事方式,他的"道"其实是一种"做圣人"的入世之法。  相似文献   

14.
《五行志》主要记录中国古代的灾害及怪异事物,是正史的重要志书之一。作为中国古代官方意识形态中天人感应思想的重要载体,《五行志》并非如现代学者所认为的是迷信之作。班固笃信阴阳灾异,但他的阴阳灾异思想中有"圣王之道"与"小数"的区分,谈论灾异重视的是一般原则,不拘泥于具体的解说。他创立《五行志》的目的是要遵循《洪范》大法、《春秋》大义,以此来彰显王道。  相似文献   

15.
张骋 《黑龙江史志》2013,(17):160-161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世界各国的哲学、宗教、文化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世纪末被来华传教士翻译介绍到西方,如今已成为除《圣经》之外译本种类和数量最多的一种典籍。但是这些译者在向西方介绍中国经典时传递了一些错误的信息,因而造成对《道德经》的误解,进而使西方对中国文化本身也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以《道德经》的核心概念"道"的涵义为分析切入点,选取韦力和安乐哲的译本进行分析,并与《道德经》"道"的本身涵义相对照,发现由于早期译者自身并没有认识到中西思想文化结构中存在的本质差异,单纯片面的用西方的思维方式来解释中国经典著作,这是造成经典误读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黄老之学有所渭“见知之道”(《黄帝四经·道法》)。用今天的话说,叫认识方法。这种认识方法源自老子,其基本思想属于老子,黄学只不过将其扩展。所以下面我们以解析老子的认识方法为主,兼及黄学的发展。一、见人之所不易见老子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总是同时又包含着否定的理解。本来曲就是不全,洼就是不满,敝就是不新。老子却说:“曲则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一书中老子所表达的是一种政治思想,其中的哲学思想也是为政治思想的阐述作铺垫的。老子的思想本质是政治哲学,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如何治理好一个国家。他谈到具有本体论意义的“道”以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某些辩证现象,目的是为了更形象更有力地阐明自己的治道,即政治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8.
《老子》書中的"爲"有一種專指老子所反對的不合"道"的行爲的特殊用法,這種"爲"與以"聖人"爲行爲主體的合"道"的"爲"義正相對。對《老子》中的"聖人"而言,"無爲"之義已由"天道無爲"説的"不見其爲之之迹"變爲"没有不合‘道’的行爲"了。根據《老子》用韻之文等線索,《老子》書中專指老子所反對的行爲的"爲"和"無爲"之"爲"原來應該是讀去聲的。從老子主張聖人應"爲"之事來看,他的社會、政治思想主要是消極、落後的。  相似文献   

19.
郭店楚简《忠信之道》简2"化物而不■"末一字读为"废",简3"■而者尚"读为"大故而主常",简4"大忠不兑"、"不兑而足养者,地也"的"兑"读为"脱"。简文讨论的忠信观念要求治民者对待民众像土地化物一样无偏私且无废弃,像四时轮回一样守信必至且没有终止,教养民众不能半途而废,践行忠信之道应该不变不渝,不因任何变故而中断。这种观念可以与《左传》、《礼记》、《荀子》、《管子》等传世文献的记载进行比较。竹书将忠信视为仁义的基础,对儒家政治伦理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整合,这一点在先秦儒学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57年7月1日,《人民日报》社论《文汇报的资产阶级方向应当批判》发表,上海全市震荡。反右派斗争在复旦大学迅速展开。但是,却碰到一块"又臭又硬"的大石头——孙大雨。这位研究莎士比亚专家,解放前是上海进步教授,反对国民党独裁政治,为民主革命作过贡献。但在解放后思想改造运动中,和在"肃反"运动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