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吕晶  方勇 《民国档案》2011,(3):116-127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造成了大量的人口伤亡和严重的财产损失,其中尤以南京大屠杀为甚.目前,学术界关于抗战损失的研究歧见不一,且对南京沦陷后的抗战损失研究较少.本文试图利用统计学工具,选择国民政府文官处职员私人财产损失数据作为典型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侵华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暴行.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广东损失调查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爆发后,广东省政府即着手进行抗战损失专项调查。1939年7月后.广东抗战损失调查纳入省政府的施政计划,按国民政府制颁的损失调查办法和表式按期查报,形成了敌机袭粤、第一次粤北战役、全省人口伤亡和公有财产损失等多项调查统计资料。由于战时战后环境的影响以及损失查报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致损失统计不完整、不准确。  相似文献   

3.
由于诸多原因,战后并没有调查统计出完备周详的中国抗战损失总数。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抗战时期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总数歧见不一。为深化中国抗战损失的研究,本文回顾中国抗战损失研究的历史,系统疏理有关抗战损失研究的成果,探析损失统计差异形成的原因,揭示损失研究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并对抗战损失的调查和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朱继光 《民国档案》2012,(2):114-120,138
抗战爆发后,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成为日军重点打击目标。其先后历经日机空袭,沦陷初期日军疯狂的烧杀掳掠,以及长达八年的殖民统治。在此期间,南京市公私机关、团体、企业及居民在前后方遭受了惨重的财产损失。国民政府在抗战开始后对此极为重视,先后三次指定及组织相关机构专门负责此项工作,进行了具有一定连贯性的调查,积累了相当数量的查报资料,为战后对日索赔奠定了基础。由于受到战时环境或社会经济剧变等因素影响,这一调查存在不少缺憾,但通过查报积累下来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南京沦陷前夕,南京市的实有人口到底多少,必须作重新考察。为求其精确性,笔者把南京市的人口分成常住人口、卫戍军队和涌入城内而无法及时迁出南京的难民三个部分加以考察。1.沦陷前夕南京实有的常住人口。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这样,南京便成为国民政府的首都。但是,当时南京市政府并没有与江苏省划定明确的界限。所以,南京市的市界很混乱。为了更好地管理南京市政,1935年,南京与江苏省划界。市界大致是:东以乌龙山、尧化门、仙鹤门、麒麟门、沧波门、高桥门为界,南以铁心桥、西善桥、大胜关为界,毗邻江宁县,西以长江、浦口界江浦县,北以长江界六合县(八卦洲属南京市),面积465.9平方公里。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为止。  相似文献   

6.
《民国档案》2007,(4):131
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教授孟国祥新著《南京文化的劫难(1937-1945)》一书,已由南京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作者致力于抗战损失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该书以大量翔实的史料论证了侵华日军给南京地区的古建筑、文化古物、各级各类图书馆所藏典籍、各级学校及文化机构、宗教文化事业等带来的劫难,  相似文献   

7.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对南京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破坏。本文从南京市民呈文的角度作些分析,由于市民呈文所涉多为私营工商业,因而本文不包含国营工商业在内。文章主要从日军破坏范围、破坏方式以及对市民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从而深刻揭露侵华日军对南京私营工商业造成的巨大破坏、对南京市民...  相似文献   

8.
关于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抗战财产损失是一个涉及范围广、调查与统计难度非常大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极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因为不同的调查与统计方法都会产生较为悬殊的结果.正因为此,战后60多年里,关于中国抗战财产损失总数便出现了多种说法.本文将战争期间一些学者的估算以及战后关于中国抗战财产损失的各种不同说法加以疏理,特别是对战争结束后由国民政府官方组织的关于中国抗战财产损失调查的各项材料作一个初步整理,研讨其数据之来龙去脉和前后沿袭关系,以期对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一座富矿,值得深入挖掘。然而由于受资料的限制,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对此涉猎甚少,专门从市民呈文角度探讨南京大屠杀的文章更几为空白。本文以新近出版的《南京大屠杀案市民呈文》所搜集的呈文资料为中心,围绕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几个中心论题进行统计和探讨,其目的在于还原市民呈文下的完整历史图景。文章首先就市民呈文的来龙去脉以及史料价值、局限性等作简略地论述;继而从人口伤亡、人员失踪和财产损失三个方面具体展开论述,旨在对市民呈文中涉及的南京大屠杀案被害者的基本情况、被害原因陈述以及集体屠杀、失踪人员、工商业损失等角度进行初步的梳理、统计和阐释;最后还就市民呈文中透露的其他民生信息,如生活状况、心态转变等稍作阐述,以尝试构建完整的南京大屠杀生活史,既关注大屠杀的死亡群体,更关注生存群体,从而更为完整地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对中华民族的伤害。  相似文献   

10.
论文依据有关国别或地区华侨史资料和研究成果、口述资料以及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等资料,梳理了抗战期间日本所侵略国家和地区的华侨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在此基础上大致统计出中国大陆归侨、日本与朝鲜华侨、东南亚华侨、美国及其它国家和地区华侨所遭受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总体数据。结果显示,战时海外华侨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集中在东南亚,这显然与该地区华侨人口众多、抗日形势激烈以及日侵后的血腥报复和掠夺有关。此外,受中日交战的影响,华侨在中国大陆和日本、朝鲜也有较大的伤亡和损失。  相似文献   

11.
张连红 《民国档案》2007,(4):103-111
侵华日军攻占南京之后,为"恢复社会治安,矫正难民依靠欧美的弊风,确立自立自治的规范。"日军当局决定成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以取代由西方人士组成的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从而建立亲日自治傀儡政权。在日军当局的操纵下,南京市自治委员会通过全面侵蚀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行政、治安和救济权力,迫使国际委员会更名为"国际救济委员会",从而使其成了一个纯粹的民间救济机构。尽管南京市自治委员会在救济难民、掩埋尸体、清扫城市卫生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却无法改变其"汉奸"和"二鬼子"的形象,更无法取代西方人士在难民心中的"活菩萨"地位。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The Nanjing Massacre of 1937 is a historical tragedy that is hard to erase from the collective memory of Nanjing residents. Since 1982, the Nanjing Massacre Memorial Hall and other monuments have been established as a Chinese response to the Japanese revision of their high school history textbooks, and these facilities have opened a mnemonic channel for the Nanjing people to link history to reality. In the Nanjing people’s traumatic memory, the historical facts of the Nanjing Massacre of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istic sentiments are entangled and symbiotic. Many survivors have profound factual memory of the massacre, yet they have shown tolerance and forgiveness to the victimizers. While their memory has transcended the primitive stage of retaliation, the traumatic memory of mankind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invaluable resource of the human endeavor to pursue peace.  相似文献   

13.
南京大屠杀时期的日军当局与南京安全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20余位西万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对南京难民进行了人道主义的保护与救济。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之前拒绝承认南京安全区,在攻占南京初期,又默认了安全区的存在,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因此,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便采用各种手段进行压迫,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可以说。由于西方人士倡议成立和管理的安全区违背了日军当局的战略意图。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  相似文献   

14.
南京大屠杀前后留宁欧美侨民的内心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大屠杀前后,留在南京的欧美侨民建立国际安全区,为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南京难民的尊敬。本根据新近出版的一些留宁欧美侨民的档案史料,对当时留宁欧美侨民的内心世界试作分析,将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深入到欧美侨民的思想,从而力求深刻全面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及意义。由于史料的限制,本主要分析留宁欧美侨民群体中典型人物的思想活动。  相似文献   

15.
张生 《民国档案》2006,51(4):76-82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通常集中焦点于侵华日军的惨无人道和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这是事实。与此同时,当时关注南京局势、特别是身处南京的西方人士注意到,南京大屠杀激起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强烈仇恨,中国的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在战争中得到强化,成为其坚持抗战的巨大精神动力。而日本国家和日军的形象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世界日益同情中国抗战,认识到抗日战争的国际意义。他们甚至认为,以南京大屠杀为观察基点,可以判定中国抗战必胜,日本必将毁灭。  相似文献   

16.
南京伪组织掩埋遇难同胞尸体数字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必宏 《民国档案》2000,(4):109-110,101
1938年1月1日以陶锡三为首的伪南京自治委员会成立后,为了清理遍及城内外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的尸体,曾在该会救济组下设有一个由16人组成的尸体掩埋队。1938年4月24日伪维新政府南京市政公署(1939年3年2日改为南京特别市政府)成立后,该掩埋队仍继续存在,隶属卫生局。  相似文献   

17.
抗战时期,日军在中国的战争与施虐罪行,真正可以说是的擢发难数、馨竹难书.  相似文献   

18.
奚可桢 《东南文化》2003,(11):89-94
书院众多、师资雄厚、经费充裕、生源优秀,使南京书院一直处于健康发展的状态,并为南京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玛窦为中国带来的欧洲先进数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影响了当时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中西方科学及文化方面的交流有着深远影响,但他的真正目的是传教。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