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古城东关仰韶早期文化遗存的几个相关问题许志勇古城是座落于山西省垣曲县南端黄河支流沈西河与亳清河交汇处三角地带的一座小城镇,西北距垣曲县城30余公里,南距黄河约2.5公里。该地的黄土堆积呈坡状,西北高而东南渐低,近山,临水,地理环境得天独厚,是千古...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Ⅳ区仰韶早期遗存的新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继1982~198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所和垣曲县博物馆发掘山西省垣曲县古城东关遗址第Ⅰ—Ⅲ区之后,又于1985~1986年春季发掘了该遗址第Ⅳ发掘区(以下称东关Ⅳ区)。发掘位置选在此区的中部。这里处于浼西河西岸的二级阶地上,北距古城镇以北的小村北窑庄约210米,西距垣曲县第一中学操场120米,南距县第二医院80米,东距沇西河河床约230米,东南隔一条土路与第Ⅲ发掘区相邻。该区遗址总面积约56000平方米(图一)。发掘工作历时三个季度,共开探方及探 相似文献
3.
宝鸡北首岭遗址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并有少量的老官台文化遗存。其仰韶文化遗存大致可分为庙底沟类型期、半坡类型期以及早于半坡类型的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仰韶文化早期遗存是北首岭遗址最主要的一类遗存,可称作"仰韶文化一期北首岭类型"。它发展为"仰韶文化二期半坡类型",年代在公元前5100~4500年。 相似文献
4.
5.
6.
一、前言晋南指山西南部大部分地区,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晋南(霍太山以南,以临汾盆地为中心的地区),晋西南(中条山两侧,以运城盆地为中心的地区),晋东南(长治盆地)西部地区。仰韶指仰韶时代①,仰韶早期指传统意义上的半坡文化时期。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半坡文化可分为早(有人称北首岭文化)、中、晚(史家类型)三期②。晋南这一时期遗存的研究是随着晋南地区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而展开的。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在晋南相继发掘、调查和试掘了垣曲 相似文献
7.
尉迟寺遗址位于准河以北的蒙城县境内,目前物考古部门对该遗址已连续进行了9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汶口化晚期和龙山化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其中以大汶口化晚期的遗存最为丰富,又极富代表性。本主要探讨尉迟寺遗址大汶口化遗存的化内涵、地方特点及其化源流,以展示大汶口化晚期豫鲁皖三省相邻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8.
张乃馨;李云飞;张文瑞 《考古与文物》2025,(3):3-15
姜家梁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东城镇西水地村。1995、1998年,在发掘姜家梁遗址时清理了被墓葬打破的14座半地穴式房址,其中9座房址位于I区,5座房址位于Ⅱ区,房址间无叠压打破关系。根据出土遗物、测年数据以及与姜家梁墓葬的叠压打破关系可知,房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远远早于墓葬,二者文化内涵区别较大,分属于不同的考古学文化。该批房址的发现,填补了前仰韶时代桑干河流域古人类居址的空白,也为研究该区域的古人类生存模式、文化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渭水流域早于仰韶文化的考古学遗存的零星发现,或可追溯到1930年代宝鸡斗鸡台的发掘,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在宝鸡北首岭和西乡李家村分别获得了相关的材料,开始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夏鼐、苏秉琦先后意识到这类遗存的年代应早于仰韶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1972年,出现了老官台文化的命名,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先行文化。此后,围绕此问题的讨论,以及华县老官台、秦安大地湾、商 相似文献
10.
11.
淅川县沟湾遗址仰韶文化遗存,依据层位关系,结合出土器物的组合、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可将其大体分为四期,其年代分别与枣园类型晚段、后岗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大河村类型早段约略相当,基本包括了仰韶文化早期晚段至晚期早段的整个时期。遗址外围发现有仰韶文化不同时期大、小两条环壕,是一处保存比较好的环壕聚落遗址,填补了汉水中游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的一项空白。 相似文献
12.
陶寺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陶寺遗址微观聚落形态和宏观聚落形态的考察表明陶寺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王者的雏形很可能已经出现,礼制初步形成,已进入了属于早期国家形态的邦国阶段。这一时期,文明社会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原文物》2008,(2):4-9
南陈遗址是黄河小浪底西霞院反调节水库工程区内需要抢救发掘的重要遗址之一.该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的文化遗物以仰韶文化晚期为主.南陈遗址的发掘为洛阳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赵宝沟文化的白音长汗、水泉、小山和赵宝沟四处居住址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总结和阐释了以往在赵宝沟文化聚落形态认识上的主要观点和产生分歧的原因,认为只有对赵宝沟文化居住址做全面的揭露,才能真正解决赵宝沟文化的聚落结构问题。依据现有材料初步将赵宝沟文化的聚落区分为大、中、小三个层次,应该是较为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上宅新石器文化遗址环境考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宅遗址所在的平谷盆地是中国环境考古策源地。上宅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间的空白。以无彩陶,陶器不具绳纹和鸟首形镂空器等特殊器物为特征,构成一支具鲜明特点的沟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文化,称之为上宅文化。上宅遗址依山傍水,聚居于河旁黄土台地,形成于全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与邻区同期文化形成环境类似,其聚落形成环境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新砦遗址与中国古代文明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砦遗址在文明探源的课题中举足轻重.本文对新砦遗址的聚落形态、农业、手工业以及新砦文化遗存中的其他文化因素等方面所反映的古代文明起源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谈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7.
1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江汉考古》2004,(1):3-9,30
青树岭遗址是一处典型的屈家岭文化早期遗存,主要遗迹有房子、灰坑和灶。主要遗物有鼎、罐、有领罐、盆、豆、瓮等。青树岭遗址的发掘,为进一步弄清屈家岭文化早期的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资料,同时对于解决屈家岭文化来源问题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再论大汶口文化的陶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大汶口文化中出现的陶刻符号,就其意义问题,曾引起学术界的热烈争论。从 60年代首次发现于大汶口文化遗址以来,一直没有间断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文化的区域特征和刻划符号出土的背景资料,阐明大汶口文化的刻符,并非具有文字的意义,应该与原始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目前的考古调查、发掘等资料,以史前人类近水而居、沿河建村为原则,将仰韶文化晚期的重要分布地——天水至郑州间的聚落遗址划分为12个聚落群,并将聚落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与小型聚落。认为凡中型以上的聚落都可能是本聚落群的中心聚落,也可能是若干个聚落群所组成的更高一级的中心聚落。在仰韶文化晚期,联邦已开始形成,这个时期可能正处于中国古代文明因素的孕育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