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杜美龄  孙根年 《人文地理》2015,30(2):155-160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交通-旅游"(3T)互动日益增强。采用1982-2011年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总量的发展历程,从进、出口分量视角考察三者相关关系,运用最小二乘法构建回归方程。结果发现:①30年来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的发展呈持续增长态势。国际贸易和旅游日益重要。②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增长过程具有同步性,表现为波动周期同涨同落。③所构建的回归方程决断系数R2均在0.99以上,国际贸易、交通和旅游存在显著相关性。国际货运与国际贸易,国际客运与国际旅游之间具有确定、直接的因果关系;国际贸易与国际旅游的因果性尚待探究。  相似文献   

2.
向科衡  俞越  洪琴 《人文地理》2022,37(3):39-49
同性恋旅游正在成为一个全新的旅游细分市场,而身份认同作为中国“同志”在旅游过程中的自我认同和身份的确认,在旅游体验的获得上具有较为紧密的关联。身份认同与旅游具身体验的响应研究以中国“同志”赴泰旅游为例,通过16位中国“同志”旅游者五天四夜的赴泰旅游日记的撰写,并结合后续通过3位日记撰写受访者和6位赴泰旅游的受访者的深度访谈逐字稿进行访谈,探讨中国“同志”赴泰的身份认同与具身体验响应的内在关联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同志”赴泰旅游体验是实现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的具身性实践和反思,也是叙事性内容建构的过程,进而得出身份认同与旅游具身体验内在关联的叙事过程性空间模型。本研究将补足深化和拓宽亚洲“同志”的身份认同与具身体验的研究较少的现状,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旅行者行为和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面对新时代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背景和学术界“日常生活转向”的理论动态,本文回顾和梳理了旅游情境“家”的渊源流变、理论视角、研究内容,并进行评述与展望。结果表明:旅游情境“家”具有多元性和杂合性,包含物质和精神两层涵义;该研究领域呈现出多学科视角、多文化背景、多类型案例、多层次内容等特点,在概念、理论、内容、方法等方面有待提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丰富“家”的旅游学内涵、探讨休闲旅游的生活意蕴、剖析“家”的精神文化内容、促进研究手段与方法多元化。  相似文献   

4.
赵寰熹 《人文地理》2019,34(2):47-54
旅游、遗产学界对于“真实性”的讨论是近些年的热点专题之一,其研究的主要议题围绕着旅游主体的体验真实与旅游客体真实之间的关系而展开。本文在梳理以往真实性理论及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北京什刹海和南锣鼓巷地区作为研究案例地,通过理论应用分析、网络文本数据分析方法,尝试在“真实性”理论语境下,梳理区域内历史文化资源,分析不同真实性理论下的区域游客真实性感知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历史街区的真实性重建与形象重构问题。通过本文的研究,认为什刹海及南锣鼓巷地区,其旅游真实性问题是立体且综合的,不同种类的旅游资源适合用不同的真实性视角来解读。  相似文献   

5.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进TOPSIS法和Super-SBM DEA模型分别测算高速交通优势度和旅游绩效,综合运用双变量LISA方法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研究2005—2018年长三角高速交通对旅游绩效影响的空间效应及机理。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三角高速交通优势度呈现“东高西低,中间高、南北两翼低”空间格局,且趋向相对均衡化态势。(2)旅游规模高值区集中于省会城市及高速交通干线附近;旅游效率高、较高值区沿“沪宁合—沪杭—杭甬”交通干线分布明显。(3)长三角高速交通对本地和邻近地区旅游规模、旅游效率均存在显著正向驱动效应;高速交通对旅游规模正向影响的直接和间接边际效应系数均大于旅游效率,这与高速交通的“双刃性”、“虹吸效应”及“错配效应”相关。(4)经济实力、旅游资源、产业机构高级化等对本地旅游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旅游资源、人力资本对邻近地区旅游绩效呈现负向外部性。  相似文献   

6.
徐小波  吴必虎 《人文地理》2013,28(6):133-141
生活环境作为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形塑产物,是历史街区保护的重要内容。旅游开发为历史街区发展提供了一种现代途径,也干扰历史街区的空间转变。旅游影响对居民生活惯习的介入效应调整旅游历史街区生活环境的存续-发展结构。扬州"双东"历史街区旅游发展对生活环境具有较大影响。居民围绕生活环境质量和旅游支持性形成三类亚群。旅游影响以不同方式介入居民生活环境,应结合具体情况确定生活环境维护导向。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发展诉求、生活环境整体转变与街区居民个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是维护"双东"生活环境遭遇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7.
《旅游》2010,(2):9-9
昆明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拨1891米,年平均气温14.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鲜花烂漫,风光旖旎,是一座春天永驻的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8.
《旅游》2010,(3):5-5
昆明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组,地处云贵高原中部,海拔1891米,年平均气温14.8℃,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鲜花烂漫,风光旖旎,是一座春天永驻的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9.
张江驰  谢朝武 《人文地理》2021,36(6):173-182
旅游凝视视角下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尚未得到学界的实证检验。基于旅游凝视理论,本研究构建了旅游者凝视、东道主凝视、地方依恋、感知价值和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模型,并在泉州浔埔社区展开问卷调查。研究表明:①旅游者凝视正向影响东道主凝视;②旅游者凝视和东道主凝视正向影响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③地方依恋在旅游凝视对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关系间具有中介作用,感知价值正向调节了旅游凝视对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本研究拓展了旅游凝视理论,揭示了旅游凝视对居民—游客价值共创行为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10.
潘文焰 《人文地理》2012,27(6):124-129
当前旅游业和活动会展业的边界逐渐融合,已经进入"节、会、展、演、赛"与"游"融合发展的大旅游时代。目前国内外对于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的互动效应还未作深入研究,文章先从品牌互动、服务互动、客源互动、资源互动四方面提出大型活动与旅游业的互动效应,进而借助化学的"触媒效应"和生物学的"母体效应"理论,创新性地剖析了二者互动效应的内在机理,并重点对二者互动发展的路径进行了探索,认为理顺管理体制、明晰运行机制,并科学发展"大型活动旅游"是准确把握二者互动发展路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韦俊峰  吴忠军 《人文地理》2015,30(6):153-159
选择龙胜金坑大寨梯田作为案例地,引用"隐性介体"这一概念统摄本文的四个研究对象:摄影家、旅游规划机构、旅游经营公司、政府,发现四者分别主要运用独立性旅游话语、专业性旅游话语、商业性旅游话语和消费性旅游话语建构金坑梯田的旅游形象,形象的话语建构过程同时也表现为各"隐性介体"诸空间利益诉求下的梯田多维空间生产过程,最终金坑大寨梯田由最初的"稻作空间系统"被生产为"摄影天堂"、"经典案例地"、"旅游胜地"和"政治高地"四种空间形态。最后文章从"东道主-游客"互动的角度讨论了这种形象建构可能对旅游地产生的两类问题以及应用旅游人类学"主体-介体-客体"三段式研究范式的必要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12.
谢小芹 《人文地理》2019,34(4):135-142
随着地方社会不断卷入到旅游开发浪潮中,围绕旅游而发生的抗争日渐增多,这里称之为“旅游抗争”。旅游抗争主要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对中国地方社会的稳定和政治生态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提出“场域-行动分析”这一新分析视角,破解“结构-制度分析”和“过程-事件分析”两种分析模式内蕴的“行动-结构”、“个人-社会”和“主观-客观”二元困境,将“结构-制度分析”化约为“场域”,具体分为社会场域和文化场域,将“过程-事件分析”化约为“行动”,具体分为行动的策略和一般演化路径。在该理论视角的关注下,本文对贵州西村旅游抗争的缘起、策略、演化路径及后果进行了完整叙事,为抗争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同时重构了二重性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3.
陈岗 《人文地理》2015,30(5):153-158
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提出旨在进一步凸显旅游者在旅游吸引物符号建构中的主体性。本文以杭州西湖的"西子"诗词为例,初步探讨了旅游者符号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理论支撑与研究价值。旅游者符号实践并不是对已有符号记忆的被动接受,而是借助旅游者的亲身体验,不断将其运用到旅游实践中去加以检验、深化和再创造的动态演进过程。符号学理论、实践理论和(身体)现象学理论构成了旅游者符号实践研究的三大理论支撑。符号实践是旅游者符号体验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过去与现在、已知与可能、我者与他者、代表物与对象等诸多二元关系的中间环节和关键枢纽,既关系到旅游者的符号体验质量,也与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国家旅游局将2006年旅游主题定为“中国乡村游”,表明政府开始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然而,我国乡村旅游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法国乡村旅游从探索到完善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发展路程,发展规模大,销售网络完善,拥有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使法国乡村成为家庭度假和休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其在乡村旅游产品营销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主要包括:政府、居民和旅游企业统一协调;乡村旅游的模式相对固定;利用政府性的旅游部门进行推销;利用行业认证进行质量控制和宣传;营销模式多样化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和维护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任务之一。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事件正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新的威胁,值得引起学界关注。文章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潜在游客视角尝试回答: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否发生变化,形象感知的变化能否引起其出游意向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的认知形象变差会直接导致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变差;同时,情感形象变差也会对直接引起整体形象变差。②网络舆情危机下,受认知形象变化和情感形象变化的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受到明显抑制;其中,情感形象起直接作用,认知形象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杨莎莎  魏旭  魏雪纯  魏然 《人文地理》2022,37(5):150-161
在城市群的形成发育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群内部文化、旅游、科技产业资源优化再配置和协同集聚效应的共同作用,城市群“文化—旅游—科技”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表现为随时间序列呈指数式增长的攀升态势。本文通过对城市群“文—旅—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攀升规律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建立相关数理模型得到几何表达式;继而构建城市群“文—旅—科”产业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引入时间调整系数改进的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得到中国城市群及所辖城市的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并进行时空演化分析;最后使用模拟验证的方法对中国城市群“文—旅—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攀升规律进行拟合验证,探究中国城市群的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勇  陈晓婷  刘沛林  黄格 《人文地理》2021,36(5):167-176
以湘江古镇群互联网旅游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主题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借助旅游地形象“认知—情感—整体”三维模型对遗产旅游地形象感知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①游客对湘江古镇群的认知形象以自然、场所/地域和活动为主,非物质形态记忆重心由饮食文化向历史文化偏移,环境生态记忆由模糊山水环境生态向具象历史文化空间记忆发展。②游客对古镇旅游设施与饮食文化积极感知最为强烈,影响湘江古镇群的消极情感形象最为重要的因素是门票价格贵、性价比不高等。③游客对湘江古镇群推荐与重游意愿普遍偏低,整体情感呈负性与正性情绪两极分化,正性情绪占比较高。  相似文献   

18.
陆依依  保继刚 《人文地理》2018,33(3):145-151
在全球化和流动性视野下,“家”是近年来西方地理学研究的重要的新兴话题。本文以西双版纳景洪市的曼景法村和曼弄枫村为案例,展示了位于城市边缘区域的“家”到“商业的家”的空间演变过程与结果。研究发现:城市边缘区域“商业的家”从初始阶段就有相对严格的边界,且边界愈来愈严格。主要原因有:传统宗教信仰与现代游客失序行为的冲突、不同的旅游参与方式及现代化的影响。空间边界严格这一特点所带来的结果是城市边缘区域中民族“商业的家”逐渐失去吸引力和市场。  相似文献   

19.
王娟  丁宣文 《人文地理》2022,37(5):183-192
基于携程位于上海市的线下门店及相关POI 数据,运用 GIS 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携程旅游“新零售”空间格局、区位选址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携程旅游“新零售”在发展初期,其区位选址仍具有向心性,但不如传统零售业对城市中心区位需求强烈,向中心城区边缘及城市近郊区域下沉趋势明显;②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形成“多中心-外扩”式分布模式;③区位选址依赖于以写字楼为主的线下生活服务场景,对商务办公区的偏好超越对商业中心的偏好。交通区位、传统旅行社分布、地租水平影响次之,CBD 趋近度、商圈等级影响较小;④携程线下门店空间格局及区位特征是企业业务板块规划、地理实体空间竞争、区域产业配套水平共同作用形成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李博英  尹海涛 《人文地理》2022,37(2):167-172
克罗地亚是马可·波罗的故乡,作为中东欧地区的重要国家、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对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3—2020年中国与克罗地亚贸易投资合作数据,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两国的贸易投资合作进展及其贸易投资中的互补性和竞争性进行分析。结论发现:中国在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中处于相对核心位置;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更具互补性,竞争性较弱,存在较大合作潜力。目前,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稳步发展,今后可进一步扩大中国与克罗地亚的贸易投资合作领域和范围,加强两国在优势产业、基础设施、旅游和服务外包项目等方面的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