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由《好家长》杂志社与《南京晨报》联合举办,历经三个月的2006“感动父母”书信有奖征文活动正式结束了。自征文开展以来,得到了中、小学生们的踊跃参与,孩子们在征文中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爱,加深了与父母的情感交流。许多家长看了孩子写的信后深受感动,在孩子的征文中附  相似文献   

2.
孩子上小学五六年级或者进入初中后,自认为长大了,往往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有的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与父母对着干。那么,我们父母应怎样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呢? 一、掌握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并非有意与我们父母作对,有意气我们父母,而是他们在体现不成熟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位父亲当着许多亲戚朋友的面把自己的孩子狠狠辱骂了一顿,第二天这个孩子就失踪了,后来在一个河边发现了孩子——他已经跳河自杀了。这一事例告诫所有为人父母者,孩子虽小, 但他们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独立的人格,也需要尊重。长期以来,我国许多家庭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一直不注意尊重孩子,不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看待。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家长带孩子出门,如果主人拿出什么吃的东西给孩子,有些父母总是抢着代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等。由于一些家  相似文献   

4.
父母都希望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正确的性观念,但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去引导。“怎么说得出口呢?”他们想,“要是有一个这方面的好老师就好了!”其实,这些家长没有意识到——你自己就是孩子第一任且是最好的性教育老师。别担心自己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教孩子,其实比性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性榜样的树立。孩子可以从各种媒体上了解到许多性知识,但日后仍旧可能成为一个对性有着歪曲理解的人。父母的言谈举止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因为孩子们潜意识中的异性原型就是他们的父母,擅长察言观色的孩子正好藉此深刻领悟父母之间…  相似文献   

5.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2~3岁的孩子正处在“自我中心”心理发展阶段,主要表现在孩子有强烈的个体自我意识,生活中常常突出“我”的强烈愿望。他们向父母或其他人提出要求,而且希望得到满足,可当这种愿望在与成人生活秩序和意愿发生冲突时,孩子或许就会大发雷霆,心理产生了极大的不平衡,表现“反抗”情绪。有许多父母就开始抱怨:“孩子真不乖。越来越不听话!”有的父母甚至还抄起了家伙。殊不知,孩子也委屈,他还不明白“自己的要求怎么就不合理了”,就被带上了“不听话”的帽子,甚至还受皮肉之苦。为了减少“家庭战争”,处理好“家庭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6.
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无论是对中学生,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令人苦恼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小时候活泼可爱又听话,现在长大了,我们的话听不进去了,你还没讲几句,他(她)就烦了,他们有什么事也不想让我们插手,但他们毕竟是孩子,我们怎么能不管呢?”孩子也会带着怨气说道:“父母太唠叨了,同样的话会说好几遍,什么事都想问、都想管,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你们能不能少烦啊!”那么,孩子与父母间冲突与  相似文献   

7.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父母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加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8.
听说在美国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是通过父母来到这个世界的,却不是为了父母而来的。是的,孩子不是父母的私有财产,他们应该属于社会,属于世界。众所周知,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永远利用“家长”的职权去安排孩子的一切,用“家长”的威严去征服孩子的反抗,却不知,孩子需要理解,需要尊重,我相信“家长制”的父母将逐步被“朋友式”的父母所代替。  相似文献   

9.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朱元璋的“图画”明太祖朱元璋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他既重视教育孩子求知,更重视帮助他们“正心”,即品德教育。他经常  相似文献   

10.
平时,我与孩子之间常常磕磕碰碰,孩子的成绩也不能让我十分如意。但看了孩子主动给我的《与父母之间的沟通》的周记后, 我很是感动。虽然感觉到孩子平时与我们不时有些顶撞,但他的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下面,我就亲子沟通这一话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想法。  相似文献   

11.
因为儿子身体欠佳,所以,尽管他现在已经上高一了,可我还是如他从前上幼儿园、小学一样接送。令我十分惊异的是,与我一样每天接送孩子的家长很多,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孩子身体健康,有的甚至已是高二、高三的学生了。与一些家长交谈,有的说:“路上的摩托车、汽车太多了,交通乱得很,如果让他们自己来去,实在是不放心。”有的说:“孩子们的学习已经够辛苦了,大人接送可以让他们争取多一点的休息时间。”还有的说:“我们这辈子庸庸碌碌,现在牺牲一点我们的时间,为他们创造些条件吧。”这些做父母的想法令人感动。平心而论,中国的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勇于付出、不怕牺牲的精神,在其他国家实属罕见。但是,我们为什么愿意为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精力?假如我们认真地追究下去  相似文献   

12.
家有“追星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最近,编辑部有许多家长的来信,讲他们的子女因为看了《流星花园》,“追星”而轻视学习,留起了长发,深深地为孩子的未来担忧。大家都是这方面的行家与权威,或者是有直接关系的孩子家长,请大家来多发表意见。一方面可以回答家长们的疑虑,另一方面也给青少年们上一堂“现场实播”课。龙士达(少年美术出版社的副总编):我先讲一下,青少年为什么容易有“追星族”。“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明星大都为俊男靓女,他们  相似文献   

13.
曾冬敏 《神州》2011,(9S):113-113
感恩,是一种情怀,是所有美德的基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翘起嘴巴大叫:烧的什么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养尊处优,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 “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4.
平时,在工作中,我经常听一些家长讲,今天的孩子真难管,真不知他们在想什么。虽然,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他们是幸福的,但在心理需要的满足上,他们是不幸的,甚至有许多的烦恼。为了了解他们的烦恼,我们在初二学生中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并就亲子沟通的话题让每个学生写了周记。也许这一内容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他们都觉得有许多心里话可说,并且说得也很在理。他们无拘无束地向我们诉说了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的许多矛盾和隔阂。看到孩子  相似文献   

15.
许多家长认为,夫妻间的争论会破坏孩子幼小心灵中和谐美满的印象,使其反感,久而久之,将不利于两代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从而使孩子逐渐疏远父母。然而,事实上家庭争论在所难免。比如父母在家庭理财方面的意见不一;或对子女教育方式上产生分歧;抑或对某种社会现象各持己见等。由此引发的争论会对孩子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他们逐渐意识到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生活的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体。“年轻的父母们,下一次当你与爱人争论时,不妨让孩子在一旁观看,也许他能从中学到些什么。”这是一所加拿大大学心理学研究人员的最新发现。他们为了研究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力,特别对  相似文献   

16.
儿大不由娘     
宽松的家庭环境造就的是活泼开朗的人,而严厉近于苛刻的父母造就的则是古板拘谨的性格。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做父母的就应该主动多与孩子沟通,做他们的朋友,这样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帮助孩子度过“心理断乳期”,而且还会减少“儿大不由娘”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正一、幼儿园为什么要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当今社会许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许多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把孩子视其为"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在孩子心中得到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他们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为他们提供的方方面面的照顾,偶尔有一点不如意,还要大哭大闹。当前的幼儿教育,  相似文献   

18.
守望的天使     
今天,我读了三毛的“守望的天使”,这是一篇“我”与汤米间的对话。“我”有着相当阅历,远离父母闯荡多年,深深体会并怀念着父母的爱。“我”告诉汤米,世界上是有天使的,每两个天使都守护着一个或几个孩子,为了孩子,  相似文献   

19.
经常有家长向笔者反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与父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不像小学那样经常与父母交谈、不再让父母翻看自己的书包、不让父母偷看自己的日记、作文,不愿将自己的交友情况告诉父母、不让父母随便进入自己的房间、不服父母管教……总而言之,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出现了障碍。一般来说,孩子进入中学正是14~15岁,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他们自己认为已经长大,更注意自己的独立性,不愿再跟在父母身边亦步亦趋。他们会用自己对人或对事物的判断,来同父母的教诲抗辩;他们还有了自己的小秘密,在心里有了一个不愿轻易开启的角落。孩子的这些行为,有些父母觉得难以理解。于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出现了,两代人之间格格不入的现象出现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差异古今有之,是不容回避的事实。如果两代人之间不能有效地沟通,双方缺  相似文献   

20.
因中考失手,1997年我被“下放’到安徽贵池中学读书。这一去就是两年半,直到最后半年回宁准备“3+X”的高考。虽然在那里很“苦”,但我觉得我不但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做人的道理。一些农村的孩子教会了我许多东西。 (父亲点评:我当时的想法是让孩子远离父母一段时间,这对他的成长有利。) 农村的孩子不同于城里的孩子,他们当中的不少人是从下面的乡里、镇上中学考到县中的,他们也和我这个外地人一样,要在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