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沧桑》2012,(2):139-139
梁玉兰在《云南史志》2011年第6期上发表文章,强调必须以严肃、认真、细致、一丝不苟的态度搞好志书校对工作,这是历史赋予每一名地方志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文章提出志书校对应注意的问题:必须掌握所要校对的志稿凡例规定,严格按照志稿凡例规定的要求进行校对。“忠于原稿”。注意志书的体例问题和体例的统一。检查校正改动的地方有无笔误。  相似文献   

2.
《史记注译》出版后,我仔细读了一遍自己注译的《平准书》,发现一些问题,分述如下:一、《史记注译》以中华书局校点本为底本,其正文有讹脱之处,应否加以改动?我认为,如果没有译文,不改动是可以的,只在注译中说明应如何改动也就可以了;有了译文,而译文又不能不照注释中改动的来翻译,这就最好改动正文,使正文与译文一致,以便读者对照阅读.否则如第1031页“物踊腾粜”句,注释中引梁玉绳说,认为“踊”、“粜”皆误字,  相似文献   

3.
志稿的校对是保证志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一种文字性、学性的创造性劳动,是编辑工作的必要延续。在首轮修志工作,有的地方由于这一环节出了问题,使一些志书质量下降。在二轮修志工作中应吸取这一教训,提高对校对工作重要性的识,加强校对工作,把好校对关,提高校对质量,多出精品佳,使志书更好地发挥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校对的源流和意义校对在古代属校雠的范畴,意为“校勘,考订”,最早见于《国·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首。”雠”有“对”义。(《玉篇》:雠,对也。”)故“校雠”渐渐演成“校对”。有人…  相似文献   

4.
做好志稿校对应注意:首校稿应尽量安排给撰稿者校对。改动原稿须持慎重态度。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校对方法,至少校对三次。  相似文献   

5.
志稿校对刍     
做好志稿校对应注意 :首校稿应尽量安排给撰稿者校对。改动原稿须持慎重态度。据实际情况采用适宜的校对方法 ,至少校对三次。  相似文献   

6.
说君师合一     
1966年春,86岁高龄的章士钊先生在《柳文指要》跋中写过君师合一事。毛泽东在致章先生信中谈到《柳文指要》时说:“大问题是唯物史观问题,即主要是阶级斗争问题。但此事不能求之于世界观已经固定之老先生们,故不必改动。”毛泽东措辞婉转,认为《柳文指要》不必改动就可以出版,章先生心暖之。几年后康生又专断地提出,须将全书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重新修改后才能出版。得知康生的意见后章先生动了气,他在给毛泽东的信中写道:“夫唯物主义无他,只不过求则得之不求则不得之的高贵读物。”还说,“我未信人类有不可变更的观点,亦未…  相似文献   

7.
《中国土族》2001,(4):77
国家语委组织制订现代汉语异形词语规范的工作已取得初步结果,《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草案)》于2001年9月13日已经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 按这个《整理表(草案)》的研究结果,推荐使用的词语包括“按语”、“把式”、“百叶窗”、“般配”、“本分”、“笔画”、“鬓角”、“补丁”、“仓促”、“仓皇”、“差池”、“掺假”、“瓷器”、“粗鲁”、“答复”、“担心”、“淡泊”、“倒霉”、“凋零”、“订单”、“订户”、“订婚”、“二  相似文献   

8.
《太平经合校》校对补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经合校》是一部很有价值的作,为海内学宗奉。但本书在校对方面有一些不足,包括:形近字取舍的不一致和误用.迳改原而未出校,误排原,异体字的改动和图的阙夺,等等。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益于我们加深对这部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传本《旧五代史》和《醒世恒言》中存在“账”和“帐”两字并用的语言现象.一些辞书遂据以为证.似乎“账”字早于明代已出现。然而现存《旧五代史》是失传后的重辑本.不足以作为“账”字在宋代已经出现的依据.且现存最早的明叶敬池刊本《醒世恒言》中亦未见使用“账”字。因此.传本《旧五代史》和《醒世恒言》中的“账”字是后人传抄时的改字。本文据此指出整理校点古籍和研究语言现象时首先要鉴别所用文献语料的实际年代.尤其要注意考察传本中后人改动的情况.从而避免根据时代较晚的已经过后人改动的本子将后一时期的语言现象当作前一时期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0.
重要更正     
《江苏地方志》2020,(1):70-70
因校对疏漏,《江苏地方志》2019年第6期第41页右栏倒数第二行,“(盐城)土地总面积为16972万平方公里”应为“土地总面积16972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1.
编者按:李良恺同志《向<文史史春秋>进译言》一文,诤言可嘉,由于我们编辑部人手少,校对水平不高、校对责任心不强,致使出现错漏较多,我们为此专门多次开编辑会议研究,决心力。强校对力量和校对责任心。《文史春秋》已经4岁,这是史林中一本很不错的杂志,品味正,品位高。说她正,她不哗众取宠,而是扎扎实实地记录时代的风云.正正派派再现历史长河的浪花:说她高,许多文章截取特殊的史料,进行独立的思考,选择独特的角度,从而构成独特的文风。她借改革的春风,开改革之先河,把“文”与“史”融汇起来,给人以历史知识,给人…  相似文献   

12.
叶介甫 《文史春秋》2006,(11):36-39
曾被毛泽东、朱德誉为“共产党人好榜样”的彭雪枫,一向以儒将著称,在其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他和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1928年初他报考天津《大公报》校对职务,1931年创办红二师油印《猛攻报》,后来他的长篇游记《塞上琐记》、剧评《这样的宣传是要不得的》、散文《说太原》等先  相似文献   

13.
作通过考述认为:《周髀算经》及《淮南时则》所记节气于刘歆《三统历》之后尚有改动,《月令》与《吕览十二月纪》所记“时候”表明秦汉间二十四气尚处形成过程中,故所谓先秦已有以卦配候之学的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注文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存《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清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注文中除心传的原注外,还搀入不少后人的注文。心传的原注文大致可分为考异、附注、存疑待考、间有议论几大类。后人增入的注文,一是明修《永乐大典》时增入的注文,其中大部分是转引自《增入名儒讲义中兴两朝圣政》、《宋史全文》两书中的议论。清四库馆臣在整理《要录》时,也加入了不少注文。大致可分为:“改动违碍之字”;改动金国人名、地名、官名的音译;把避讳的字改回;以有关文献考核《要录》等。区分原注与后人增注应以成书时间为主,注意有无“案”字,再从语气上判断,综合考察以得出可信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史学集刊》1999年第3期历史千字文《高颍之冤》中的“颍”系“●”之误,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该发生的错误。由于校对与核对原文均由我负责,责任在我是当然的,读者来涵提出的批评,我表示由衷地接受,谢谢大家对《史学集刊》和我个人的关心与帮助。梁希哲一九九九年十月九日勘误,并向读者致歉  相似文献   

16.
晏苏  宋苍松 《百年潮》2022,(9):95-96
<正>1995年4月,外文出版社收到中央领导审定过的甲种精装英汉对照《毛泽东诗词》,在第55页上有一处铅笔改动:《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里的“于阗”英文Khotan改成了Yutien(过去的译法,今译为Yutian)。在此之前,外文出版社各种版本的“于阗”英译,皆沿用Khotan译法。  相似文献   

17.
以四库本为代表的孙觉《春秋经解》“十三卷”本第一、二卷内容全部冒用自孙复《春秋尊王发微》第一、二卷,这是导致史籍记载该书卷数有“十三”、“十五”卷之差异的原因所在。此“十三卷”本的讹误应当出现在宋宁宗嘉定丙子年(1226)汪纲补修之后、王应麟《玉海》著录之前这一段时期内,可能是因该书残缺而为人“访合”的结果。该书(并其《提要》)被清廷四库全书处送交“聚珍处”的抄本当是纪昀家藏本,很可能“聚珍处”在校对刊印时发现了其中的错讹,遂删改、取用原《提要》而刊印了另外一种版本,这是聚珍本不同于四库本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的前辈们讲过这样一件往事:若干年前,某报的一位总编辑很不理解地说:“校对拿着原稿一个字一个字地对,怎么还能出错?!”为给校对人员做出个样子,他决意亲自当一晚的“校对”。怎料到在他仅有的一夜“校对”生活中就出现了“见报错”。这个故事发生在数十年前,然而,那种认为校对工作很容易做,校对人员不需要太高素质的偏见,至今却依然存在于某些人的头脑之中,甚至不少校对人员自己也瞧不起校对工作。此类偏见和错误认识所产生的直接  相似文献   

19.
《竹书纪年》与夏商周断代工程西周王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富祥 《史学月刊》2006,9(1):20-28
今本《竹书纪年》中的西周年代大略承古本《竹书纪年》而来,但作了不少改动。其中最大的改动是周初武王、成王的在位年数误取刘歆《世经》的推排结果,以成王十八年为古本《纪年》所记西周年数共257年的上限,遂使武王克商年亦提前了24年。由今本推校和恢复古本的记载,并以所得结果与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拟《夏商周年表》的西周部分相比较,可知后者除个别王年(懿王元年)准确无误外,其他都不可据。工程忽视《纪年》,主要失误有二:一是相信旧说,对穆王在位年数估计过高;二是没有注意到西周晚期“共和”不单独纪年的事实。  相似文献   

20.
词是音义的结合体,音义关系是词汇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历代语言学家都十分重视对音义关系的探索与研究,唐代初年名语言学家颜师古就是其中一位,他在其《汉书注、《匡谬正俗》等作中充分运用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方法来辨通假,推求事物命名之意,贯通异形词。其因声求义的观念是明确的,方法是科学的。可以说,颜师古的因声求义已开清代以声音通训诂方法的先河。了解并研究颜师古因声求义的实践与理论,对汉语词汇史以至中国语言学史,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