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历代帝王在江山与美人不可兼得时,总是爱江山胜于爱美人,以致让后人怀疑这些男人的审美情趣和浪漫情怀。然而,身在阳朔清丽脱俗的山水间,始觉爱江山舍美人,亦可以是深谙大美的人之所为。美人易老,江山却永久年轻,多少红尘烦恼都可以在静寂而幽远的山水中飘渺消遁。当我们品尝了“阳朔的惬意生活”,体验了“大理的倾城之恋”,欣赏了“西塘的别样风月”,就会觉得这些地方真的如同天堂一般。  相似文献   

2.
5.日本人对对幅画的偏爱从各种资料中,可以明确知晓室町时代很少欣赏单幅中国画,多半是欣赏对幅的中国画。在《佛日庵公物目录》《君台观左右账记》《室町殿御记》等书籍中,除了2幅对和4幅对等在中国普通的偶数对幅画以外,还记载了中国不常见的3幅对和5幅对等奇数的对幅画。奇数对幅画中的大部分是携入日本后的“异种组合”,但也有极其稀罕的如牧谿《观音猿鹤图》(3幅对,图4)那样,原本就是3幅对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正一、欣赏作品的分类美术教材的作品欣赏大致可归纳为四类:一是古今中外名作的欣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拉裴尔的《椅中圣母》、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风格各异,艺术水平很高,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二是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配备,它直观明了,学生易于接受,对于提高学生的绘画知识与技  相似文献   

4.
书法艺术欣赏是对一幅书法作品全方位地审美、品评,是对书法作品从整体风格、整体结构、笔法笔力、章法布局、文字内容方面去欣赏,也是对书法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品德的再现。  相似文献   

5.
张大千抗战时期去甘肃敦煌莫高窟临摹了一批壁画,在成渝两地展出时轰动全国。这批国宝绝大多数至今由海峡两岸公家收藏(四川省博物馆183幅,台北故宫博物院64幅,)共计276幅。亦有私人所藏的,可谓凤毛群角。有幸的是笔者曾见几幅私人收藏的精品,更值得一提的这几幅是以密宗题材为主的《密积金刚》和《大威德金刚》。金刚名的由来“密积金刚”和“大威德金刚”为佛教密宗神像,“密积金刚”,即是“金刚密迹”,又名密迹力士,金刚力士、秘密主、金刚手、执金刚等,为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的通称。其形象凶猛,常手持断烦恼、伏恶魔…  相似文献   

6.
马广志 《文史春秋》2009,(10):52-54
“凭栏望,韩夫子祠,如此江山,争让昔贤留姓氏; 把酒吊,马将军墓,奈何天地,竞将残局付英雄。” 这副韩愈祠堂前的对联,叶剑英元帅特别欣赏,常常吟诵不已。可能,他认为自己一生中总在扮演这种“收拾残局”的角色吧。  相似文献   

7.
美国时间     
《世界》2009,(5):182-183
你可以说“自由女神”是美国精神,大峡谷是美国气质,抑或将黄石公园的秀美妆成一段婉约柔情,把要威夷的阳光沙滩聚成游人的奔放和激情。然而,美国印象不应只是脑海里简单的一幅幅画面。只有细细体味,才能真正领悟这个国家的包罗万象。不如就跟随他们一起欣赏“万花筒”吧。  相似文献   

8.
马波 《黑龙江史志》2013,(15):124+126
京都是川端康成的心灵故乡,也是其文学创作的摇篮。川端康成以京都为背景创作的中篇小说《古都》,以其成熟的创作手法和高超的叙事技巧,荣获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在《古都》中,川端康成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引领读者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京都的四季美景,去体味京都之美,日本之美。小说好似京都的一首抒情诗,又似京都的一幅风景画,诗情画意处处体现了川端康成难以割舍的京都情结。  相似文献   

9.
在旅游观光活动中,游人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无非是远眺和近观.相比之下,远眺比近观内容更为丰富多采.远眺可以使游人胸怀宽大,浮想联翩,比喻形象,很易激发游人的激情,引入诗情画意之中,使旅游活动形成高潮.仅以观望辽阔的八百里洞庭湖中的君山与君山上的湘妃墓和湘妃竹为例.据《史记·帝王本纪》记载:舜“践帝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今九嶷山),是为零陵.”二妃娥皇与女英见夫久出未归,四处寻找,来到洞庭湖中的君山,忽闻噩耗,不禁肝肠寸断,失声恸哭,泪飞如雨,洒向湘竹,印下泪痕,被后人称之为“湘妃竹”……今天游人游览君山,徘徊于竹林之中,面对湘妃墓,吊古抚今,也往往为二妃深情缠绵所感动而一洒同情之泪,清代诗人施闰章游览君山;碧玉森森绿水湾,凤鸣环佩满湘山.游人自洒离愁泪,不是当年旧泪斑.我认为如果把“不是当年旧泪斑”改写成“不是湘妃旧泪斑”诗意更为明确:因为在君山上的竹林里,除了原有的湘妃旧泪斑外,还有后来游人被感动而流下的新的离愁泪……而中唐诗人刘禹锡的《望洞庭》则写得背景阔大,比喻绝妙: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绿,白银盘里一青螺.  相似文献   

10.
谒岳王墓袁枚江山也要伟人扶,神化丹青即画图。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才觉重西湖。“人以地传,地以人名”。著名人物与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地方的关系,正如袁枚《谒岳王墓》所说“江山也要伟人扶”那样,是一种互相成就、相得益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胡汉辉 《中华遗产》2007,(11):130-143
1908年来中国旅行的日本学者小林爱雄在他的《中国印象记》里记录过这样一段对话:“你回到日本后,一定要告诉我们的同胞,赶快研究中国,赶快来中国,赶快在中国开发事业,而且一定要热爱中国……”说这番话的人可能没有想到,近30年之后,身着黄色制服、手握着刺刀的他的同胞们果然来了,并且在瞬间遍布了这片“乐土”的每个角落。一批珍贵的历史旧照展示了他们以何种方式将一种令人费解的“热爱”发扬光大,并将其“无私”地播撒在这块土地上。又是70年过去,当年的“从军记者”们留下的一幅幅珍贵旧照,连同它们所传递的信息,以及由其制造的独特战争话语,都将作为宝贵的记忆遗产供这段“历史情缘”的双方,乃至今天新的“热爱”方式的实践者和旁观者们玩味、深思……  相似文献   

12.
新华通讯社记者周定舫于20世纪50年代采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记》一文,至今已50多年了。这篇文章屡屡被收进初中语文课本。1980年12月20日,上海《语文学习》编辑部根据初中学生及一些中学语文教师的要求,曾专门查询这篇课文中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大型浮雕的作者。他们给人民出版社去信:“贵社1959年出版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集》一书中,在提到8幅大型浮雕的作者时,有7幅均介绍了作者姓名,惟独从碑身东面起第二幅《金田起义》未署作者姓名,请帮助查询。”得到的答复是“可查的,仅7幅有作者姓名。《金田…  相似文献   

13.
刘君达   《广西文史》2006,(3):43-45
记得在前几年,广西老年书画研究会举办的一次书画展览会上,有一幅题为《木菠萝》(见右图)的工笔画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伫立良久,半是欣赏半是赞叹。画面上一株菠萝树上结了十来个木菠萝,或大或小,或藏或露,错落有致。椭圆的果实上六角形瘤状突起斑颗颗画得一丝不苟,而且很符合西画的透视法则,一改国画二维的平面格局,显现出立体感很强的图象。很写实的画面上似乎飘逸出浓郁的果香来,恨不得想伸手去一只剖开尝尝呢!画得真好。于是,我记住了“盘桂兴”这个名字。  相似文献   

14.
1955年1月18日,在浙东的蓝天碧海间,一队队“银燕”呼啸着掠过长空;一百多艘红旗招展的舰艇如支支响箭,齐向敌占岛屿——江山岛射去!  相似文献   

15.
涨水东流满眼黄。泊舟高舍更情伤。一川木叶明秋序,两岸人家共夕阳。乱后江山元历历,世间歧路极茫茫。遥指长沙非谪去,古今出处两凄凉。在《宋诗钞》里,此诗与《登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毗邻,是陈与义在靖康之变后的手笔。陈寅恪那两句非常有名的诗:“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  相似文献   

16.
王墨 《神州》2012,(3):106-107
中国画讲究意境之美。大画家吴道子说:“意造景生。”那种“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的意境,以无尽的诗情使观画者产生无尽的美好遐想,成了中国画的一绝。所以,中国画的构图,汲取了太极图之灵韵,用S线将画面分割,大胆留白而绝不填鸭。有时欣赏一幅画,那大块的留白总能使人遐想不断:这里似有一叶扁舟云中去,那里似有飞流瀑布天上来;  相似文献   

17.
祁序是北宋时的名画家,江南人,生卒年已无可考。他善画花鸟和牛,相传他所画的牛具唐代戴嵩的遗风。《宣和画谱》著录他的作品有四十四件,多数是以牛为题材,如《倒影牛》、《渡水乳牛》,《斗牛》等,而《牧牛图》就有二十二幅之多。由于年代久远,他的作品大都已经失传,《江山放牧图》卷是流传至今的孤本。《江山放牧图》,描写江南水乡春色,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作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到这旅游,除了名不虚传的众多宫殿和寺庙必去无疑外,休闲时转热闹的八廓街,逛名种民族手工艺品商店当然是非常好的欣赏和采购方式。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娱乐场所“朗玛歌舞厅”,也是游客们一定要去坐一坐的地方。“朗玛”是藏文音译,原是旧西藏贵族上层阶级欣赏的一种宫廷歌舞,随着物质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朗玛厅在拉萨等西藏其  相似文献   

19.
已故学者余嘉锡、夏承焘等曾认为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是明代人的伪托。之后,有关“《满江红》是否岳飞所写”的争议曾入学林出版社的《中国文化之谜》。又据衢州市文化人李庄临、祝龙光等人编纂的《郎峰佚文待考录》知悉,衢州江山《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内发现有岳飞于绍兴三年(1133)赠江山籍宋代正议大夫祝允哲的一首《满江红》:  相似文献   

20.
伍俊东 《风景名胜》2012,(2):160-161
假如要列举西方一百年来最有名的两幅画,一定绕不开毕加索的立体主义开山之作——《阿维尼翁的少女》,这也是促使我去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尼翁的原因。后来,我才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误会,毕加索的”阿维尼翁“指的是西班牙巴塞罗那一条画家青年时代常去的阿维尼翁街。不过,我还是庆幸去了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尽管我当时傻乎乎地有点糊里糊涂的冲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