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灵车缓缓绕首都剧场一周,众人鞠躬、鞠躬、再鞠躬。在舞台上为观众鞠了一辈子躬的于是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以这样的方式接受自发而来的戏剧界人士和普通观众的致敬。人群中有人亮出条幅"于无声处,千古是之"。于是之生前,很抗拒被人称为"著名表演艺术家"或"大师",他坚持认为自己  相似文献   

2.
弗朗茨·李斯特是匈牙利著名的作曲家和钢琴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个波兰年轻人。对方是音乐老师,非常有才华。李斯特很欣赏他,决定找机会提携一下。不久,李斯特发布了将要举办个人演奏会的消息。人们蜂拥而至,门票很快被抢购一空。演奏会如期举行。只见李斯特缓缓地走上台,向观众鞠躬致意后,在钢琴前坐了下来。这时,剧场内的灯光熄灭了,只有昏暗的灯光打在钢  相似文献   

3.
叔楔 《文史博览》2005,(7):43-45
程砚秋鞠躬尽粹 解放后,面对国内戏曲百花园的万紫千红,程砚秋也不甘人后地要为她增色添彩。1952年10月,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上,程砚秋献出了自己的成名作之一《三击掌》,获得了荣誉奖。1956年,他拍摄完成了《荒山泪》一片,充分表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决心和毅力。可惜,这是他最后的一次艺术创作。  相似文献   

4.
台上,81岁高龄的藤泽秀行颤抖着落下最后一颗黑子;台下,数百名观众静寂无声。不到半个小时,藤泽秀行出现误算输给了聂卫平。简单复盘完毕后,秀行先生挥一挥手,退到了幕后——这是3年前他第14次、也是最后一次率团访华时的一幕。  相似文献   

5.
陈霖 《环球人物》2020,(6):68-71
每次进行遗体解剖前,法医刘良总会先给逝者鞠个躬,才会拿起手术刀。2月16日深夜1点半,在金银潭医院临时改建的“解剖室”里,他弯下腰,心里默念着:一鞠躬、二鞠躬、三鞠躬……很久了,还是不愿起。最后,年近六旬的他直起腰杆子,开始进行新冠肺炎患者的首例遗体解剖。截至3月11日,他已主持解剖10具遗体,占全国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数的3/4以上。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20日,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艺原第一副院长、著名话剧演员于是之先生因病辞世,享年86岁。本刊采访了于老的多年好友,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艺原副院长、著名导演、演员苏民先生。虽然87岁的苏老因身体原因未能亲自出席告别仪式,但他让儿子濮存听代向于是之夫人李曼宜致哀。采访中,痛失老友的苏先生不仅讲述了于是之对北京人艺和中国话剧事业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濮存昕 《纵横》2013,(5):46-49
2013年第3期刊发的《我眼中的于是之》一文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关注。本期,我们特别邀请到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艺著名演员濮存昕先生,对他与是之先生交往的片段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8.
谢谢定律     
世界正变得文质彬彬、温情脉脉。我在广场上抽烟,烟屁股烧到指头,随手扔了。那边来了仨彪形大汉,首先给我敬了礼,然后,递过来一张20元的发票,跟我交换人民币。我调动脸部笑肌,跟他换了,那边"啪"地又敬了个礼,然后一鞠躬,道了一声:谢谢合作!  相似文献   

9.
本源站     
鞠躬的起源"鞠躬"起源于中国,商代有一种祭天仪式"鞠祭":祭品牛、羊等不切成块,而将整体弯卷成圆的鞠形,再摆到祭处奉祭,以此来表达祭祀者的恭敬与虔诚。这种习俗在一些地  相似文献   

10.
17岁时,他离乡参军;24岁时,远赴缅甸抗日救国.从此客居他乡;89岁时,他重返故乡湖南。乡音未改,鬓毛已衰,走近父母坟前,他深深鞠躬,喊道:"爸爸妈妈,我回来晚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上世纪20年代,京剧《霸王别姬》红遍中国,梅兰芳饰演的虞姬惟妙惟肖,赢得很多人的喜爱。一次,梅兰芳演出时,有位老者在台下喝起倒彩:"什么名角,舞剑都走了样,还敢登台!"随后,便起身离开了。演出结束后,梅兰芳问起此事,有人劝解道:"一个老头胡言乱语,您何必在意!"梅兰芳没再多言,而是托人打听到了老者的住处。这天,梅兰芳来到老者住处,一见面便鞠躬说:"我戏演得不好,特来向您求教。"老者却一口回绝:"你可是名角,我哪敢指教。"梅兰芳又鞠了一躬,说:"晚辈一心想弘扬国粹,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老者还是摇摇头,梅兰芳继续鞠躬恳求。  相似文献   

12.
8月16日,张宁与"羽坛一姐"谢杏芳的终极对决,吸引了媒体和无数观众的目光。当世界羽毛球女单头号种子谢杏芳最后一次回球下网时,大局已定。33岁"高龄"的张宁以总比分2:1的成绩成功卫冕奥运  相似文献   

13.
舞台上七彩灯光照耀下的大明星要面子;舞台下看演出的小老百姓也要面子;演出的主办方也要面子。请听崔永元给您实话实说。崔永元:谢谢观众朋友们的捧场,这也算是给我崔某人一个面子,本期《实话实说》内容就是关于“面子”。这个“面子”人人都爱,人人都有,不管这个人是否伟大,是否远近闻名。下面有请一号嘉宾——田震。(音乐起) 田震:大家好,田震在这儿给您有礼了。(鞠躬) 崔永元:哎呀呀!鞠躬就不必了,您这位大明星、大忙人能  相似文献   

14.
刘阳 《世界》2004,(3):38-39
中国人熟悉吴鹰,主要是他在媒体上的两次大曝光;一次是2000年美国《福布斯》中国50富豪排行中,他名列第19位;二是2001年2月7日,他与田溯宁共同出现在央视《对话》栏目,就留学、创业、归国等话题进行了交流,并与观众一起就人才、商机、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闻先生发表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是鼓舞过无数革命青年斗志的檄文,后被收入初中语文课本。他的演讲是一次即席演讲,事先无讲稿。现存的演讲稿,是时任昆明《民主周刊》主编、以民盟身份在民盟工作的中共党员唐登岷现场  相似文献   

16.
赵倡文 《湖南文史》2014,(12):42-43
2012年,描述抗日战争时期民兵与敌人斗智斗勇的电视剧《民兵葛二蛋》,一经播出,就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由于民兵不是正规军,情报搜集、传送等等都不及时,造成民兵与敌人的战斗有时候是误打误撞上的,富戏剧性。近日笔者就采访到一位老民兵,他向笔者讲述了日本投降后,由于情报失误与日军所进行的最后一次战斗。  相似文献   

17.
陆茂清 《文史精华》2006,(12):33-41
著名爱国报人邹韬奋一生用一支笔作为武器,对反人民、反民主的恶势力进行斗争,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6次被迫流亡于海内外。最后一次是他在中共的保护下,从香港流徙辗转来到新四军根据地,他视这最后一次流亡为“甘之如饴”,因为他在根据地看到了中国光明的未来,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民族,有各种各样的互致寒暄的方式方法:握手、拥抱、接吻、问候、双手合掌、双手抱拳……不一而足。可是日本人,在路上遇熟人时,大都是低头鞠躬,与其他民族有所不同。 日本人鞠躬致意的习惯,由来已久。日本古代史的重要史料——中国的〈魏志倭人传〉写道:  相似文献   

19.
对于多数中国观众来说,美国导演罗伯特·奥特曼(Robert Altman,1925—2006)是陌生的,虽然他的名字不断出现在奥斯卡的提名名单上,但他只在生命中的最后一年获得了奥斯卡的终身成就奖。他说:“我对终身成就奖并不感兴趣。那个奖仅仅是给在这一行奋斗多年的人的,如果你80岁了,  相似文献   

20.
不久前,一位老朋友从台湾归来,他对我讲述了他随蒋介石最后离开大陆前往台湾的一段情节,同时带回一些有关的历史资料。蒋介石曾对他的部属说:"台湾是中国的!我们去台湾只是一次战略转移。"此后他在台湾一直到死并转到他的儿子蒋经国,始终坚持"台湾是中国的"这一论点。1949年10月上旬。那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南京、上海已相继解放,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分崩离析,蒋军残部仅存5个军、3个独立师以及海军陆战队、装甲兵团和海上突击总队合计兵力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