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时期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发展胡军一、新中国税收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简要回顾(一)1979年以前的税制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间,我国税收制度进行了多次变革,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1950年统一全国税政,建立新税制。新中国建国...  相似文献   

2.
抗战胜利前夕,重庆又发惊天要案。财政部直接税署署长高秉坊以贪污罪被起诉,初审被处死刑,复审改判无期。高为直接税之创办人,有功于战时财政,但又为孔祥熙之亲信,夹身于CC系、军统及孔派之间,案件审理扑朔迷离。高案起诉后,法院直指其随意提拨所得税"一丙保证金",牟取私利,依贪污惩罚条例,应予重判。章士钊担任辩护律师,指其虽有挪用事实,但并未贪污自肥,且高为税政革新之功臣,应予轻处。高案发生,实祸起于派系夹缝下的税政革新。CC系将高视为防止孔祥熙东山再起的打击点,高在推行直接税的过程中,坚持独立训练税务人员,排斥CC系人马,撤换营业税局中的军统及中统势力,开罪了陈果夫及间谍王戴笠。中统遂乘反贪之机,拿下高秉坊。案外公众舆论,将此视为国民政府反贪政绩,但案情审判之中疑点尚多。高作为税务干才,并不同于一般贪污案犯。同情高秉坊的力量包括私谊友人、署内同仁及居正等非蒋派高层人士。他们认为高虽有挪用事实,但主要用于员工福利与税务公用,判处死刑量刑过重。在复审之中,同情力量发挥作用。回溯高案,可发现税政革新受制于派系人事困境。高虽为革新派,但要借助于孔祥熙的力量才能推行税政。税政革新,亦需要进行人事更替以整顿税风。同样,孔、高亦有借助税政人事考训制度来防止外在干预、培养己方人马的用意,并由此加剧了派系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3.
中国原无遗产税,近代引进西方直接税制,遂有遗产税之兴设。自民初筹设,屡经尝试,未竟其功。至1940年7月,因应抗战财政之需,国民政府方成功开征遗产税。按年度预决算对照,大多数年份都完成预算计划,然远未达预期规模。依官方判断及舆论认识,应得之数远不止此,逃税漏税严重。究其原因,遗产税新制方行,国民观念上尚未接受固为要因。更为关键的是,其时缺乏完善系统之人口、户籍、财产登记制度,税政机构难以获得完整资产征信信息,稽查极为艰难。财政部和税局不断修改税法,并引入行政协作、财产登记调查、司法追欠等查征机制,意在强化征稽能力。据遗产税控案和名人遗产争产案中之实践情况,权属纠纷、财产调查和税款拖欠确为关键难题。然于税政之外,在内战时局及通胀恶化形势之下,国民政府税收收入基本用于军政开支,政府所宣扬之遗产税良税效应和民生价值未得体现,亦使民众纳税意愿难以提升。  相似文献   

4.
《民国档案》2006,(1):34-36
1942年初,台湾革命同盟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张邦杰将所拟收复台湾五项意见呈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院对此相当重视,交相关部门核复后逐条予以批示。  相似文献   

5.
《民国档案》2006,(1):34-36
1942年初,台湾革命同盟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张邦杰将所拟收复台湾五项意见呈交国民政府行政院,行政院对此相当重视,交相关部门核复后逐条予以批示.  相似文献   

6.
试论福建在台湾光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福建在台湾光复中的作用林真光复台湾,是台湾同胞自1895年后半个世纪以来的奋斗目标。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两省政治、经济、海防关系密切,由干特殊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条件,使福建在台湾光复中起了别地所不能取代的特殊作用。本文拟对福建在台湾光复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税收的职能作用,增强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国务院决定从1994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工商税制改革。本文拟就当前的税制改革谈几点认识。一、当前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及遵循的基本原则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税制改革的经验,同时考虑到我国税制的沿革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客观条件,这次税制改革提出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现行的复合税制为基础,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合理分权,规…  相似文献   

8.
俄国历史上的索哈税制是彼得大帝实行人头税以前,国家最重要的直接税税制,其对俄国赋税和土地分配制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以索哈税制不仅是农村的征税基础,而且是城市工商区的征税基础。以索哈册为基础的索哈税制在16世纪下半期最终形成,在当时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其遭到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俄国出现的大动乱和对外战争的严重破坏。从而注定了它最终被废弃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19世纪末20世纪初,贫困、失业、财富分配不均等社会问题日益严重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界和政府的重视。针对上述问题,英国政府推行了与此前大不相同的税制改革。此次税制改革具有更多的建设性意义,因此被称为"建设性税制"改革。税制理论上,经历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到新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转变;税制结构上,经历了由间接税为主到直接税为主的变迁;税制原则上,开始实行累进征税;赋税用途上,由此前主要为政府筹得收入向开始注重税收的社会财富再分配和社会资源再配置功能的转变。通过考察此阶段英国的"建设性税制"改革有助于了解税制与社会政策及国家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陈瑸先后主政台湾、福建,并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福建巡抚。其在灵活处理台湾海防与海禁的关系中,表现出极强的海防意识,并找到了有效的应对之策,清廷对其提出的策略多有采纳,对制定台湾海防策略有很大的指导性作用。学界研究其治闽、治台期间事迹,多褒颂其为官之操行,甚少涉及其在台湾海防方面的功绩与贡献。通过梳理其主政期间所采取的海防之策,以及其对清廷海禁政策的灵活处理,可窥探康熙年间台湾的海防与海禁的关系和变化趋势,进一步理清台湾陷入两难困境的背后原因:一是与台湾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有关,二是与全国边防体系的部署有关。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与台湾的关系,是中日关系中颇为复杂的问题,其复杂性不仅涉及中日两国,而且涉及东亚以及对东亚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大国,影响东亚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系统地了解和研究日本对台湾的政策,有助于我们从总体上把握当前中日关系的本质与大局。本文拟围绕战后日本对台湾的政策与演变,作一简要评述,旨在求教。自50年代以来,日本对台湾的政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1952~1972年,为日台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阶段,双方关系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诸多领域;2.1972年到90年代初,为日台“断交”后的非官方关系阶段,其特点是在日台“断交”…  相似文献   

12.
清同治五年(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局,其创办的目的、经营过程中的物资采购、成船的调拨使用、人员往来等,都与台湾有密切关系。考察、探讨这一关系,对加深认识船政的创办、发展、作用和台湾的地位问题有积极意义。以往对此问题尚无专文论述,本文拟就此作考察和探讨,以就教大家。  相似文献   

13.
享有世界声誉的、为祖国科学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台湾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今年3月初溘然逝世。台湾学者沈君山教授在追念吴老的文章中,高度评价了吴大猷先生的学识与人品,追述了吴老与他数十年的师生之谊。文中还披露了诸如蒋介石想造原子弹,吴老面陈其非;国民党拟禁出国留学,吴老直谏劝阻等鲜为人知的事情,想来读者是会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4.
子犯钟钟铭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犯钟钟铭考释武家璧新出晋国子犯编钟自台湾故宫博物院张光远先生公布于世以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不少学者就编钟的排次、钟铭释文、所记史事、历日问题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①。笔者拟对钟铭所记史事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地理、历日等问题贡一刍见,愿以此就正于诸大...  相似文献   

15.
方志比较研究是认识方志地位、价值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以清代安徽与台湾为例,比较分析了台湾方志与大陆方志之间的传承渊源与密切关系。认为,清朝时期台湾所修方志跟中国大陆是一个体系,无论是修志宗旨,还是体式与编纂方法,在大陆方志体系中都能找到其源流。  相似文献   

16.
何应钦堪称台湾旅游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他有关旅游业发展的超前理念和具体建议,符合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对海峡两岸发展旅游产业不乏借鉴意义。他认为旅游业不仅是一项“综合性的企业”,更是“战略产业”,旅游业有广泛的关联度,会产生多重效应,越业越被实践所证实。何应钦到台湾以后,对台湾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所作的努力及不容忽视的建树,却鲜有人专题性地认真研究。台湾的旅游业(台湾称观光业)起步较大陆早,而何应钦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对台湾旅游业兴起与发展所作出的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贡献,也未必人人了然。  相似文献   

17.
杨飞 《文史博览》2013,(1):26-27
新中国建立伊始,“中美合作所”便被宣传为“美蒋反动罪行”的代表,数十年来,《红岩》、《烈火中永生》等文艺作品更是将其塑造成了臭名昭著的魔窟,至今很多人提起来仍然会咬牙切齿。然而,在台湾和美国,“中美合作所”却是作为著名的抗日典范一直被纪念和颂扬的。那么,“中美合作所”到底是抗日机构,还是反共魔窟呢?  相似文献   

18.
福州马尾区现存有闽安协台衙门、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闽安水师左右营遗址、郑爷鼻遗址、谢国标故居及其家族墓、福建船政建筑群、协和大学教学楼等重要涉台文物。本文拟从这些文物入手,阐述马尾与台湾之间深厚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9.
《南方人物周刊》2012,(13):12-12
喜欢到台湾旅行的朋友说,台湾看起来很乱,其实不然。因为台湾人民信奉其同的价值观念(民主自由),再怎么乱.由此信念维系的身份认同感及价值观念不会被撼动。这也是台湾社会争吵N遍了.还是hold得住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20.
尹全海 《史学月刊》2007,(4):133-136
郭廷以不仅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边疆史、中外关系史诸多领域多有建树,而且对台湾地方史之研究也卓有贡献,他还是第一位在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的学。抗战胜利前夕,郭廷以即在重庆率先讲授台湾历史;1947年和1948年,曾两度到台湾大学开设台湾历史课,帮助国人了解台湾的历史和现状。他关于台湾历史的第一篇论《台湾的国际关系——一个历史的说明》,于1948年在复刊后的《新中华》(六卷六期)上发表,表达了一个历史学对台湾回归祖国的欢欣与鼓舞。他的《台湾史事概说》一书,可谓台湾历史研究之先驱拓荒之作,影响台湾史学近30年。他关于台湾“内地化”的观点,成为1970年代以来台湾史学界“内地化”理论的先驱。总之,郭廷以对台湾历史的研究,不仅展示了一位历史学家的卓远史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台湾人民迫切了解台湾的历史、现实和将来的强烈愿望。1949年郭廷以去台后继续研究台湾历史,特别是他的系列论《历史的台湾——历史上的台湾与中国》,自1950年7月在《自由中国》杂志(第三卷)连续刊登,在岛内产生了强烈反响。在此基础上,《台湾史事概说》一书于1954年出版。至是,郭廷以的台湾历史观业已形成。鉴于人们对此书所反映的台湾历史观及其价值关注不够,笔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一初步梳理。[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