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军香 《沧桑》2013,(4):189-191
文章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宁武的方言地名进行了梳理、分析,揭示了宁武方言地名所蕴涵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两个方面对福州方言进行研究,一是从纯粹的语言学的角度去解析福州方言,二是对福州方言熟语歌谣进行搜集、整理和分类。本文从音韵语法、词汇以及熟语歌谣三方面对福州方言熟语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王彦 《民俗研究》2002,(2):100-108
作为特殊词汇的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地貌、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特有名称。地名中包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和历史内涵,它们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相当的地域特征,这种地域特征有时跟方言分区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南宋文天祥(1236-1283年)在其诗集《指南录》后序里写道:“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白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其中提到的“三山”就是现在福州的别称。三山何指?于山、乌山和屏山(越王山)是也,集中于现今福州鼓楼区管辖之内。  相似文献   

5.
“杨各庄”等地名的地理分布及其音变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及华东地区地名中多见“X各庄”和“X家庄”。该地区中,从西北部到东南部,“X各庄”的比例逐渐增多,而“X家庄”的比例逐渐减少,形成了一个语音渐变的地理连续体。这种特殊现象的形成是由于该地区西北部较频繁地受到北方阿尔泰语系诸语言的影响,而相对来说,东南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地名中的“各”仍然保留了中古汉语“家”的舌根音塞音声母[k-]。这种明显的地域互补分布表明了北方汉语方言前高元音前面的舌根声母转变为舌面音的力量来自于外部的人文影响,而非内部语言音变。  相似文献   

6.
景鹏 《丝绸之路》2013,(4):105-10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不同的方言反映了不同的地域文化。①通过对方言尤其是方言中的地名词语的探索和分析,能够更加充分地挖掘和展示当地民族丰富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作为晋语的一部分,陕北方言的地名词语不仅反映了陕北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理地貌,而且记录了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迁徙、融合的踪迹,折射着发生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农业文明,也暗示了上层统治阶级及下层平民百姓的某种心理愿望。  相似文献   

7.
曲页澎 《神州》2012,(33):155-155
语言在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对社会的发展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语言研究中,语流音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息息相关,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交流交往都离不开语流音变,语流音变是对语音系统正常表现作用的破坏,但这可能并不影响人们交际的进行。它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庄勇 《福建史志》2020,(2):62-64
三坊七巷是唐代福州城向南扩建过程中以罗城为中心逐步形成,并吸收中原坊巷街区的形制而发展起来。三坊七巷地名是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大革命"(以下简称"文革")期间,三坊七巷地名曾被更名,割裂了三坊七巷的历史和文化。三坊七巷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应被努力守护并传承。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方志等历史文献记载,金坛等苏南地区村落通名中的"住、驻"实为本字"墅"的方言记音字,"墅"是东晋永嘉南渡后北方南迁士族在苏南农村建立的庄园或田庄的古称。金坛另一个特色通名"坵"是根据当地方言读音来记录地名"墟"的方言俗字。苏南村落通名"墟"的含义是古村,这些村落可考的历史有千年左右。  相似文献   

10.
广东地名语言文化空间结构及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语言符号,地名是人类群体活动、经济开发和区域文化进程中的集中体现。广东地名层从语种上明显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古越语地名层、地方方言地名层和全国通用语地名层。从时间上看,唐代以前,广东地名基本上属古越语时期,宋至明和清前期为南方方言地名时期,清末以来为北方书面语地名时期;从空间上看,广东地方方言地名层大抵在宋代已基本形成,清代最终形成粤方言、客家方言和福佬语地名文化景观三分广东的空间分布格局,粤方言地名层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及邻近地名,客家方言地名层位于北江和东江间的广大山区、丘陵地带,粤东韩江地区则多是福佬地名文化层;从形成原因分析,广东地名层主要归究于历史时期移民、区域人内口繁衍和土地大规模开发,加之人地矛盾日渐突出又为族群地名文化扩散提供了条件,而社会制度的发展和健全,最终成为广东地名层语言文化景观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志选 《福建史志》2012,(2):18-20
七个主要方言区的分布 福建诸方言的分布.一是和历史上的行政区划有关:一是与江河的流域有关。唐宋期间这些方言形成后.福建境内的行政区划比较稳定.现有的方言分区和唐宋的州、军,明清以来的府、道大体是相应的。又因为在丘陵地带.人们的聚落总是沿江河分布的.现有的方言分区又和省内几条主要江河的流域大体相当。  相似文献   

12.
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清早期,上海江海关的设立解除了海禁,开放了海区,大力拓展海上贸易,使上海逐渐成为国内外、南北方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至清代中晚期,上海俨然已是全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转运枢纽,被称为“江海之通津,  相似文献   

13.
许秋华 《满族研究》2012,(2):121-124
子弟书中保存了大量早期东北方言满语词,包括表示人物称谓、事物名称的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表示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等。多为音译词,有些满语词经过了适应汉语特点的改造。这些满语词在现代东北方言中发生了相应的演变,有些继续沿用,有的逐渐消亡,有的进入演变为普通话词汇,有的词义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东南地区"干"通名地名分布比较密集,这些地名分为实体名+干、姓氏/人名+干、方位+干、性状+干、地名+干共五类。古代文献地名中的"干"含有"边、厓"义,可泛指边际、边缘,也可以确指水边、山麓。历史上,苏南等地的北部吴语"干"曾经也是成词语素活跃在口语中。虽然宜兴等苏南地区表示"边缘、旁边"义的"干"已经退出方言口语交际场合,只固定在地名之中,但却为研究地名通名演变,研究词语更替提供了窗口和实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文献记载,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古老的羌族所遗留下来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对甘肃境内诸多羌语地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洁 《巴蜀史志》2012,(4):59-61
蜀人扬雄一生居成都和长安两地,前期热心辞赋创作,因讽谏君王不成,弃赋从事学术研究,其小学著作《方言》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方言》开中国方言学研究之先河,最早确立了中国大方言区,提出了“通语”“转语”等方言术语,虽《方言》未竞,但于中国方言研究具有首创之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语言资料。  相似文献   

17.
羌(戎)族,是我国西部的古老民族,从夏商到宋代的数千年间,一直是西北地区的土著民族。她是华夏民族即后来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藏族的前身和先民。如今在西北大地上,羌族虽然不存在了,但她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却在安多藏族及一些汉族地区.仍被传承保留了下来。本文要探讨的是今甘肃境内古代羌语地名,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宇 《神州》2011,(16):34-37
在国产影视中,方言最早出现在一些港片中,多是以山东话为主。后来,发展到内地,以情景剧《武林外传》为典型,笑料不断令人捧腹。方言使得整部剧中的人物鲜活起来。很难想象,如果剧中所有人的对白都用一本正经的标准话,将变成什么样子。在此方言影视剧大潮的影响下,一些经典影视  相似文献   

19.
《诸道山河地名要略》是唐代地理总志,敦煌石室存残卷。《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对敦煌本《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作了精辟论述。《续修四库全书提要》《鸣沙石室佚书正续编》对《诸道山河地名要略》的论述有误,必须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0.
方言武汉     
武汉话应该说是一种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武汉有些方言土得掉渣,但甚为生动。一个地道的武汉人若用普通话跟人讲述一件事情,他往往只能做到把事情讲清楚,而要他用武汉方言去说,他的语言便立即生动起来。一件并不好笑的事情,能在他的嘴里变得绘声绘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