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田静 《文博》2004,(5):93-96
2004年是秦兵马俑发掘30周年暨秦俑博物馆开馆25周年,在这一年中,我们用举办临时展览、学术会议、秦俑巡展和纪念大会等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个难忘的、有意义的日子;我们配合博物馆的工作,采用各种宣传手段,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掀起了宣传兵马俑的热潮,正如一位记者所言:秦兵马俑的宣传工作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相似文献   

2.
2004年是秦兵马俑发掘30周年暨秦俑博物馆开馆25周年,在这一年中,我们用举办临时展览、学术会议、秦俑巡展和纪念大会等系列活动来纪念这个难忘的、有意义的日子;我们配合博物馆的工作,采用各种宣传手段,在春、夏、秋、冬四季里掀起了宣传兵马俑的热潮,正如一位记者所言:秦兵马俑的宣传工作精彩纷呈,高潮迭起。  相似文献   

3.
为了纪念秦兵马俑坑发现十周年,十月二十三日到二十六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在陕西临潼举办了秦俑学术讨论会。来自北京、陕西等地有关历史、考古科研单位、博物馆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文物  相似文献   

4.
原大秦俑制作的考察与研究●刘占成自秦兵马俑发现以来,对这批雕塑群体制作工艺的研究,已有很多论述①,特别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一号坑发掘报告》对秦兵马俑的制作做了详细记述②。近期,笔者观察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复制工厂技工冯朝北仿制秦俑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秦兵马俑大型文物珍品展(以下简称秦俑展)在黑龙江省博物馆的展出已经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现在回过头再来重新审视这个展览,觉得确有许多东西是值得我们研究与汲取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近年来地震灾害的频发,分析浮放于俑坑中的秦兵马俑在地震波影响下的运动方式是秦俑地震灾害防御研究中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利用力矩平衡的原理测量秦兵马俑的重心位置,进而初步计算得到陶俑的临界地震加速度,依据陶俑的形体特征计算出每类陶俑的抗倾倒极限地震加速度,验证了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为制定秦俑的地震设防等级和防震保护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秦兵马俑表现了什么主题?论者曾持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秦俑形象都是“不畏强暴,自信、活泼”的,秦俑军阵反映了“秦政权的巩固和强大无比”;另一种则认为秦俑形象蒙着一层“沉郁阴冷的抑感”,“基本上是一幅昏惨惨,黄泉路近的景象。”近日拜读林剑鸣先生新作《秦俑主题何处觅——秦俑之谜,之二》一文后使我们对秦俑主题的进一步认识,有一定启发。但文  相似文献   

8.
秦俑研究第四届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8月16日至8月20日在陕西省临潼县召开.这次学术讨论会是继前三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后的又一次关于秦俑与秦文化研究的盛会.它是纪念发现秦俑坑20周年、秦俑博物  相似文献   

9.
1—1新兴的秦俑学埋藏地下两千余年的秦兵马俑重见天日之后,不仅因为它被赞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而引起了寰球性的轰动,而且也给学术界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正如对名著《红楼梦》的研讨形成了所谓的“红学”一样,对秦俑的研讨,也正在形成一门全新的学科——秦俑学。不难预测,随着秦俑学的形成和发展,它不唯只是单纯的中国式学问,而且将走向世界! 1—2秦之管理是秦俑学重要的一环本文的题目,乍看起来似乎与秦俑无关,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表象。实际上,那样气势磅礴或雄壮的秦俑军阵,那样栩栩如  相似文献   

10.
秦兵马俑表层风化状况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稀世的化瑰宝,其风化状况评估是秦俑保护的重要依据。为此,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热分析仪、孔隙率检测仪、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分析等手段对秦兵马俑样品进行了相关的理化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秦俑的风化状况进行了初步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秦俑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可觉察的内部风化现象,但表面出现了轻度风化,并有少量陶俑表面发生了明显的酥解现象。研究结果表明陶俑的保护,特别是表层防风化问题应当作为秦俑保护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秦俑头像为研究对象,认为它们具有肖像性,对其表现技巧进行探讨。并且通过与古希腊罗马肖像雕刻理念的比较和阐明法家美学思想对秦兵马俑的浸润,来论述秦俑头像的文化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2.
秦兵马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数量多,质量重、个体大、等级高,已成为秦代文化的代表符号,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为了有效科学地保护修复秦俑,通过对常用胶黏剂实验室老化比较测试,结合秦俑陶胎的理化性能和粘接剂的理化性能对比分析,筛选出六种适合于秦俑修复的粘接剂,并应用于新出土秦俑的粘接修复中,应用观察效果良好。研究结果可为后续秦俑修复深入研究及考古发掘出土陶质文物保护修复粘接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编后记     
秦始皇帝陵兵马俑一跃出黄土地,便立即步入了研究家的书案。秦俑的研究工作可以说同考古发掘大体上是同步的。秦代留给后代文献资料的匮乏,困扰了多代史学研究家。秦俑的丰富内涵,使各学科的学者都可以从这里找到研究的资料。因此,发表的论文、文章和出版的图书的数量较多。在这个基础上,在秦俑坑发现十周年时,我们召开了第一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接着,在1986年,又召开了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学者们提出,经有关方面批准成立了中国秦俑学研究会。近四年来,秦俑研究又有了较大发展,它的基本特点是:一、宏观研究引起了重视;二、微现研究有新的发展;三、不同的现点开始了争鸣;四、超越了历史、考古研究,其他学科更  相似文献   

14.
秦俑修复粘接剂实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容波  蓝德省 《文博》2003,(2):71-78
1.前言 秦俑是我国文物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也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秦俑质地为陶,在地下埋藏多年,深受沉重的泥土覆压,容易破碎,大多数秦兵马俑出土时,已是支离破碎的残片,失去了原有的风采,必须经过有效的科学粘接修复才能还其本来形貌。因此在粘接和修复秦俑过程中,粘接剂的选择显得格外重要。在国外,有各种成型的专用粘接剂。而  相似文献   

15.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目前出土规模最大,研究价值极高的一处古文化遗址。已建成的规模宏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不仅使之成为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可使兵马俑免遭风吹雨淋、烈日暴晒的严重侵蚀和损害,对其保护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兵马俑并非处于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环境中。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游客量的逐年增加,环境的日益恶化,秦兵马俑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严重威胁。因此,研究秦兵马俑所处环境中各种因子,如:生物因素、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对秦俑的影响颇显重要。同时,这项研究对今后乾陵和秦始皇陵的挖掘与保护也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本文报道了秦俑馆一号展厅内空气及俑体表面存在的霉菌种类及生物量变化,探讨了这些霉菌特别是产酸霉菌对秦俑的影响。为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博》1987,(1)
一九七四年,春寒料峭时期,秦俑破土而出,惊动中外.旋即,它又迅速登上了研究者的案头.秦俑博物馆于一九八四年召开了第一次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总结了十年来秦俑研究的成果,促进了秦俑研究的深入.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中旬,秦俑研究第二届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则检阅了一九八四年以来秦俑研究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7.
1994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喜事重重。3月,是秦俑发现20周年;10月1日,是秦俑博物馆开馆15周年;10月中旬又添一喜──秦俑2号坑发掘现场对外开放。发掘仅七个半月即开放迎宾10月14日上午,在新近建成的秦俑2号坑保护陈列大厅东门外广场,一个将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盛大仪式,世所瞩目的秦俑2号坑发掘现场对外开放典礼举行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从北京专程前来为开放仪式剪彩。文化部副部长徐文伯、国家文物局局长张德勤和陕西省、西安市负责人以及各界人士千余人,满怀喜悦地出席了开放盛典。2…  相似文献   

18.
为了保护一号坑内的金属遗物,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考古队对秦兵马俑一号坑内东北部后五方暴露的遗物进行了清理与提取,主要有兵器、车马器和杂器三大类共173件组,为秦俑秦文化的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9.
为了预防性保护和修复秦俑,必须掌握秦俑残片显微结构及其烧制环境、破损方式,从而为改善秦俑修复工艺、筛选修复材料提供基础,运用偏光显微镜对秦兵马俑残片中的一些矿物质(石英、长石、云母等)颗粒的分布形态和含量来分析陶土的成分结构、制作工艺、烧成气氛及原料来源等信息。结果表明,秦俑陶片主要成分为少量砂屑及大量粘土,而粘土为岩土矿风化的产物,秦俑残片裂痕较多的部位风化、酥粉痕迹明显。秦俑制作工艺以模为主,模、塑结合,并在粘土中添加了细砂,多于还原气氛中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20.
秦俑彩绘底层生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学文 《文博》2002,(5):38-41
通过数十年的考古钻探和发掘资料证明,秦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共埋藏陶俑、陶马近8000余件。从已发掘出土的情况来看,陶体表面均施有色彩明快、艳丽多姿的彩绘。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经过大量的分析测试和实验研究,基本搞清了秦兵马俑的彩绘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