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長編紀事本末》原名"皇朝通鑑長編紀事本末",是研究北宋晚期歷史的基本文獻。廣雅書局本作爲該書唯一刊本,其編校情況十分值得重視。廣雅書局本底本爲國圖藏王灝本,編校中經過了繆荃孫、廖廷相等細緻校勘,《藝風堂老人日記》詳細記載了該本校勘情況。校勘主要利用浙江書局本《長編》和《長編拾補》進行。《長編拾補》源自陸心源本《長編紀事本末》,陸心源本源自乾隆四十一年抄寫完成的王鳴韶本。而利用《長編》對《長編紀事本末》進行校勘補綴,則導致廣雅書局本距宋刊原貌頗遠。  相似文献   

2.
清華簡《皇門》、《祭公之顧命》和《命訓》的內容與《逸周書》同名三篇大體相符。通過簡本和今本之間的對勘,可以發現古人整理古文字寫本《逸周書》出現的文字誤釋誤讀、脫字與衍文等問題。本文參考清人以來總結的古書疑義條例,於語言文字層面討論《逸周書》在後世整理時出現的文字誤釋、誤讀和語法的誤解;於文獻層面討論衍文和脫文。根據文字誤釋的可能時代,推測今本最早整理於西漢。以字詞誤讀爲線索,釋讀《尚書·盤庚》一則。  相似文献   

3.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4.
<正>中華書局標點本《北史》由著名歷史學家唐長孺、陳仲安先生主持點校,在二十四史的標點本中,堪稱校勘學典範,廣爲海内外學者所稱引。但是,由於原點校本成書於20世紀70年代,近幾十年新出墓誌文獻等皆未能利用,並且受檢索條件及校勘體例等局限,偶亦存有錯漏情況。現將筆者所見,可堪補正原校記缺漏或)誤者條列如下,敬  相似文献   

5.
<正>宋代阮閱所編的《詩話總龜》,是一部出現較早且規模較大的分門彙編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摭拾舊文,多資考證"~②,保存了大量的佚詩、詩話、筆記與傳記等資料,"在詩話中薈萃最爲繁富"~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④。此書宋刻本已不存,然明初收入《永樂大典》之本,自是承宋刻而来,惜又隨《永樂大典》而佚,少有遺存。明刻本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宗室月窗道人刊刻的九十八卷本。此外,還存有兩種明代鈔本,皆爲一百卷,一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莫棠題跋;另一藏南京圖書館,有丁丙識語,爲八千卷樓舊藏。兩明抄本抄手書法皆較爲拙劣。國家圖書館還有宋蘭揮"友竹軒"藏清抄本,抄手  相似文献   

6.
楊明 《中华文史论丛》2012,(1):319-329,398
《陸士衡文集》的宋刻本已經不存,今所見者有明代陸元大翻宋刻本、國家圖書館藏影宋鈔本。影宋鈔本原爲鮑廷博珍藏,曾經趙懷玉、盧文弨等校勘。嘉慶年間阮元尋訪《四庫全書》未收之書進呈,即所謂《宛委别藏》。現以其中的《陸士衡文集》與影宋鈔本以及趙、盧諸家校語對勘,可發現其相似程度極高,故該集應即據影宋鈔本再度影鈔。明乎此,對於陸機文集的整理自屬必需,也有助於增加對於《宛委别藏》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正>《史記疏證》一書六十卷,作者標注爲清代佚名。~①此書材料豐富,價值很高,但長期僅存抄本,並無序跋,又未署名,實難判斷其作者。《漢書疏證》一書二十七卷,情况也大致相同。作者對於著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這兩部書長期没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近年,董恩林《佚名史記疏證、漢書疏證作者考——兼論杭世駿史記考證的性質》~②一文,説明了《史記疏證》的文獻價值,又論證《史記疏證》作者即爲杭世駿,並進一步得出了《漢書疏證》也爲杭世駿所作的結論。董文一方面初步解决了困擾學界多年的問題,另一方面也在  相似文献   

8.
元和三年制舉,牛僧孺因反對削藩被選爲對策第一,是"放棄河北"的集體意識與反對削藩勢力對主戰派的抗爭;因此引起主戰的憲宗以及李吉甫、吐突承璀等人不滿。《舊唐書》此案相關記載中,憲宗態度比較曖昧;《通鑑》則對憲宗形象進行維護,將一切都轉嫁到李吉甫身上;《舊唐書》、《通鑑》遺漏、改寫了一些重要細節;《新唐書》則明確書寫了憲宗的不滿,代表了修史者的看法,是較爲合理的。《唐會要》、《太平御覽》、《册府元龜》的記載,較爲真實地還原了事件的經過。  相似文献   

9.
舉輦司馬     
孫正軍《也説〈隋書〉所記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的史源問題》(《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1期)認爲《隋書》所載梁制實以《宋書》爲基礎。其中引到《隋書·禮儀志六》有"輿輦、迹禽、前驅、由基、强弩司馬",對應的《宋書·禮志五》作"舉輦"司馬,《通典·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引文亦作"舉輦"。《隋書·食貨志》述晉世蔭客之制有"轝輦"司馬,查《晉書·食貨志》則作"舉輦"。  相似文献   

10.
京氏易傳三卷漢京房撰,吴陸績注。……今惟《易傳》存。考《漢志》作十一篇,《文獻通考》作四卷,均與此本不同。……《通考》所謂四卷者,以晁、陳二家書目考之,蓋以《雜占條例》一卷合於《易傳》三卷,共爲四卷,亦不足疑。惟晁氏以《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則未免臆斷無據耳。顧案:此"晁氏",清館臣以爲即撰《郡齋讀書志》之晁公武。考《郡齋讀書志》,此條見諸衢本。然據《玉海》卷五《漢京房易傳》,所謂"《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之說,乃出自晁説之,見《景迂生集》卷一八《記京房易傳後》。故《玉海》卷五實作"晁説之曰",《文獻通考》卷一  相似文献   

11.
正《宋史》卷三九○《莫濛傳》載:"除湖北轉運判官。未幾,知鄂州,召除■,出知揚州……除■、大理少卿兼詳定司敕令官,兼權知臨安府。"按,宋代並無"直寶文閣學士"一職,《文獻通考·職官考·諸閣學士》載:"嘉祐八年(1063),英宗即位,詔以仁宗御書、御集藏於閣,命王珪撰記立石。  相似文献   

12.
<正>胡適《一九三四年的回憶》,談到校勘:《説儒》之外,第二篇論學文字要數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序》了。此序長八千字,實在是一篇《校勘學方法論》。大概中國論校勘學的方法的書,要算這篇説的最透闢的了。此文的意思是要打倒"活校",提倡"死校",提倡古本的搜求,——是要重新奠定中國的校勘學。我在這二年中,也做校勘的工夫,但都是"活校居多",够不上科學的校勘。近六七年中,我才漸漸明白校勘學的真方法被王念孫、段玉裁諸大師的絶世聰明迷誤  相似文献   

13.
<正>流傳於世的儒家經典《儀禮》一書,在漢時曾被稱名為《士禮》。該稱名,一見於《史記·儒林列傳》:"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①再見於《漢書·藝文志》:"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又見於《漢書·  相似文献   

14.
南宋高似孙《史略》六卷,中土久佚而流入东瀛之书,清末黎庶昌、杨守敬出使日本,始访得宋刊原本,影校刻入《古逸丛书》。《史略》广引他书,校勘价值极高。卷四《刘勰论史》,节录《文心雕龙·史传》篇,而文字颇有异同;杨守敬取与今本《文心雕龙》互校,得十七条(见《史略校勘割记》,王重民辑,载《图书馆学季刊》1928年2卷4期),日本友人石田肇先生复取日本内阁文库所藏宋本、《古逸丛书》本与广田浩晓新译汉文大系本《文心雕龙》比勘,复得十五条(见《高似孙〈史略〉研究》,载日本《群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人文社会科学编,1985年第35卷)。  相似文献   

15.
<正>如欲準確理解《隋志》"總没衆篇之名"之義,尚須旁徵其他可靠文獻。考《晉書》(同《隋書》均修成於貞觀時期)李充本傳,謂李氏出任大著作郎,"於時典籍混亂,充删除煩重,以類相從,分作四部,甚有條貫,秘閣以爲永制"(《晉書》卷九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頁2391),所記正可互相補充。晉、隋二史所記之前承,當上溯及於梁代阮孝緒之《七録序》:"晉領秘書監荀勗,因魏《中經》,更著《新簿》。雖分爲十有餘卷,而總以四部别之。惠懷之亂,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仅就《原本玉篇残卷》即朝梁陈间顾野王所撰之《玉篇》篇写本的部分原貌中,所征引许慎《说文》的一些例证,来校勘今传世的大小徐本《说文》乖离许氏原书本真之弊,并随文偶尔略作分析,由此说明其价值之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過對遼代《耶律曷魯妻掘聯墓誌》與敦煌文獻《記室備要》的對比分析,發現墓誌的主要內容大多抄撮改編自《記室備要》一書。由於此方墓誌極有可能出土於遼上京臨潢府附近,筆者推測唐代《記室備要》等掌記文書早在遼朝初年即已向北散佈至契丹的腹心之地。遼初對於中原人才及藩鎮制度的吸納、繼承,爲記室文學向北傳播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仅就《原本玉篇残卷》即南朝梁陈间顾野王所撰之《玉篇》唐写本的部分原貌中.所征引许慎《说文》的一些例证.来校勘今传世的大小徐本《说文》乖离许氏原书本真之弊,并随文偶尔略作分析,由此说明其价值之重。  相似文献   

19.
正唐代史官韋述《兩京新記》已佚,後人1補甚多。有曹元忠據鮑崇城刻本《太平御覽》卷六五七1關於唐長安靖安坊崇敬寺石像的記載一則(《兩京新記》時稱之爲《西京記》)。此條記載爲:又曰崇敬寺有石像一軀,高五尺,製作粗惡,甚有靈驗。傳云是阿育  相似文献   

20.
《日本刀歌》爲歐陽修所作,抑或司馬光所作,今人譚彼岸(《〈日本刀歌〉作者新考》,《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2期)、王水照(《〈日本刀歌〉與漢籍回流》,《半肖居筆記》,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寧羣娣(《關於〈日本刀歌〉作者及其影響的考證》,《瀋陽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均有所考證。譚文較早,故近來出版之洪本健《歐陽修詩文集校箋》以其爲最早考辨文字(上海古籍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