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二李唱和集》爲北宋李昉、李至唱和詩集,吴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云昉"晚年與參政李公至爲唱和友,而李公詩格亦相類,今世傳《二李唱和集》是也",即指此書而言。此書爲今存宋人最早之文學總集,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史》卷二〇九《藝文志八》曾著録"二李唱和詩",後即罕傳,殆已亡佚。日本江户時期京都崇蘭館猶有宋本傳世(《經籍訪古志》卷六著録),並曾  相似文献   

2.
<正>盧象,唐開元天寶時人,《新唐書·藝文志》載"盧象集十二卷",注曰:"字緯卿,左拾遺、膳部員外郎,授安禄山僞官,貶永州司户參軍,起爲主客員外郎。"~①《唐才子傳》卷二載其"有詩名,譽充内閣,雅而不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②。《全唐詩》卷一二二録盧象詩一卷,另有卷一二五王維《贈劉藍田》、《寓言二首》之二、《休假還舊業便使》、《别弟妹二首》四首一作盧象詩,卷一三五綦毋潛《送平判官入秦》一作盧象詩,卷一六○孟浩然《盧明府早秋宴張郎中海園  相似文献   

3.
據禮書記載,在先秦的鄉飲酒禮上,有一種參與者稱"遵",還有一種參與者稱"僎"。前者見於《儀禮·鄉飲酒禮》及《鄉射禮》,後者見於《禮記·鄉飲酒義》。多數人的看法是把遵、僎認作一事的,二字被認爲是通假關係。但哪一個是本字,學者有異説。人們繪製的鄉飲酒禮圖,也相應形成了兩個類型:以《儀禮》爲本的禮圖取"遵",以《禮記》爲本的禮圖取"僎"。進而遵或僎的具體身份是什么,也造成了若干經學糾葛,諸説紛紜,並影響到了宋明清王朝的鄉飲酒儀注。有一種觀點認爲,"遵"是到場觀禮的高官,而"僎"爲幫助主人行禮的屬吏,把他們混爲一談是鄭玄注造成的,二者以區别開來爲好。本文把初步梳理提供給相關研究者,以供研判參酌。  相似文献   

4.
吴麗娱  趙晶 《中华文史论丛》2015,(2):139-180,394,395
本文分階段探討唐五代之際格、敕編纂的發展特色,認爲唐前期所修是綜合性立法的格,其條文內容與禮密不可分,直至玄宗朝《開元禮》的制作,使修纂較爲便捷的格後敕成爲新的法律形式。貞元、元和之際對《開元禮》和開元制度的繼承,完全轉化爲對開元格後敕的編纂和認定。但歷朝不斷增加的內容以及綜合性立法的性質,致使格後敕的編纂趨向繁冗,所以又制定了以刑法爲主體的《開成格》和《大中刑律統類》,並爲五代所承用,最後因《大周刑統》頒佈而歸於失效。作爲唐代主要法律形式之一的格在北宋前期銷聲匿迹,直至元豐變法纔又以"賞格"的面目出現。與此同時,格後敕在五代易名爲編敕,在北宋前期逐漸析出制度性條文,最終在元豐時成爲單一性刑法規範。  相似文献   

5.
正再次梳理隋代學人,我們發現有一位王孝籍頗符合《孝經注疏》的記載。《隋書·王孝籍傳》:"平原王孝籍,少好學,博覽群言,遍治五經,頗有文翰。與河間劉炫同志友善。開皇中,召入秘書,助王劭修國史。劭不之禮,在省多年,而不免輸税,孝籍鬱鬱不得志……後歸鄉里,以教授爲業,終於家。"  相似文献   

6.
正《宋史》卷三二九《陳繹傳》曰:神宗時,"知制誥,拜翰林學士,以侍講學士知鄧州"。此處稱陳繹爲侍講學士誤。按:蘇頌撰陳繹墓誌記載稱:繹"逾年爲翰林學士。未幾,以疾請郡,上遣中使勞問,賜以良藥。俄換侍讀學士,知鄧州兼本路安撫使"。其後又云:"還翰苑兼侍讀,充羣牧使"(《蘇魏公文集》卷六〇)。陳繹爲翰林侍讀學士,  相似文献   

7.
正然其間不能無疑。一是李戡原名飛,杜牧已言,但其并未任過西臺御史。二是詩題撰丞相,《善權寺古今文錄》卷六李飛詩前引李蠙《題善權寺石壁》詩,其序則載爲咸通八年(867)作,時李戡去世已三十年,何能復陪侍遊洞?後閱《寶刻叢編》卷一四引《集古錄目》載:"唐《遊善權寺》詩,唐義興主簿羊士諤撰,士諤門人李飛書。元和十三年刻。"羊士諤(約762—約821),有詩一卷存世,事迹詳《唐才子傳校箋》卷五。他在貞元元年(785)進士登第後  相似文献   

8.
本文討論《通典·開元禮纂類·序例下》中關於章服所增“令云”注文的來源。認爲“令云”是在《開元禮》章服名目、構成的總體敍述之外,對其色彩、樣式、裝飾、用料等細節内容的補充。並通過此二書與《唐六典》的比較,證明開元衣服禮文與“令云”均出自開元《衣服令》,禮、令二者結合纔是原來令文的全部和完整表述。文章還通過衣服制度在顯慶以後的改革及對《開元禮》正文的辨析,論證其中冠冕形成的方式和原因;並通過“令云”中各部内容和細節的對比,對前人在《開元禮》校勘中誤判誤收《通典》注文的問題作了糾正。  相似文献   

9.
<正>乾隆《御選唐宋詩醇》選陸游(1125-1210)詩有一特色,大致將其詩分爲愛國與閑適兩類,錢鍾書的陸詩研究也指出其悲憤激昂和閑適内容。~①此看法已爲學界重視。陸游生前曾刊行詩稿,其子也致力編纂陸詩,然而,祝尚書指出:"宋末至明季,未見别有《劍南詩稿》全帙覆刊本著録。"~②晚明毛晉(1599-1659)於天啓四年(1624)覓得《劍南詩稿》並刊行八十五卷~③,清  相似文献   

10.
<正>中唐詩人楊巨源(755-約830)本是一位盛名在外的高産詩人,不僅"卷裏詩過一千首",且有"詩名往日動長安,首首人家卷裏看"的稱評。~①然其作品在中土流失嚴重,至北宋始即僅以一卷本的面貌見載於史志目録文獻中,如《新唐書》卷六○《藝文志》、《崇文總目》卷一二皆云"楊巨源詩一卷"。~②此後,人們只能從目録史料或唐詩選本中,對楊巨源的詩作加以擷取和瞭解。然而,與作品保存相對完好却未能遠播域外的其他唐詩名家不同,楊巨源的詩歌在其生前即已廣傳海外。就此,時人早有明確記述。如王建《寄楊十二秘書》稱  相似文献   

11.
<正>宋代阮閱所編的《詩話總龜》,是一部出現較早且規模較大的分門彙編詩話。《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其"摭拾舊文,多資考證"~②,保存了大量的佚詩、詩話、筆記與傳記等資料,"在詩話中薈萃最爲繁富"~③,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④。此書宋刻本已不存,然明初收入《永樂大典》之本,自是承宋刻而来,惜又隨《永樂大典》而佚,少有遺存。明刻本有嘉靖二十四年(1545)宗室月窗道人刊刻的九十八卷本。此外,還存有兩種明代鈔本,皆爲一百卷,一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有莫棠題跋;另一藏南京圖書館,有丁丙識語,爲八千卷樓舊藏。兩明抄本抄手書法皆較爲拙劣。國家圖書館還有宋蘭揮"友竹軒"藏清抄本,抄手  相似文献   

12.
《漢書·藝文志》在《尚書》《經》二十九卷下著錄《傳》四十一篇,後世學者多以為即伏生之《尚書大傳》。黄開國說:《尚書大傳》不見於《漢書·藝文志》。但班固在《六藝略·尚書略》中,有《傳》四十一篇,緊接《經》二十九卷之俊,在《傳》四十一篇後列《歐陽章句》、《大小夏侯章句》,從這一  相似文献   

13.
莫斯科省的四百九十個農村圖書館在居民當中進行着巨大的文化教育工作。它們的業務在集體農莊合併之後,特別廣泛地展開了。早先,圖書館主要服務於它所在地的鄉村居民。現在,農村圖書館在所有合併的集體農莊工作隊中,組織圖書工作。爲着圖書館的圖書接近於居民,更設立分館和流動圖書館,實行着圖書遞送。  相似文献   

14.
<正>一正祖與《詩經講義》正祖(1752-1800),名祘,字亨運,號弘齋,是朝鮮時代後期的賢明君主。正祖自幼酷愛讀書,八歲@得世孫資格,他在祖父英祖大王的親自指導下研習儒家典籍,參加經筵日讲,如《承政院日記》英祖四十四年(1768)云:致仁曰:"王世孫書筵所講《詩傳》,方將垂畢矣。以次序言,則似當講  相似文献   

15.
浦源爲倪瓚入室弟子,以詩畫著於一時,堪稱明初無錫詩壇第一家。《明史·林鴻傳》附載其事迹:"晉府引禮舍人浦源,字長源,無錫人也。慕鴻名,逾嶺訪之。造其門,二玄請誦所作,曰:‘吾家詩也。’鴻延之入社。"誤信傳聞,不免於誤,兹略作考辨。《明史》文字采自朱彝尊《曝書亭集》卷六三《林鴻傳》附《浦源傳》:"晉府引禮舍人無錫浦源,字長源,慕鴻名,逾嶺訪之。造其門,二玄請誦所作,曰:  相似文献   

16.
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詩現僅存的兩首七言詩(殘句),都經歷了從"詩"到"讖"的被建構過程,這種現象在南北朝帝王詩歌中屢見不鮮,梁簡文帝、陳後主、周宣帝、隋文帝、隋煬帝等帝王之詩都有類似境遇。因製詩作讖的目的性與選擇性,這些帝王詩均以詩讖的形態保存於正史《五行志》和部分紀傳之中,且均爲殘篇,個別字句在建構過程中還被有意改動。這種詩歌存録方式,不僅保存了作爲詩和詩讖兩個面貌的帝王詩歌文本,也爲動態地考察每個文本的生成、傳播與接受提供了可能。這對於基本靠1録的先唐詩歌而言,在文學、文獻學方面別有意義。  相似文献   

17.
<正>《全唐詩》卷八七六存唐五代語一卷,主要依據《唐音統籤》卷九五五。所標題目,皆後人擬定。《全唐詩》多沿《統籤》所擬,也頗有新擬者。偶有錯誤,擇其要者糾訂之。《贊皇人語》:"太沖無兄,孝端無弟。"語出《舊唐書》卷一八八上《孝友傳》:"李知本,趙州元氏人。後魏洛州刺史靈六世孫也。父孝端,隋獲嘉丞。  相似文献   

18.
程蘇東 《中华文史论丛》2013,(1):167-204,395,396
隋代經學家劉炫自創"述議"解經體,其所作諸經《述議》曾被孔穎達選作《毛詩正義》、《春秋左氏正義》的底本,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但其書自晚唐五代亡佚後,中土學者即難睹其真顏,至20世紀中葉,乃有《孝經述議》殘卷重見於日本。本文以此殘卷爲中心,對劉炫創立"述議"體的原因、"述議"體的解經特點、劉炫的經學思想與解經風尚、《孝經述議》在中土的亡佚及其在日本的流傳等問題進行了全面的探討,並對《孝經述議》殘卷中大量引文的輯佚、校勘價值進行了初步的列舉。  相似文献   

19.
《周禮》記載了“六詩”這一術語,但並未给予詳細解釋,後代解說紛紜,但迄今未有令人滿意的結論。本文旨在運用多學科綜合分析的方法,重新審視《周禮》這一記載,肯定“六詩皆體”說,探討興詩存在的可能性,並追溯興字本義及其發展演變。  相似文献   

20.
楊焄 《中华文史论丛》2021,(3):353-396+405
許文雨所撰《詩品釋》是現代最重要的《詩品》注本,後經修訂擴充爲《文論講疏》,仍以鍾嶸的文學觀貫穿終始,足見他對此書用功至深。在研究《詩品》的過程中,他既注重文獻史料的積累與開掘,也兼顧學界成果的借鑑與批判;在後續勘訂時又精益求精,補苴隙漏,使其疏釋更臻完備。爲深入抉發《詩品》的内涵意藴,他借鑑源自史部的長編考異法,採摭歷代評論,參以考辨評析;還隨時比勘詩作,融入個人研讀心得。在同行學者或致力於稽考史料,或側重於訓詁字句之際,許文雨開始自覺探求鍾嶸的撰例義理,提出"分體置品"的假設,藉以梳理詩人源流與相應品第之間的關聯,並由此對晚近以來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範式進行了檢討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