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宋史·藝文志六》:"《資談》六十卷。"《宋志》未題撰人。按,鄭樵《通誌·藝文略七類書上》:"《資談》,六十卷",注云:"吴越苑贊時撰"。苑贊時,諸書失載。或疑爲范贊時之形)。吴任臣《十國春秋》卷八八《范贊時傳》云:"范贊時,蘇州人。父夢齡,與廣陵王子(錢)文奉交善,官中吴軍節度推官。贊時博洽善著書,所1《資談》六十卷,  相似文献   

2.
<正>《漢書·藝文志》(下文簡稱"《漢志》")獨"詩賦略"把兩類(詩、賦)合爲一略且每種後面没有小序,所以後世學者疑說紛紜,甚至掀起有無類例的爭論。鄭樵批評劉向父子所校經傳諸子詩賦"冗雜不明",班固也"胸中元無倫類",但章學誠不僅以賦略"當日必有其義例"批駁鄭樵,還假借鄭樵之論肯定《漢志》"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功能,學界遂多認同有類例之說。陳剛《〈漢書·藝文  相似文献   

3.
陳翀 《中华文史论丛》2011,(1):301-329,403
日藏古文獻《二中歷·經史歷》記有一份三十卷本《文選》的文體分類以及其各卷帙構成的完整篇目,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來看,其保留的極有可能就是《文選》編撰初始之舊貌。這份書目首先表明《文選》最初的文體實爲三十四體(三十三大體再加"離騷"),更重要的是,這份書目的出現還牽連到《楚辭》在六朝文體概念中所發生的變化以及晉宋樂府之流變等諸多文學史上的根源性問題,爲探討蕭統編撰《文選》之動機與意圖提供了一個新的切入點。  相似文献   

4.
《漢書·藝文志》在《尚書》《經》二十九卷下著錄《傳》四十一篇,後世學者多以為即伏生之《尚書大傳》。黄開國說:《尚書大傳》不見於《漢書·藝文志》。但班固在《六藝略·尚書略》中,有《傳》四十一篇,緊接《經》二十九卷之俊,在《傳》四十一篇後列《歐陽章句》、《大小夏侯章句》,從這一  相似文献   

5.
<正>作爲一種特殊的圖書目録,《藝文志》的文獻學價值早已得到確認,其如清人王鳴盛所云:"目録之學,學中第一要緊事。必從此問途,方能得其門而入。"復曰:"《藝文志》者,學問之眉目,著述之門戶也。"~(1)自《漢書》以來,古代正史多有《藝文志》,以存一代之典籍爲己任。而薛居正《舊五代史》和歐陽修《新五代史》均不著《藝  相似文献   

6.
錢鍾書認爲,人文科學的各個研究對象彼此繫連,交互映發,不但跨越國界,銜接時代,而且貫串着不同的學科。他批判吸收章學誠的"六經皆史"説與袁枚的"六經皆文"説,提出了"經、子、集皆心史"的觀點,顯露出"經、史、子皆文章"的學術觀念。這種打通各人文學科的治學思想,不但體現出通覽古今典籍、廣求治學材料的宏闊視野,更彰顯出融通經史子集、會通人文之學的宏大抱負。錢鍾書的治學思想和治學實踐所昭示的會通之精神、優遊之境界,對於重建"文史哲不分家"的古典人文學傳統,扭轉當今相對割裂的人文研究格局,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文並從修辭學、文體學、敍事學、文藝心理學、中西比較文學以至文藝本源論等六個方面,舉例説明《管錐編》的跨學科文學研究實踐及其文論潛體系。  相似文献   

7.
在唐代尚書省六部二十四司體制下,"結銜以本部者爲頭司,餘爲子司"。以尚書吏部爲例,吏部司爲頭司,其餘司封、司勳、考功三司皆爲子司。但是至南宋初年,"子司"詞義已發生明顯轉换,不再適用於尚書省諸司之間,而是適用於尚書省(主要指六部)與寺監之間。這一詞義轉换與中古行政體制轉型有直接關係。唐前期尚書省"頭司—子司"體制的確立,是尚書機構在向外朝宰相機構發展過程中不斷調整自身結構的結果,代表的是"南北朝相承之舊局面"的結束。唐宋之間"子司"詞義發生轉换,則是新尚書省體制的開端,並爲調整尚書省—寺監關係帶來了新的契機。嚴耕望以政務機關、事務機關來定位尚書六部與諸寺監的職能及關係,對應的是三省制下以政務處理程序分工和分層處理爲特徵的政務運行機制。在此機制下,六部與寺監雖然在某些環節上構成了某種意義上的下行與上承關係,但就國家政務處理程序而言,兩者之間並未直接構成必不可少的政務運行環節,因而它們之間並非上下級關係。唐前期四等官體制確實有繁冗迂回之弊,容易影響行政效率。行政體制的這個内在矛盾推動了使職系統的發展、成熟。儘管使職差遣體制帶着"不經"、"非久"等權宜色彩,但絲毫不影響其事簡而權專的效率優勢。即便宋神宗在"正名"與"正實"的口號下試圖重新恢復尚書省,也只能在使職差遣政務運行機制的基礎上進行改置。這樣,在名義上是以《唐六典》爲藍本而重建的元豐官制中,尚書省、寺監間並未恢復唐代三省制下的那種關係,而是直接繼承北宋前期使職差遣體制下的"本司—子司"關係。嚴耕望所謂六部與寺監的上下級關係,至此纔真正確立。  相似文献   

8.
中國早期經典的形成條件是作爲公衆集會的儀式和作爲典範知識之載體的教育。分佈在黄河、長江兩大流域,結構要素相近的彩陶圖案,提示了某種範本的存在,也提示了經典的起源。現有資料表明,《易》、《書》、《詩》都經歷了由儀式文本(巫師文本)到意義文本(政事文本)再到德教文本(經典)的過渡,由“贊治”、“造士”兩大需要推動而逐步形成。這一過程也表現爲對檔案文書、普通典籍加以選擇的過程,貫穿於其中的選擇標準正是對“德”和通識的重視。與之相對,是由“史”所代表的依靠世俗知識和工藝技術建構的價值系統。所謂“文勝質則史”、“數而不達於德爲史”,以及後來的“道”與“器”之分、“六藝”與“諸子”之分,其實是上古經典觀念的表現。  相似文献   

9.
<正>"六策咸在",六策未詳何意。《武夷新集》與《歷代名臣奏議》均作"典策咸在"。典策指記載典章制度之書册,與下文"自三公之極貴,九品之至微,著於令文"正相合,當以典策爲是。"自餘太常國子博士、殿中丞、舍人、洗馬",此處《武夷新集》與《歷代名臣奏議》均作"自餘太常國子博士、殿中丞、中舍、洗馬",《補正》據此以爲"舍  相似文献   

10.
正《宋史·藝文志六》:"晏袤數《會要》一百卷。"按,王應麟《玉海》卷五四"藝文"之"國朝類要"條云:"晏殊《類要》七十四篇。開禧二年正月,晏表上之,勒成一百卷,列爲二千六十一門。"又,孫星衍《平津館鑑藏書籍記續編·孫氏祠堂書目》,"舊寫本"云:"晏元獻公《類要》卅七卷。前有總目,無序跋。據歐陽文忠所撰《晏殊神道碑》稱:‘類集古今,爲集選二百卷。’曾南豐序稱:‘上中下帙,七十四篇。’《宋史》本傳、陳氏  相似文献   

11.
馬小鶴 《中华文史论丛》2012,(2):285-308,399
《舊約·創世記》中的猶太人之祖雅各在希臘文《約瑟禱文》、科普特文《埃及人福音》、《九姓回鶻可汗碑》粟特文殘片、摩尼教中古波斯文祈禱文、伊朗語贊美詩中化身爲天使,在希臘文咒文與護身符中成爲人們祈求的天神,在敦煌摩尼教漢文文獻《下部讚》中被稱爲"頭首大將耶俱孚",在福建霞浦文書中則被稱爲"俱孚元帥"、"耶俱孚大將"或"俱孚聖尊",成爲護法天神之一。雅各從以色列人之祖逐步演化爲中國民間宗教護法的曲折過程,誠爲中西文化交流史引人入勝之一例。  相似文献   

12.
大谷文書中的Ot.3317與Ot.4866文書爲唐令抄本殘片。Ot.3317文書載有兩條唐《醫疾令》,其中前3行爲"諸合藥供御"條,後2行爲"太醫署每歲合藥"條。Ot.4866文書則爲唐《喪葬令》"引披鐸翣挽歌"條。這兩件文書涉及的三條令文,對於相關唐令的復原和排序都有重要價值。  相似文献   

13.
<正>劉躍進主持編纂的《文選舊註輯存》(以下簡稱《輯存》)是一部集成性的學術著作,爲古籍整理、文本細讀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典範。該書以尤袤本正文爲經,以各本所存舊註爲緯,並繫以案語,對異文、音註、諱字等加以詳細的説明和精要的辨析。本文僅擬從版本搜聚、異文比勘、文字訓釋、方法啓示四方面對該書比較突出的特點加以評述。  相似文献   

14.
上博楚竹書所謂的《子道餓》篇當稱之爲《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此篇記載的主要是子游之事,與孔子無涉。簡文所謂"魯司寇寄言游於逡楚",子游辭行"至宋、衛之間"遇險,當是子游爲孔子"廬墓三年"以後之事。這是傳世文獻從來沒有過的新記載。以此與《荀子·非十二子》篇互參,可知子游在孔門中的地位,遠勝於子夏、子張之輩。上承孔子,下啓思、孟的,不是顔、曾,而是子游。  相似文献   

15.
《老子》書中的"爲"有一種專指老子所反對的不合"道"的行爲的特殊用法,這種"爲"與以"聖人"爲行爲主體的合"道"的"爲"義正相對。對《老子》中的"聖人"而言,"無爲"之義已由"天道無爲"説的"不見其爲之之迹"變爲"没有不合‘道’的行爲"了。根據《老子》用韻之文等線索,《老子》書中專指老子所反對的行爲的"爲"和"無爲"之"爲"原來應該是讀去聲的。從老子主張聖人應"爲"之事來看,他的社會、政治思想主要是消極、落後的。  相似文献   

16.
<正>日本杏雨書屋藏敦煌文書以《敦煌秘笈影片册》(下簡稱《秘笈》)爲名,相繼出版了9册(1),全面刊布了所藏775件敦煌文書(2)的高清彩色圖版。針對《秘笈》所刊敦煌文書的缺名與定名不確等問題,學界陸續有不同訂正發表,本文主要對定名不確的羽663R號進行重新定名,並就《雜抄》的底本與别本問題發表一點淺見。  相似文献   

17.
從柳宗元《武岡銘并序》一文中可窺見子厚特有"生人爲先"等政治思想,並可據以彌補史書記載唐代地理以及元和間政情缺失,又知今集本有所脫漏。本文擬校正《武岡銘并序》,兼論柳宗元之仁政及其與韓愈之異,闡明其"仁"近乎大乘佛教思想及其"慈悲"觀念。  相似文献   

18.
<正>日本杏雨書屋藏敦煌文書以《敦煌秘笈影片册》(下簡稱《秘笈》)爲名,相繼出版了9册(1),全面刊布了所藏775件敦煌文書(2)的高清彩色圖版。針對《秘笈》所刊敦煌文書的缺名與定名不確等問題,學界陸續有不同訂正發表,本文主要對定名不確的羽663R號進行重新定名,並就《雜抄》的底本與别本問題發表一點淺見。  相似文献   

19.
《二李唱和集》爲北宋李昉、李至唱和詩集,吴處厚《青箱雜記》卷一云昉"晚年與參政李公至爲唱和友,而李公詩格亦相類,今世傳《二李唱和集》是也",即指此書而言。此書爲今存宋人最早之文學總集,在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宋史》卷二〇九《藝文志八》曾著録"二李唱和詩",後即罕傳,殆已亡佚。日本江户時期京都崇蘭館猶有宋本傳世(《經籍訪古志》卷六著録),並曾  相似文献   

20.
出土西夏文獻中,發現三種《孝經》類文獻材料,分屬於吕惠卿《孝經傳》與唐玄宗《孝經注》兩種不同文獻。兩種材料中《孝經》經文差别很大,本文從多角度進行比較,明確其出自不同譯者之手,爲不同的兩種西夏譯本。本文並對此前未解讀的俄藏十二章經文與英藏本同存世、漢文本作對勘解讀。《孝經》多種書題的翻譯以及兩種不同譯本的存在,表明儒家經典《孝經》在西夏時期流傳甚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