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劉向《洪範五行傳論》亡於晚唐五代,這對我們了解漢代《洪範》五行學思想和《漢書·五行志》的編纂體例都産生了一定的影響。所幸在中古《五行志》及《唐開元占經》等典籍中,尚存有數量不小的《傳論》引文,但諸書引文體例各有差異,即使同一佚文亦常有不同。本文通過對諸書徵引《洪範五行傳論》體例的梳理,比勘同一佚文在不同著作中的不同形態,探討班固《五行志》以下諸書如何在《傳論》的"鈔録"中實現其自身的表達意圖。諸書所見《傳論》佚文不僅具有重要的輯佚學價值,更以自身的文本形態呈現了東漢至隋唐時期《洪範》五行學的演進過程,具有獨立的學術史價值,值得研究者關注。  相似文献   

2.
<正>流傳於世的儒家經典《儀禮》一書,在漢時曾被稱名為《士禮》。該稱名,一見於《史記·儒林列傳》:"諸學者多言《禮》,而魯高堂生最本。《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於今獨有《士禮》,高堂生能言之。"~①再見於《漢書·藝文志》:"及周之衰,諸侯將逾法度,惡其害己,皆滅去其籍,自孔子時而不具,至秦大壞。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又見於《漢書·  相似文献   

3.
《漢書·藝文志》在《尚書》《經》二十九卷下著錄《傳》四十一篇,後世學者多以為即伏生之《尚書大傳》。黄開國說:《尚書大傳》不見於《漢書·藝文志》。但班固在《六藝略·尚書略》中,有《傳》四十一篇,緊接《經》二十九卷之俊,在《傳》四十一篇後列《歐陽章句》、《大小夏侯章句》,從這一  相似文献   

4.
日本靜嘉堂文庫所藏《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是目前已知惟一的楊復編纂《祭禮》文本,也是研究朱熹及其弟子禮學思想的重要材料。該書因年代久遠,有殘損缺頁之處,而馬端臨《文獻通考》的禮制部分基本抄録了楊氏《天神》、《地示》、《宗廟》、《百神》諸篇,可供考訂佚文之用。本文試圖據《文獻通考》對《楊復再修儀禮經傳通解續卷祭禮》進行1佚的同時,總結歸納馬氏吸收楊書的體例,並對兩位學者編纂禮文的體例、思想試作比較。  相似文献   

5.
<正>清初學者黄虞稷的《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以下簡稱《千目》),是黄氏入明史館纂修《藝文志》備以采摭的底稿。由於去古未遠,加之雕版印刷的流行,明人文集數量之多,遠邁前代。正如《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叙》中言:"夫自編則多所愛惜,刊版則易於流傳。四部之書,别集最雜,兹其故歟!"~①據統計,《千目》集部别集著録了五千多位作者的作品,有明一代文采風流,幾乎盡備于斯。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左右,黄虞稷在史館完成了《明史藝文志稿》的編  相似文献   

6.
<正>儘管《尚書·多士》已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記載,但文獻的大規模書寫特别是大量編纂成書則開始於春秋,勃興於戰國。降至戰國中後期,不僅主要經典皆已成書,私家著述並亦載爲篇籍,而且書册之流傳、積聚也有了相當規模。同時,文獻書籍的散佚亦漸次發生。秦火以前,前代故籍和各家著述即有散失不見之篇;入漢以後,秦火不及之書亦大有不能整理恢復之册。成書、積聚和散佚三位一體,共同組成先秦時期文獻書籍發生、發展的核心内容。春秋戰國時期所以成爲中國文獻傳統和書籍生產的奠定、發生階段,具有物質、傳統、社會文化諸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竹簡成爲文獻的主要載體,簡牘書  相似文献   

7.
《魏書》列傳的家譜要素早已引起學界注意,但對《魏書》列傳編排在時代上的混亂則鮮有論者。魏收以前的紀傳體國史主要由李彪、崔光相承編纂,記載内容至少應至宣武時期,各卷人物編次原則是先依時代爲斷,再以事類相從。而魏收加入另一標準,即以家族爲傳,使《魏書》列傳編排呈現混亂局面。通過今本《魏書》中十卷左右即出現一次的"降臣傳",確認了早期國史列傳的年代框架,與此時代不合者則是魏收改作所致。  相似文献   

8.
"重編《説郛》"是明清之際出現的一部大型叢書,但其所收書籍中有大量僞書。除了改換書名、撰人和時代以及"硬派"、"亂分"等作僞情況外,"重編《説郛》"等叢書還有一種常見的作僞手法,即從各書中抄録一些無關的條文拼湊成書。大致上説,凡是某書無明末以前的單行本傳世,或不見於《百川學海》、明抄本《説郛》、《顧氏文房小説》等較早較可信的叢書中,而突然出現在"重編《説郛》"中,則十有八九是僞書,其內容則是雜抄拼湊而成的。  相似文献   

9.
<正>明新樂王朱載璽,字信父,號誠軒。憲宗成化帝曾孫,襲青州衡藩郡王,係有明一代諸王中頗具文名者。中華書局點校本《明史》卷一一九《諸王傳四》載:"新樂王載壐,……博雅善文辭,索諸藩所纂述,得數十種,梓而行之。又撰《洪武聖政頌》、《皇明政要》諸書,多可傳者?睂缎聵吠趺郑硪灰话擞行?庇?云"壐,原作‘璽’,據本書卷一○三《諸王世表》、《明史稿》傳五《鄭王瞻埈傳》改。按載兄弟舉名字之下一字皆從‘土’旁?庇纱丝芍辽僭邳c校《明史》時用的底本即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原刊本的《諸王傳》中是作璽的。  相似文献   

10.
沈俊平 《中华文史论丛》2012,(1):361-389,399,400
葉德輝是清末民初的文獻學家,其所致力包括藏書建設,藏書目録編製、讀書題跋撰寫、書史研究、藏書經驗總結、前人書目考證糾正和訂補等,並延伸到圖書刊刻領域。葉德輝一生共刊刻超過百種圖書。除刊刻内容嚴肅及與本人學術喜好相關的圖書,還刊刻遊藝、房中等流傳甚少的書籍,其刻書幾乎沒有禁區。他不僅重視刊刻個人著述與家集,也重視刊刻海內外未經傳刻或罕見之本,於保存文獻、羽翼學術,居功至偉。葉德輝亦精於校勘之學,一些孤本文獻賴其力得以保存。故葉德輝不愧爲清末民初具有代表性的刻書家,其貢獻應予肯定。  相似文献   

11.
<正>歷代流傳的兒科經典醫籍凝聚着古人在兒科領域的理論見解和臨床經驗,對中醫兒科的傳承和發展起着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莊一夔的《福幼遂生編》,是清代兒科温補派的經典之作,主要論述小兒慢驚及小兒痘症的治療。莊氏生於乾隆八年(1743),卒於道光七年(1827)。字在田,號讓齋,江蘇武進人。任湖北荆門州吏。精於醫,於外科及兒科尤有所長。著醫書《遂生編》、《福幼編》各一卷,詩文集《班斧集》一卷。莊一夔所著醫書,雖卷帙無多,其論痘症與慢驚治法,用語精當,醫方可補歷代兒科之不逮,至今仍爲中醫兒科所重視。但迄今爲止,專門論及莊一夔及  相似文献   

12.
<正>近三四十年來,國内學界對傳統蒙學的興趣方興未艾,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圖書館收藏的《新編對相四言》(以下簡稱《新編》)也因此引起了有關學者的注意。過去的幾年間,更有來自英國和其它國家的博物館和圖書館,向哥大的東亞圖書館查詢有關該書的信息。有鑒於此,哥大東亞圖書館决定將它影印出版,以饗讀者。承蒙上海書店出版社的密切合作,以及程健館長和唐曉雲社長的共同努力,這本小書現在終於呈現在讀者面前了。~①  相似文献   

13.
書信在《朱文公文集》中占據近半篇幅,歷來爲朱子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這兩千餘封書信,於《朱文公文集》中分爲政治、學術兩部分。通過分析宋元兩朝文集中對朱熹書信真迹的題跋,尤其是對未被收錄到《朱文公文集》中書信的考察,可以揭示出《朱文公文集》的編纂者是如何基於政治、學術的考量而對朱熹文獻加以再整理,從而呈現朱熹文獻中朱熹之學與朱熹後學的差異,以及更普遍存在的理學義理與理學文獻之間的複雜關係。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對南宋史書《續宋中興編年資治通鑑》進行的綜合考述。首先,對撰者劉時舉的生平進行了考索與推測。並對這部史書書名予以正名,指出其彰顯中興等特點,通過具體比較,揭示其史料價值。從史學史的角度觀察,此書敍事往往首尾回應,體類紀事本末,對編年體史書敍事缺陷頗有補足,可見對編年體史書體裁的創造性拓展。而以史評入書的方式,則反映出南宋史學著作對司馬光《資治通鑑》"臣光曰"以來傳統的普遍繼承。本文還考察了此書的版本源流,着重指出《四庫全書》本所存在的嚴重缺陷與四庫館臣出於各種目的的改動,以期喚起使用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對北宋時南北朝七史首次校刻過程中的諸多環節展開考辨,包括諸史校成奏上時間、刊刻成書時間、各史目錄序的相關問題,主要利用晁説之、韓維等宋人文集中新見之線索,對前人觀點有所推進和訂正。並以此爲基礎,重新勾勒所謂"嘉祐七史"校刻始末,指出嘉祐末年,南朝四史校畢進上;治平時期,校、刻並舉;熙寧中,北朝三史相繼校畢進上;自熙寧中七史全部校畢迄政和中,純是刊刻階段。繼而對熙寧以後諸史刻印遲緩之緣由提出新説,認爲學者歷來將此歸因於書多脱誤,校讎艱難,未中肯綮,實因受北宋後期政局、時風的影響,王安石新學成爲當時學術的絶對主流,七史地位邊緣化,王氏新學經解大量占用了刊書所需的物資、人力,以致七史的刊刻遷延日久。  相似文献   

16.
本文關注唐修《晉書》文本背後反映的不同種類文獻間的交流,希望跳出四部分類法設定的框架,思考中古時期歷史編纂與史部文獻的發展脈絡。考察唐修《晉書》以前的舊晉史的情況,《晉中興書》的家族傳編排受到郡書家傳的影響,而東晉的國史列傳則應有編年記事的史源。這意味着從《晉中興書》到臧榮緒《晉書》的晉史文本系統本來與東晉官修史關係疏離,處於邊緣,但後來卻由唐修《晉書》發揚光大,匯爲一流。  相似文献   

17.
<正>《新唐書》之史表共四部,其中《世系表》兩部,分别為《宗室世系表》與《宰相世系表》~①,其修撰者係北宋史學家吕夏卿~②。兩《世系表》以表格的形式記載有唐一代皇室及宰相的家族譜系,乃《新唐書》之獨創,對後世正史世系表的編纂有發凡起例之功~③。然功勞既大,爭議遂多,自其問世,尤其清末唐五代墓誌大量出土以來,繼有學者為之校補、考訂,從專著到單篇論文成果斐然,不  相似文献   

18.
纂修官潘錫恩對清史《文苑傳》第一次稿有重大貢獻,但以前學界未有關注。潘錫恩在道光二年至三年間,纂輯了清史《文苑傳》的十四個正傳,幾達該書第一次稿正傳數量的三分之一,對該稿的成書意義重大。潘錫恩對《文苑傳》的論述也有重要貢獻,本文討論了他在詩學史和史學兩方面工作。潘氏幫助書寫了《文苑傳》詩學主幹,確立了以王士禎爲中心的順康詩學史論述主線,確定了《文苑傳》的詩學史記載開端,並延伸到雍正乾隆朝。在此過程中他强化了《文苑傳》所記清朝詩學特色,記載了崇宋詩潮流的興起。潘錫恩通過纂輯《谷應泰傳》等幾個傳記,建立了《文苑傳》的史學板塊,以《明史》纂修爲線索,凸顯了清代史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京氏易傳三卷漢京房撰,吴陸績注。……今惟《易傳》存。考《漢志》作十一篇,《文獻通考》作四卷,均與此本不同。……《通考》所謂四卷者,以晁、陳二家書目考之,蓋以《雜占條例》一卷合於《易傳》三卷,共爲四卷,亦不足疑。惟晁氏以《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則未免臆斷無據耳。顧案:此"晁氏",清館臣以爲即撰《郡齋讀書志》之晁公武。考《郡齋讀書志》,此條見諸衢本。然據《玉海》卷五《漢京房易傳》,所謂"《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之說,乃出自晁説之,見《景迂生集》卷一八《記京房易傳後》。故《玉海》卷五實作"晁説之曰",《文獻通考》卷一  相似文献   

20.
《清史稿·儒林傳》對常州學術的記載頗能反映該書敍學價值之一般。它以繆荃孫在光緒年間任國史館總纂時的工作成果爲基礎修訂而成,其中常州學人的傳記多爲繆氏手筆。通過這些傳記,繆荃孫編織了常州學派的學譜,最早將常州學派記入清代國史,奠定了常州學派在正史《儒林傳》中的重要地位。繆荃孫筆下的常州學人,是貫穿清代學術史始終的學人羣體,基本屬於漢學陣營,而非以西漢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的對立派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