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稱漢光武帝非常重視讖緯,因《赤伏符》稱帝,又據此任王梁爲大司空,《赤伏符》也因光武帝而廣爲人知。以往的研究側重於單純考察《赤伏符》産生的時間和背景,對符文本身的解讀不夠,不利於準確把握符文産生的時間。本文結合西漢中後期的思想背景,分析《赤伏符》的内容和寓意,認爲符文中的"龍鬥野"是"帝王感生説"和《京氏易傳》影響的産物;"四七之際"是象數與陰陽五行合流理論的反映;而"王良主衛作玄武",則是由《左傳》所述的史實,發展爲占星學説,又結合五行四象一系列理論衍生的結果;並推測《赤伏符》可能産生於王涉勸説劉歆反叛王莽之時。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學已經吸收醫術理論闡述修齊治平的身心觀念,但比較偏重於治氣養心。自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的思想,漢儒借助戰國秦漢間以陰陽五行學説爲框架的宇宙觀和醫術等術知識,建構其道德原理和治國之術。特别是保存了大量方技思想的讖緯文獻,發展爲一套完整的道德、政治與醫術相結合的理論,顯示出漢儒重視治氣養性的思想傾向。讖緯文獻中還保存了豐富的上古醫學内容,可與《黄帝内經》、馬王堆出土醫書等互證,其儒學色彩也影響了東漢以後的醫術理論。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學已經吸收醫術理論闡述修齊治平的身心觀念,但比較偏重於治氣養心。自董仲舒提出“人副天數”的思想,漢儒借助戰國秦漢間以陰陽五行學説爲框架的宇宙觀和醫術等術知識,建構其道德原理和治國之術。特别是保存了大量方技思想的讖緯文獻,發展爲一套完整的道德、政治與醫術相結合的理論,顯示出漢儒重視治氣養性的思想傾向。讖緯文獻中還保存了豐富的上古醫學内容,可與《黄帝内經》、馬王堆出土醫書等互證,其儒學色彩也影響了東漢以後的醫術理論。  相似文献   

4.
本文詳細考察康有爲的學説,尤其是"大同三世説",與進化論的關係,具體分析康在不同階段對進化論的態度,由此探討康對這種學説理解與認同的程度:康有爲、梁啓超一開始對嚴復所譯"天演論"是回拒的;在《禮運注》等"大同三世説"的重要著作中,康雖大量使用"進化"一詞,但僅僅是"拿來主義"式的運用;"大同三世説"雖主張進步,卻不是進化論所催生的;康在《大同書》中甚至將"進化"與"天演"當作意義不同的概念來使用。本文由此認爲,康有爲對進化論的學理並未真正理解,這種理論在他的頭腦中亦未成爲一種系統性的學説。  相似文献   

5.
京氏易傳三卷漢京房撰,吴陸績注。……今惟《易傳》存。考《漢志》作十一篇,《文獻通考》作四卷,均與此本不同。……《通考》所謂四卷者,以晁、陳二家書目考之,蓋以《雜占條例》一卷合於《易傳》三卷,共爲四卷,亦不足疑。惟晁氏以《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則未免臆斷無據耳。顧案:此"晁氏",清館臣以爲即撰《郡齋讀書志》之晁公武。考《郡齋讀書志》,此條見諸衢本。然據《玉海》卷五《漢京房易傳》,所謂"《易傳》爲即《錯卦》,《雜占條例》爲即《逆刺占災異》"之說,乃出自晁説之,見《景迂生集》卷一八《記京房易傳後》。故《玉海》卷五實作"晁説之曰",《文獻通考》卷一  相似文献   

6.
筆者以爲説(2)近是。"定"前當脱"詣"字。詣,到達也,"既詣"指到達之後。鍾會把書揣在懷裏,到達嵇康住處之後,因爲怕嵇康駁難,在門外把書扔進去便走開。有"既詣"的銜接,前後時空轉换便很合理。説(2)又認爲"定"乃"宅"之誤,竊以爲"定"字不誤,《太平御覽》卷三九四所引即作"詣  相似文献   

7.
《世説新語·賞譽》:"初,法汰北來未知名,王領軍供養之。每與周旋行來往名勝許,輒與俱。不得汰,便停車不行,因此名遂重。""每與周旋行來往名勝許"句的標點各家大異,余嘉錫《世説新語箋疏》在"周旋",後以逗號斷開,朱鑄禹《〈世説新語〉彙校集注》同。楊勇《世説新語校箋》(修訂本)在"行來"後施逗號,同此者有徐震堮《世説新語校箋》、張永言《世説新語詞典》、張萬起《世説新語譯注》。汪維輝《〈世説新語〉詞語考釋》文在"行來"後施頓  相似文献   

8.
傳世《晉書·陶侃傳》所記陶侃的"折翼"之夢以及與之相關的"窺窬之志",其文本來源並非正史,而是劉宋時代劉敬叔撰著的志怪小説《異苑》。《異苑》陶侃"窺窬折翼"的故事原型,雖然出自東晉王隱《晉書》,但通過細緻比勘可以發現二者在文本細節與表達旨趣上的巨大差異。從王隱《晉書》到劉敬叔《異苑》,"夢翼"故事經過了層累的改造與擴充,其變化與晉宋時代上下游荆揚之爭的嚴峻現實若合符節,反映了六朝小説作爲"史官之末事"所透露出的時代與社會意識信息。唐修《晉書》對陶侃傳記所涉"折翼"史料的審擇不嚴與因襲不改,又形成新朝正史體系内陶侃"潛有窺窬之志"的歷史記錄以及附著其上的價值評斷,並因唐前其他諸家晉史資料的逐步散佚,最終成爲了後世治史者權威的取信來源。  相似文献   

9.
<正>然而"幽獨"與"藴積"意正相反。若將《新序》與《孟子》、《韓非子》綜合考慮,郭説固不可從,張説亦與之相隔有間。事實上,在蔣氏所引《新序》外,尚有與"怨女"相近可爲佐證者,而爲諸家所未察。《墨子·辭過》:"必蓄私不以傷行,故民無怨,宫無拘女,故天下無寡夫。内無拘女,外無寡夫,故天下之民衆。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  相似文献   

10.
據《魏書·釋老志》記載,孝文帝定鼎洛陽時,"故都城制云,城內惟擬一永寧寺地,郭內惟擬尼寺一所,餘悉城郭之外"。由此可知在孝文帝時期的洛陽城市規劃中,城郭之內本沒有爲私人營造佛寺留下位置。在孝文帝的規劃中,城郭之內的土地也不會處於閑置狀態,應已劃分爲各個里坊,在里坊中則疏密不等地分佈着大小不均的私人住宅。《洛陽伽藍記》所記載的大量寺廟,基本都由這樣的私人宅邸改建而成。私人住宅轉變爲佛寺的方式,也就是常見於《伽藍記》的"捨宅爲寺"。  相似文献   

11.
陳與義因靖康之亂避難南來,寓湖南武岡軍紫陽山,並留有不少詩文,是當地的歷史大事。在地方志中,因所據記載簡略,對他因何而來,有哪些作品,皆説不清楚。他所寓紫陽周漕的先人是北宋名臣,經他宣揚,成爲府、縣志中的名人、鄉賢,但事實上,因歷代方志或以訛傳訛,或憑主觀發揮,離事實越來越遠。本文意圖通過陳與義寓居武岡的故事及留下的遺迹,如何演繹爲方志和周姓族譜中於史無徵的傳説,從史料追根溯源,爲應如何利用方志提供示例參考。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儒術真論》將真儒術的本質界定爲"以天爲不明及無鬼神"。這一詮釋在理論與方法上是一個自洽的體系,並且以西方傳入中國的近代科學爲知識基礎。章氏一方面從墨家批儒記錄中落實界定真儒術的文獻依據,對儒墨之差異提出了獨到的分析,他試圖走出一條迥異於孫詒讓"本説經家法,箋釋諸子"的路子,强調治子乃"尋求義理"的"主觀之學",從而爲國學旁采遠西新學打開了空間。而另一方面,《儒術真論》的兩篇解説性附文《視天論》和《菌説》,經受斯賓塞進化學説、《談天》等西學影響,采納以牛頓定律爲基礎的新的宇宙、世界支配及運行原理,並將之作爲詮釋真儒術的知識支撑。章太炎儒術新詮,無論從科學革命導致"範式轉換"的普遍視角來審視,還是察之以中國傳統學術的自我調適以及西學東漸從明末到清末的複雜歷史軌迹,都折射出近代中國學術嬗變的某些動態圖景。  相似文献   

13.
《世説新語·文學》載:鍾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於户外遥擲,便回急走。此材料爲世人熟知,其中"定"字的校勘與訓釋歷來衆論紛紜,筆者所見,殆有三説:(1)"定"乃"見"之誤。沈寶硯校本、朱鑄禹《世説新語彙校集注》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主張天人之分論,注重以生民爲本的世間事務,生民之意成爲其政治社會論的起點。子厚認爲道體現爲從天子至庶人的秩序,法制禮樂是維持此經分秩序的憑藉。在四民社會架構下,所有成員履行符合其分工位置的行爲,始能達成秩序的和諧運作。生民之意有待士人、君主等理物者實踐其公共職能,而士人惟有入仕始能承理物之職。世間秩序既本諸生民,士人入仕自須以生民爲念,從而爲士人入仕提供合理性的理,以提升士人的積極性。子厚進而提出"明與志"之説,强調通過認識與明辨,始能認識道與現實處境,進而采取合理行動,拯濟生民。  相似文献   

15.
《公羊疏》文本生成時代是經學史上的一大難題。考慮到此疏可能爲世代積累型,任何證據均只能證明部分文本的生成時代,而非全疏。首先詳考疏中"南州人云道仍有偪陽之類",發現"南州"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前,指今華北大部地區,遷都以後絶少此稱。《公羊疏》指偪陽所在的今魯南地區爲南州,則此部分文本生成時代應在遷都以前,很可能在平三齊至遷都之間(469—495)。其次分析單疏本卷首的"科段"説,發現其所謂科段,非當時成熟的科段。結合上節考證,進一步證明此疏至少有部分文本不晚於5世紀末。  相似文献   

16.
吐魯番新出《北涼緣禾二年(433)高昌郡高寧縣趙貨母子冥訟文書》是一份珍貴的史料。它模仿陽世官文書的格式進行書寫,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爲我們認識閻羅信仰在中國中古時期的流衍提供了新材料,同時也使我們對於五涼時期高昌佛教的發展水平有了新的估計。與墓券材料强調"生死永隔"的冥界觀不同,《冥訟文書》透露出的祖靈觀念呈現了更爲複雜的情境,死去的先人與陽世的家庭仍然保持了緊密的聯繫,甚至可以對陽世的家庭糾紛進行裁決。因此,這是深入認識中古前期民衆冥界觀念發展的鮮活而生動的個案。  相似文献   

17.
帛書《五行》篇説部提出德氣論以便於説明德行從發端到完成是一内外連續的動力過程。説部强調見而知之和聞而知之必須體現在表情上的尊賢,同時必須達到超越直接見聞的、對事物更深更高的認識。在經文中,天道的問題完全不突出,而在説文中,"天道"成爲很突出的觀念。説文重視天道觀更過於德行論。特别是,説文的"慎其獨"就是指順其心,即捨去其他的知覺所好而專順一心。"捨夫五"就是"其體",捨體就是不讓身體五官的作用影響心;"慎其心"與"獨其心"一致,獨其心即獨從其心之所命、獨從其心之所好,也就是使心獨自地、不受身體五官影響地發揮其功能。慎獨體的功夫是以"内—外"關係爲焦點,以求内不求外爲導向的。帛本總的傾向,是突出仁義説在全篇的優先地位,以此取代或覆蓋聖智説在竹簡本中的地位。《五行》説文和孟子思想的相通相合,文語的相似相近的例證,呈現出説部和孟子的密切關聯。  相似文献   

18.
《老子》書中的"爲"有一種專指老子所反對的不合"道"的行爲的特殊用法,這種"爲"與以"聖人"爲行爲主體的合"道"的"爲"義正相對。對《老子》中的"聖人"而言,"無爲"之義已由"天道無爲"説的"不見其爲之之迹"變爲"没有不合‘道’的行爲"了。根據《老子》用韻之文等線索,《老子》書中專指老子所反對的行爲的"爲"和"無爲"之"爲"原來應該是讀去聲的。從老子主張聖人應"爲"之事來看,他的社會、政治思想主要是消極、落後的。  相似文献   

19.
舉輦司馬     
孫正軍《也説〈隋書〉所記梁代印綬冠服制度的史源問題》(《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1期)認爲《隋書》所載梁制實以《宋書》爲基礎。其中引到《隋書·禮儀志六》有"輿輦、迹禽、前驅、由基、强弩司馬",對應的《宋書·禮志五》作"舉輦"司馬,《通典·天子諸侯玉佩劍綬璽印》引文亦作"舉輦"。《隋書·食貨志》述晉世蔭客之制有"轝輦"司馬,查《晉書·食貨志》則作"舉輦"。  相似文献   

20.
《中華文史論叢》2011年第2期刊王銘《"正統"與"政統":拓跋魏"太祖"廟號改易及其歷史書寫》一文,其中"表二北魏後期道武子孫墓誌"列入了元繼、元乂(叉),二人"與道武帝的關係"一欄稱二人都是"道武皇帝之玄孫"(二人墓誌見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年,圖版76、78,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石刻史料新編》1986年據以影印)。按《爾雅·釋親》:"子之子爲孫,孫之子爲曾孫,曾孫之子爲玄孫,玄孫之子爲來孫……"元繼、元叉爲父子關係,卻皆稱爲道武帝玄孫,殊爲奇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