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范增是项羽的谋臣,因为最初辅佐项梁,所以项羽尊称他为"亚父"。项梁起事反秦,虽然准备多年,最后还是选择了陈胜大泽乡起义之后的有利形势。当时的居鄛人范增已经七十岁,而他第一个重要建议就是拥立楚怀王之后作为最高领袖。但是,范增给历史留下的最深刻印象不是他的足智多谋,而是被项羽抛弃,最后孤独一人,凄惨地离开项羽队伍  相似文献   

2.
阎盛国 《史学月刊》2012,(7):125-127
项羽年青时曾在项梁指导下学习过《孙子兵法》,“项梁乃教(项)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96页),于汝波指出,“古人多称《孙子兵法》为‘兵法”’,“项羽所学兵法应有《孙子兵法》”(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9页)。项羽用兵之术亦可佐证其熟悉《孙子兵法》。陈业新评价项羽“用兵神速、以少击众和布阵严整、长于力战”(陈业新:《试论项羽兵法》,  相似文献   

3.
襄城是项羽所坑杀的第一个城市,学界向来多认为是颍川襄城。异地同名现象普遍,结合出土简牍,襄城至少有4个。事实上,当时秦军控制着砀郡与陈郡,项羽不可能远攻颍川。根据项梁的军事部署,项羽别攻的对象是秦嘉的东海北部一带。连云港市出土的襄城公铜戈透露出至战国晚期,楚国东境已有襄城。因此项羽所坑之襄城应该是东海襄城。  相似文献   

4.
公元前207年秦亡(一般史书说前206年秦亡,误。),刘邦与项羽争夺霸权,挥戈相向,逐鹿中原,韩信就是这时涌现出的杰出的军事家。 韩信是淮阴(江苏淮安)人,自幼家贫,“常从人寄食饮”。苦难的生活,砥励他勤奋好学.尚武知兵,青年时代即显露出军事才能。他曾在项梁和项羽 下执戈,均不得志。后经萧何举荐,刘邦筑坛拜将,韩信才真正开始了他统帅三军,驰骋沙场的军事生涯。在楚强汉弱的形势下,他奇迹般地败楚兴汉,为刘邦问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封王后他的命运每况愈下,遭贬、受软禁,最后以谋反罪惨遭杀戮。纵观韩信的一生,是可歌、可泣、可悲的,他成…  相似文献   

5.
徐州西楚故都彭城遗迹考赵明奇秦二世元年(前209),项羽及其叔父项梁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举兵吴中,渡江作战;刘邦亦杀沛令,聚集反秦力量。次年,楚怀王孙心迁都至彭城,并主持召开彭城会议,制订灭秦战略,决定由宋义、项羽和刘邦各率军出征,两路进击,同时约定...  相似文献   

6.
此役确定了项羽西楚霸王的地位,使他得以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活剧。 秦朝末年,泰将章邯打败了陈胜吴广,又打败了楚将项梁,就来攻打赵国。赵正忙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领几万人马救赵。另派刘邦西进攻秦。 宋义带领着人马,浩浩荡荡,一路向北。走到安阳,宋义就让停住车马,不再前进了,一住40多天。  这时秦军攻城日急,赵国首都巨鹿危在旦夕,赵王天天派人来催,宋义就是按兵不动。 项羽很着急,跑进帐篷对宋义说:“我们既然来援赵攻秦,就该赶紧过漳河,和秦军交锋,我们在外边打,赵…  相似文献   

7.
最近,卞直甫,宋一夫同志在《项羽和刘邦》一文中,有申项屈刘新见,笔者读后,不敢苟同,谨陈管见以就教。覆秦过程中刘、项的不同作用秦二世元年十二月,陈胜在城父死于御者庄贾手中。次年六月,起事于旧楚之地的项梁“召诸别将会薛计事”,主要目的是重新确立政治首领。会间,居巢人范增讽劝  相似文献   

8.
“然”作为文言单音词,它在古文中的构词作用如何呢?本文试作探讨,以就教于方家。(一)“然”作名词例句(1)“盛之有衰,生之有死,天之分也。物有必至,事有常然,古之道也。”(《晏子春秋》)。译为“事物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然:讲法则、规律。名词。常:讲恒、久。“常”作“然”的定语。“常然”作“有”的宾语。苏洵的《辨奸论》中有一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文意、用法和这句一样。(二)“然”作动词例句(2)“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然其言”译为“项梁认为范增的话对。”然:讲“认为………  相似文献   

9.
项羽不过江东,前人早有定论:羞见江东父老,遂使项羽蒙受了两千多年“死要面子”的贬誉。真相果然如此吗?既然项羽选定从垓下向南突围,到江边时意图更为明朗:“乃欲东渡乌江”,就是要从乌江渡横渡长江去见江东父老。怎能说他怀有愧见江东父老之心?即便有,这种羞惭感也绝不足以动摇他渡江之志。何以乌江亭长一现身。他便思维突变?本文试图立足《史记·项羽本纪》,给出这一千古之谜的全新答案。  相似文献   

10.
项羽不死于乌江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千百年来人们都认为项羽自刎于乌江,笔者认为项羽不死于乌江,而是死于东城。本文从《史记》涉及项羽之死的所有叙述,以及项羽败退的路线来论证项羽是死于东城而不死于乌江。死于乌江这个误解是从《史记正义》开始的,但还只是说项羽败退到乌江,并没有说他自刎。到元代金仁杰把项羽之死戏剧化了,于是纔有了项羽乌江自刎之说,一直以讹传讹到现在。本文从调查入手,又分析了古籍的讹误,作出了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张良能成就功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投靠了一个善于听取意见的主子。范增不也是一肚子才学吗?可惜他的主子是项羽!而在中国的历史上,偏偏多的是项羽之类的人。  相似文献   

12.
在秦末农民战争中,继陈胜,吴广之后,继续领导农民战争的两个人物是项羽和刘邦。刘邦虽然作了汉朝开国皇帝,但在反秦斗争中他的功劳却不及项羽。刘邦是靠谋略夺得了天下,项羽才是真正打天下的英雄。在许多关键性的战役中,项羽凭借自己的英勇和智谋扭转了战争局势,化不利为有利,在反秦斗争中立下了赫赫功劳。即便是在垓下被围,项羽乌江自刎时,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光明磊落的英雄形象,他的英雄形象是不能用成败来衡量的。  相似文献   

13.
张雨 《文史月刊》2014,(7):25-25
楚汉相争时,范增为了找借口杀掉刘邦,设下圈套,他让项羽问刘邦:"寡人封你到南郑去,你去不去?"刘邦若说"愿去",项羽就可凭"有野心背叛"的理由杀掉他;若回答"不愿去",项羽又可以用"不服从命令"的罪名杀掉他。总之,无论回答"去"与"不去"都难逃一死。可刘邦毕竟是刘邦,他偏偏不钻这个圈套,回答说:"臣食君禄,命悬于君手,臣如陛下坐骑,鞭之则行,收之则止,臣唯命是从。  相似文献   

14.
秀谷九遮     
密懿 《风景名胜》2010,(5):96-97
范增,善长计谋,辅佐项羽,被尊为"亚父"。他设鸿门宴想除掉刘邦,但项羽不听,反而中了对方的反间计。于是范增愤而离去,在返乡途中,得病而死。  相似文献   

15.
陆川导演新作《王的盛宴》,讲速的不单是楚汉相争中,刘邦、项羽、吕后以及韩信这几人之间的权力博弈,也借此隐喻两千年来反复上演的中国政治权力游戏。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幸刀,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惹来九死一生的鸿门宴,最终因项羽一念之仁,放虎归山,两人的命运遂告逆转,刘邦后来居上,终成帝业,项羽悔不当初。  相似文献   

16.
<正>垓下歌千古,渔唱起三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抗暴秦,独赖项羽逆势而起,推翻暴秦,才有了后来大汉朝神话般的存在。两千多年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认识深入人心,项羽已成为社会景仰的中华民族众多历史英雄人物之一,特别是在他生于斯长于斯且亡于斯的长三角地区,项羽的形象更是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历史文化符号而弥足珍贵。一、遗踪名祠为证,项羽是亘古不变的大英雄项羽生于宿迁,逃难吴中,兵发湖州,被围垓下,自刎乌江。  相似文献   

17.
项羽的霸业肇始于他的八千江东子弟,刘邦的汉家江山离不开沛县的萧、曹故人。不过,有的时候,出于某些原因,乡党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剑拔弩张,给英雄们的事业带来不小的麻烦。东汉建国前后,光武帝刘秀与乡人彭宠的关系就经历了从政治结盟到兵戎相向的巨大转变。我在河北君在河南  相似文献   

18.
过年回了趟老家安徽,除了探亲访友以外,我还去了垓下古战场———濠城,参观了项羽的雕像。联想到寒假里对《史记》的阅读,联想到这里曾经上演过"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和"霸王别姬",站在项羽雕像前,我感慨万千。首先,我们来到霸王街,远远地就望见了霸王别姬的雕像矗立在那里,雕像的前方,左右各飘扬着三面大旗,在寒风中尤显威风,仿佛在诉说着项羽悲壮的一生。走近雕像,我们走上了宽大的底座,仰望项羽,只见他的左手托着自杀身  相似文献   

19.
楚室虽迁都寿春,但距秦军兵锋仅数日之遥。楚室不得不着手长距离迁都以规避,遂由春申君以营建吴墟封地为名,集残楚之力潜建新都。秦师击溃江南残楚后,楚国将卒大量逋亡、蛰伏在江东。项氏叔侄以避仇为名奔赴会稽,暗中联络、组织楚军旧部。项氏起兵,所依恃的江东父兄的骨干实乃楚国旧属。项梁殁后,项羽更加信用较为单一的旧楚军将,轻视原七国其他阶层的人士,甚至是楚国的知识阶层。相反,刘邦则不拘一格地吸引、使用、笼络各阶层人才。刘项之争是楚国旧式武人集团与七国才智之士的对垒,而非泛泛的旧贵族与新兴地主的斗争。汉兴将相大多出身于社会中上层,真正的社会底层为数甚鲜。  相似文献   

20.
项羽、虞姬史迹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各个文化层次的人们对西楚霸王项羽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他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悲剧故事广为传颂,他的英雄豪气久被称道,他的经验教训也引发了无数后来者诸多的反思和鉴戒。汉代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里,认为项羽虽没有完成霸业,但他把秦国灭亡以后,已实行皇帝之权,分封王侯。因此把他排列在汉刘邦前历代帝王之中,并且在文章里寄予很大的同情和惋惜。历代诗人学者如杜牧、王安石、李清照、曾巩、王夫之、姚鼐、恽敬等,对他失败都有评述。特别是近现代的历史剧《鸿门宴》和《霸王别姬》,一个表现他在即将功成名就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