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3年5月,于右任的秘书冯国瞞几经周折终于飞抵西安与霍松林会面。冯国瞞夫妇此次除和他的同乡至交,同窗知己霍松林教授晤面畅怀外,还负有另一极大重托———那就是完成于右任临终前的嘱托,把于右任1960年81岁自作自书的《〈呻吟语〉序》长卷亲自交给霍松林,这是于右任书法作品中难得的珍贵之作。冯国瞞对霍松林说:“于先生八十以后,书法又有新变,但已不再为别人写,自作自写,长达数百字的墨宝,这是唯一的一件,他自己也十分看重,辞世前特意交我保存。”霍松林以崇敬的心情从他的书案上捧下于右任的巨幅照片,照片上款题签“松林老弟”,下款于先生题写了他的大名。“这是您1990年7月15日从台北用快件专递寄给我的,里边除这张珍贵的题照外,还有于右老的极珍重的两帧墨宝,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历程啊!1987年虽可通信,但我俩于1990年初才取得联系。”霍松林的话引起了冯国瞞的回忆:“1959年4月21日,德高位隆的于右老八十寿辰之日,会聚了众多的名流政要,甚是隆重。于右老80岁时身体健康,精神矍铄,特别在八十寿诞这天,面对满座高朋,飞动思绪,想到很多人。他深情地问我:‘那个霍松林有无消息?他是我们西北很少见的青年啊!’过了几天,于右老就...  相似文献   

2.
方未艾  方朔 《文史月刊》2011,(11):32-36
张学良将军被囚禁多年之后,曾经对探望他的人讲过:他想好了给自己的一副对联:“两字听人呼不肖,半生误我是聪明。”每当我追忆起张学良,就不禁想起他的这副对联。  相似文献   

3.
张炜 《湖南文史》2009,(5):42-43
关于“老公”一词的起源有一个故事。说唐朝时,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在考中功名后,便喜新厌旧有了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妻子看到。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相似文献   

4.
关于“老公”一词的起源有一个故事。说唐朝时,一位名叫麦爱新的读书人,在考中功名后,便喜新厌旧有了再纳新欢的想法。于是,写了一副上联放在案头:“荷败莲残,落叶归根成老藕。”恰巧,对联被他妻子看到。妻子从联意中觉察到丈夫有了弃老纳新的念头,便提笔续写了下联:“禾黄稻熟,吹糠见米现新粮。”  相似文献   

5.
新疆发现前督军省长杨增新给他的公署大堂写过一副对联,很有名。这副对联一直挂到后来盛世才执政的初期。有关新疆的现代史料都提到过。现在根据2001年《云南日报》、《周末》版刊登《西北之行话督军》的记载,现将这副对联的原照抄如下:“共和实草昧初开,羞称五霸七雄,纷争莫问中原事;边庭有桃园胜境,狃率南回北准,浑噩长为太古民。  相似文献   

6.
于右任(1879-1964年)原名伯循,字诱人,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号骚心、髯翁,晚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是老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元老,以草书见长,有“一代草圣”之美称。他一生所题写的书品数以万计,有关他题字的佳话趣事颇多。  相似文献   

7.
妙联一束     
牧惠 《文史天地》2002,(8):21-21
记不得在哪一本书见过一种说法,对联起于明朝,而且由朱元璋开的头。据说,他到了一家阉猪店,帮他写了副对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纪晓岚则考证出,对联最早出现于唐末,并有后蜀大臣辛寅逊为蜀主孟昶写的对联为证。他是言之成理的。在这则笔记中,纪晓岚谈到某某爱开玩笑的人,写出的对联引起被认为嘲讽了自己的朋友生气的故事。使我不禁连想起讽刺挖苦权贵的一些对联。明臣黄道周被清军俘虏后,投降了清皇朝并当了大官的洪承畴去牢里看他。他闭目不见。洪出,黄举笔疾书一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  相似文献   

8.
诗僧丈雪     
岱峻 《巴蜀史志》2005,(5):44-48
于右任这首《题张岳军藏丈雪和尚诗轴》诗是对明清时高僧丈雪生平事功的概写。头陀即苦行。相传灵山法会上,佛陀十大弟子中唯有“苦行第一”的迦叶是佛心禅宗的接法人,于右任对丈雪推崇备至,不独禅法通悟,诗词书法也意境不凡,可媲美明代诗僧苍雪。  相似文献   

9.
1949年3月间,于右任先生来到上海,住在离徐家汇不远的一座楼上。一天上午,我和姚鹓雏(当时他和我是监察院上海留守办事处正副主任)去看望他,一见面,于先生紧握着我们的手说:“你们不去台湾,很好!”我们说:“还有极少数的职员因地位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名人多有自勉联,用以自戒自励。周恩来青年时代撰写过一首自勉联:“与有肝胆的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周恩来一直以此作为为人处世的准则。著名诗人臧克家最喜欢郑板桥一副对联,他把它作自勉联,放在案头上:“搔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亦精”。这是写为文作诗应有的负责态度。著名史学家范文澜的自勉联,常常成为学术界的佳话:“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后句是讲要联系实际,前句是讲搞学术研究要耐得寂寞,埋头苦干十年无人问也无所谓。我国古代许多名人的自勉联也很精辟。禁烟名臣林则…  相似文献   

11.
于右任二三事办报言志自1909年5月至1910年10月,于右任先后创办过《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三份报纸。《民立报》之民立,是提倡国民自立的精神,在发刊词中,于右任表明了自己“为国效驰驱”的精神。后来《民立报》成了革命党人的“重镇”,为...  相似文献   

12.
于右任书法功底深厚,自成一家,人尊称为“草圣”。其致力于标准草书的研究,更是为国人称道。 于右任在十一二岁时,受其太老师毛亚苌先生的影响,开始对草书产生了兴趣。他曾回忆说:“太夫子又喜作草书,其所写是王羲之的十七鹅,每一个鹅字,飞、行、坐、卧、偃、仰、正、侧,个个不同,字中有画,画中有字,皆宛然形似。不知其原本从何而来?当时我也能写一两个,但是现在已记不得了。” 于右任中年学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在学书中,他有感于中国字笔画过繁,而各家草法不同,遂产生了统一标准草书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意念。1931年,于右任…  相似文献   

13.
马祥兴的四大名菜文/马学仁南京清真马祥兴菜馆,创始于1840年,鼎盛于民国,名菜众多,很有特色。当年许多政治、文化名人曾先后多次光临。60多年前,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曾为其书写过店招,还赐对联一副:"百壶美酒人三醉,一塔秋灯迎六朝",横批...  相似文献   

14.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的国民党元老,名书法家、诗人,陕西三原人于右任先生,一生诗作近千首,见诸《半哭半笑楼诗草》、《变风集》、《右任诗存》、《于右任先生诗集》(台湾)、《于右任诗歌萃编》……然先生写于陕西商洛的一首绝句,似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5.
于右任先生不仅是我国现代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同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是早期南社诗人之一。后来以草书名于世,诗名遂为书名所掩,其实他的诗、词、曲都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阅读、研究和借鉴。“转战身轻意正酣,无端失足堕骚坛,”(《兴平寄……》)他自己并无意作一个诗人。他早年即从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以后终身从政,写诗不过是他的余事。于右任先生在漫长的一生中所经历的道路十分曲折。一九○六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推翻清朝腐败统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后,参加过  相似文献   

16.
芷江位于怀化市西38公里,向西、向南,均与贵州省近邻。抗战时期,这里是国民政府后方的前线阵地。 芷江日军受降纪念馆,位于芷江县城东,整个园址坐北朝南。全馆由三部分组成:受降纪念坊;受降堂;抗日战争纪念馆。第三部分是新建的,其他两部分是原有建筑。 受降纪念坊在纪念馆的进门处,是由4根擎天方柱,撑起 3座拱形门组成的石牌坊,为日本侵略军向中国投降后所建。牌坊正中是杨化育题写的横额“受降纪念坊”。两边是蒋中正题写的一副对联:“克敌受降威加万里”,“名城揽胜地重千秋”。右边门额是于右任题:“布昭神武”。左…  相似文献   

17.
1928年,蒋介石下野,回到老家奉化溪口闲居。这一天,他忽然兴起想去杭州散散心。车队浩浩荡荡,不觉来到灵隐寺外停下。蒋介石带领随从,从后园步入寺内。这时,只见一矮个子、古铜色皮肤、头角峥嵘、两额高耸、穿着短衫破衲的和尚,手持粪瓢、正在满园绿意的菜园泼菜。蒋介石上前问询,和尚抬起头打量来人,说:“蒋先生,你好啊!请稍等,待贫僧做完活计,再到方丈室用茶。”和尚声如洪钟,说完仍然低头泼菜。这副傲然超俗的气度,使蒋介石顿起敬佩之情,也就站在菜园里和他攀谈起来.蒋介石问什么,和尚答什么,仍手持粪瓢在泼菜。这和…  相似文献   

18.
秀山楹联趣话传说张恩浩登游秀山时,正值细雨濛濛,林木葱翠。一阵阵的穿林雨声叩击着张恩浩的心扉,洗涤着他的俗虑尘心。他避雨凤仪亭中,文思如泉,古人的一副回文联蓦地闯进他的思绪——画上荷花和尚画, 碑临汉帖翰林碑。古人的对联启发了他,使他触景生情,想出了一副回文联的上半联:“秀山轻雨青山秀。”下联却一时无法对上。回家后,张恩浩把此事告知父亲张惟权。张惟权听后大发脾气,揍了张恩浩一耳光说:“你这孩子十多岁就出绝对难人。我看这是一副绝对了,对不起来我看你非短命不可。”接着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9.
我在协和医院病榻上读了李庄先生在《炎黄春秋》发表的这篇文章,读后颇有所感。李文主要谈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对敌狠,对己和”的问题,第二是腐败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质是区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的重要性,第二个问题实质是腐败为什么屡禁不止、反而有所发展,并指出腐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肿瘤。关于第一个问题,我想从李大钊借用明朝忠烈之士杨继盛的一副对联,但改了一个字说起。杨继盛(1516─1555),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即兵部的第三把手。他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以明志:“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在兵…  相似文献   

20.
文史博览     
《纵横》2004,(12)
张大千“挽”刘湘曹大铁抗战初期某一天,大千师将他一薄本诗稿送给我,稿内夹一张纸,上写挽四川军阀刘湘的挽联,上下联约三十多字。他说:“大铁,你看我这挽联做得可好?”我看了不敢回答。他说:“好不好你只管直言,为何不答?”我说:“好是好的,但对仗上好像不合。”他说:“正要你说这句话。谁高兴去挽他!这是某某人(指张群)强要我挽的。刘湘这家伙对不起我们四川人,我就对不起他。”我说:“那是你有意这样做了?”他说:“是啊,这就叫‘牛头不对马嘴’,妙的是我写的这副白竹布大挽联还悬在刘家的大客厅里,可见军人都是老粗,不懂文墨,只重名气,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