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希腊古典时期著名的教育者伊索克拉底在演说辞《海伦》序言中对公元前5世纪的智术师高尔吉亚斯展现出了前后态度不同的评价。一方面,伊索克拉底批评后者围绕某些哲学观念进行空谈,主张修辞学教育必须为城邦利益服务,认为演说辞的创作必须关注相关的重大主题,竭力将自身与智术师群体相区分;另一方面,他又继承了高尔吉亚斯探讨荷马史诗中神话的传统,赞扬后者将古希腊文学传统中的著名人物海伦作为演说的关注对象。在伊索克拉底看来,采用何种形式探讨神话与关注神话的内容本身同等重要。这位教育者试图以赞扬海伦美德的方式重述神话,从而服务于他演说辞创作应重视道德教育的主张,这便是伊索克拉底质疑高尔吉亚斯以颂辞为表象、实际创作辩辞做法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2.
乌尔第三王朝贡物中心作为中央直属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档案管理和保存能力几乎代表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准。本文通过对贡物中心出土的档案管理类文献梳理分析,并结合前人对贡物中心机构研究的大量成果,认为贡物中心很可能存在一个专门的档案部门,这个档案部门随着档案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演化出相对成熟的档案管理制度。这不仅对研究乌尔第三王朝整体档案管理制度提供了帮助,也为深化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3.
本期寄语     
<正>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了3篇文章。高文宝、吴宇虹合作的《宁乌尔塔神话——两河文明征服开发周围区的象征表达》通过梳理关于宁乌尔塔神的楔文泥板作品,指出了两河流域文明在与其周边地区文明冲突与交流中所发挥的中心辐射作用以及宁乌尔塔神的战神兼农神身份所具有的历史含义。何珵的《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领导权问题"矛盾论述出现的原因》一文考察伊索克拉底在《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就"领导权问题"  相似文献   

4.
伊索克拉底受到书面表达方式所面对的受众范围以及当时的政治局势影响,在《泛希腊集会演说辞》中,采用"模糊话语"的修辞策略,呈现了关于"领导权问题"两种不同的政治主张:"城邦联合领导权"与"雅典领导权"。伊索克拉底在创作《泛希腊集会演说辞》时,口头与书面两种创作方式并存,这篇演说针对雅典城邦发表,或面向全希腊传播,前者适合采取口头的表达方式,而后者更适合采取书面信息传递。若《泛希腊集会演说辞》面向全希腊传播,伊索克拉底需采取"模糊话语"的策略,满足不同城邦受众的政治利益。他的政治观点受到了公元前390—380年间希腊政治局势变化的影响而发生转变,伊索克拉底在演说辞中所采用的话语策略,是斯巴达在古希腊当时的历史实际中所拥有的权威与作者自身对于雅典霸权的呼吁调和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乌尔第三王朝是古代两河流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赋税制度是乌尔第三王朝统治者实现其国家治理、巩固中央集权制政权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从第二王舒尔吉时期税制的建立,到第三王阿马尔辛时期税制的微调,再到第四王舒辛时期税制的变革,乌尔第三王朝的赋税政策经历了由主动进取到被动冒进的演变。这三位国王统治时期的税制演变,不仅影响了乌尔第三王朝财政政策的执行与经济政策的制定,更加体现了乌尔第三王朝的国家治理模式与特征,为重新认识人类文明早期国家的构建提供了直接证据和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乌尔那穆地籍》原文是用苏美尔语楔形文字写成,最早记于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者乌尔那穆统治时期,目前发现的2件比较完整的版本都是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泥板复本,以及约11件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石碑碎片。该文献主要记录了乌尔那穆统治时期,乌尔第三王朝地方行省的区域边界划分情况,是我们研究乌尔第三王朝行政区划、地理分布与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文献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期寄语     
正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出两篇原始文献译注和一篇专论。刘昌玉的《乌尔那穆地籍译注》将原文为苏美尔楔形文字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者乌尔那穆时期的一组关于该时期乌尔第三王朝地方行政区划的文献整理、翻译为中文,并加注释。葛会鹏的《托姆博斯碑译注》对埃及第十八王朝国王图特摩斯一世所立划定埃及南部边疆并反映埃及与努比亚关系的《托姆博斯碑》进行翻译、注释。这两篇文献对古代地中海文献与相关历史事实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袁伟业的《从游叙弗伦看苏格拉  相似文献   

8.
本期寄语     
本期刊出12篇专题论文和一组笔谈。"古代地中海文明"栏的3篇文章中,包括吴宇虹和吕冰合作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尼普尔银贷业商人档案研究》的下篇"档案重建"。该文根据在尼普尔出土的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经济档案文件的原文集,  相似文献   

9.
本期寄语     
本期古代地中海文明栏刊登两篇文章。刘昌玉、吴宇虹合作的《乌尔第三王朝温马地区法庭判案文件译注与简析》,将出土于温马地区的新苏美尔时期乌尔第三王朝的20块  相似文献   

10.
商周以降,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为世界之中心,周边各地都是蛮夷未开之地。"中国属内以制夷狄,夷狄属外以奉中国",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便将中原王朝与周边各地的关系限定为自下而上的朝贡关系。朝和贡的历史久远,班固《汉书》中有"修奉朝贡,各以其职",而在一些文献中有帝舜时期西王母来朝的记载,也有一些少数民族朝贡商周王朝的记载。"王者不治夷狄,来者不拒,去者不追",  相似文献   

11.
伊索克拉底《泛希腊集会辞》的泛希腊主义提倡城邦和睦,并非希腊统一,其包含着与"雅典中心主义"的差异与交融。当两者被调和而共同为反波斯战争和雅典一斯巴达联合领导权宣传时,泛希腊主义经常被强调。对伊索克拉底而言,在呼吁雅典领导权的论述策略中,"雅典中心主义"更具实际意义。他既利用这一观念对抗斯巴达人,为雅典在公元前4世纪重新恢复帝国时代领导地位的诉求提供动力,又利用泛希腊主义证明雅典领导权具有合法的道德、舆论和历史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王朝的朝贡体系分为"内圈"边疆民族的朝贡制度与"外圈"周边朝贡国的朝贡制度,二者具有两种不同的政治属性。从东北亚地区朝贡制度的角度出发,对两种朝贡体系进行历时性和全景式的考察,二者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是否被纳入地方行政管理体系"、"是羁縻建置的君臣身份还是具有独立性的藩属国身份"、"是否存在政治隶属关系"以及"是发展为民族地区建置还是被条约体系所取代"等四个方面,是区别中国古代王朝朝贡制度"内圈"与"外圈"的核心标准。  相似文献   

13.
正.TUM■■是大量出现在乌尔第三王朝档案管理类文件(BullaArchive Label)(1)中的行政术语,其所属语种及所表意义学术界素有争论。本文拟通过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结合已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并做简要分析,以期为该问题的解决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初步梳理了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112—前2004年)温马行省出土的神庙宝库记录。这些记录记载了温马社会的中上层成员向当地的多位神祇,尤其是温马的保护神沙腊,所进献的许愿物和还愿物,主要为宝石和贵金属制成的物品。研究结果显示,在神庙中设有专门宝库存储这些贵重物品,且有专人负责管理。本文还进一步推断,对这些奉献物享有支配权的是温马总督,而非乌尔第三王朝的国王。  相似文献   

15.
乌尔第三王朝的宗教祭祀活动十分频繁。为了方便献祭,舒勒吉统治时期(公元前2092年—公元前2046年)建立了一个贡牲中心。本文根据伊拉克的德莱海姆村(Drehem)出土的贡牲中心的原始文献,对舒勒吉新提(Shulgi-simti)王后及其贡牲机构的八位收支官员的身份分别作了分析和研究,并对王后贡牲机构的收支形式、贡牲种类以及支出内容等进行了归纳总结,为深入探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王室经济和宗教事务提供了原始史料。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东北史研究专家、吉林大学历史系程妮娜《古代东北民族朝贡制度史》(以下简称《朝贡史》)一书,已由中华书局于2016年3月出版。该成果曾被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东北古代民族朝贡制度研究"),并成功入选了2015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认真拜读之余,笔者认为,这部长达70余万字的大部头著作,是一部有较高见地与深厚学养的研究成果。一、宏大的学术视野。东北民族朝贡制度作为边疆民族服属中原王朝政治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朝贡制度曾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之一。源自先秦的华夏中心意识、大一统理念及“事大字小”的交邻之道虽为朝贡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朝贡制度如何实施并在多大程度上奏效,则与当时局势和国力的强弱密切相关。因此,朝贡制度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宋卿 《史学集刊》2006,(5):89-94
唐代在东北边疆渤海政权地区设置的忽汗州都督府,在东北各羁縻府州中存在时间最为长久,其以朝贡为纽带与唐王朝保持着稳定的隶属关系。羁縻府州形式下的渤海政权对唐王朝的频繁朝贡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目的。其朝贡关系体现了中央王朝与地方民族之间的一种“君臣”与“宗藩”的政治关系.一方面加强了中央王朝对东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统辖关系;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有助于“中华一体”的国家形成。  相似文献   

19.
演说辞在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修昔底德著作中演说辞的真实性问题历来为学者所关注,并引发了学者们的争议。本文对学者们关于这一问题的主要观点进行了细致分析,认为《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一书中的演说辞既不是修昔底德对演说者实际所说的话的简单誊录,也不是修昔底德根据修辞学"适宜性"原则自由虚构的产物,而是他对演说者实际所说的话的理性建构,意在揭示人类行为背后的普遍规律和永恒真理。因而,修昔底德书中的演说辞既反映了当时希腊思想界和各演说者的"思想之真",更体现了修昔底德个人的"思想之真"。修昔底德对演说辞的理性建构,深刻反映了其史家自主性,以及试图从变动不居的历史中认识和把握普遍真理与规律的不懈努力,体现了古希腊史学观念的重大进步,并对西方后世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读者来值     
敦煌学辑刊编辑部: 贵刊1984年第1期《关于于闽政权与喀喇汗王朝关系的探讨》一文117页在使用《突厥语大辞典》材料上有所失误。作者说“这从十世纪成书的由喀喇汗朝人所撰写的《突厥语大辞典》序言中的记载也可找到佐证(具体译文略)”。注说:“穆、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序言》维译本”。其实这是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