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 法克什 八旗中工匠,汉名匠役,有鸟枪匠、弓匠、铁匠、鞍匠之别。 八 华沙布勒绰哈 “养育兵”之称。 九 爱什拉喇 汉名“贴写”,即幕府诸司抄录文案者,部院胥吏之类。  相似文献   

2.
一远古时候,傣家人是没有房子住的。那时候,大树和山洞就是傣家人的住房。后来,有一个叫叭牙桑目氐的人学会了建盖房子,从那以后傣家人才开始住上房子。这是一种高脚楼房,楼下的柱脚有六尺高,楼上的房子比柱脚高五尺。因为这种房子是叭牙桑目氐教给大家盖的,所以大家都称它为恨叭牙桑目氐。叭牙桑目氐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傣族汉子。有一次老天下雨了,他看见一片片簸箕般大小的大麻芋叶挡住了雨点,雨水没有直接落在地下。于是,他  相似文献   

3.
我国土家族有“歌丧哭嫁’习俗。民间风俗歌《哭嫁歌》是土家族传统婚嫁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土家姑娘一种“修养”,衡量姑娘才智、贤德的标准。因此,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便学唱《哭嫁歌》。新娘在出嫁前半个月(有的地方为一个月),就由伴娘相伴“哭嫁”(土家语称为“打坡”)。出嫁前一天晚上,新娘与村寨中十位姐妹一起哭唱,谓之“陪十姐妹”。迎亲当天下午,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时,新娘要“哭嫁”,相好姐妹或长辈女人也陪着“哭嫁”。  相似文献   

4.
四川幺妹灯     
每到春节期间,四川蒲江一带都有说唱幺妹灯闹新春的习俗。其时,打扮妖娆的“幺妹子”和扮相滑稽的“花鼻子”在一阵鼓乐声中粉墨登场,通俗易懂的说唱,风趣幽默的表演,逗得前来观看热闹的众乡亲是一个个地捧腹大笑,前仰后合。  相似文献   

5.
使用石范随葬的习俗贯穿西南地区整个青铜时代,而尤以滇文化最为突出。墓主人身份可能为铸造工匠,随葬的石范具有明身份和别认同的功能。另外,该习俗在岭南、东南亚地区的青铜文化中也有发现,其文化传统可能源于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的"铸匠墓"习俗。  相似文献   

6.
旧时,江宁民间婚娶,吹吹打打,鼓乐齐鸣,爆竹轰响,热闹欢乐,特别是闹洞房还有说有唱,不乏典雅之风,是婚礼的欢乐高潮。一般的经过订婚、定亲之后,即约定婚娶吉日,男方用大花桥迎娶新娘到家成亲。新郎新娘同在新房内吃红鸡蛋、面条,喝“和气汤”,象征后世子孙兴旺发达,夫妻好合欢乐、百年偕老。然后在厅堂“拜堂”。到晚,酒宴毕,就开始闹新房。  相似文献   

7.
说起迎亲船,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感到新奇陌生。所谓迎亲船,就是江南水乡迎接新娘新郎的花船。 记得小时候,我和孩子们喜欢跟大人去河边看迎亲船,每条迎亲船经过,岸上观看的人都要说些吉利贺喜的话,  相似文献   

8.
<正>上思过山瑶大多居住在广西十万大山腹地的南屏瑶族乡和叫安镇的那荡村、提高村、那午村一带,有5000多人口。上思瑶族的婚礼习俗有强烈的仪式感,仪式繁琐热烈、丰富多彩,主要有“探亲、定亲、迎亲、拜堂”等一整套仪式流程,每个环节都以形式迥异的歌舞进行,其中尤以婚礼当天的“拦路关”“拦门关”“鸳鸯仪式”“上茶仪式”“拜堂仪式”最具特色。2018年12月,上思瑶族婚礼习俗以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列入第七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9.
居住在哀牢山区的各兄弟民族,凡是办喜事时都要吹叭喇。为什么呢?这里有一段传说。传说很久以前,有一种名叫红嘴猪雀的鸟,长着一尺五寸长的红嘴巴,身子象猪一样胖,全身上下长满了羽毛,所以得名“红嘴猪雀”。这种鸟凶狠异常,人们叫它“长嘴大王”。哀牢山区自从出现了这种鸟,给当地人们带来了不幸。红嘴猪雀专吃良缘婚配的新娘子,它经常躲在山阴暗处,只要讨亲的队伍路过山丫口或山梁,它就突然猛飞出来抓  相似文献   

10.
东台古为海陵。传说清乾隆初年,海陵县城(今泰州市)有一东姓的年轻人,唤东亭,生得眉清目秀,与表妹邰娥自幼青梅竹马,订为连理。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东亭欢天喜地准备迎亲娶妻的时候,被官兵拉夫绑去了。  相似文献   

11.
谈元集宁路遗址出土的丝织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8)
一宋、金时期,我国南北各地育蚕和丝织业都很发达,江南地区尤为全国之冠。蒙古族封建主灭亡金和南宋时,虏获各种技艺工匠,特别注意虏获所谓南人的工匠,把他们带到北方的腹里和岭北地区,安置在军匠局或官匠局中。《元史》记载弘州、涿州和邢州等织染局的设置经过情形,就是将丝织匠人迁徙到北方地区的典型事例。元王朝建立后,还不断从江南地区获取工匠,史籍记载元代属于丝织业的军匠局和官匠局名目繁多,且分布于全国许多地区。《元史·百官志》记丝织业的官匠局中,有属于宫相总管府管领的专门为宫廷织造段匹的织染杂造人匠都总管府,下设织染局、绫锦局、纹锦  相似文献   

12.
大士 《中国土族》2010,(Z1):57-57
毛毡是农牧地区最常见的一种生活用品,它防潮保暖,经久耐用,材料来源广泛,几乎每个农牧户人家都有几条毛毡。毛毡加工,就大通县而言,石山乡、良教乡、城关镇等地也有毛毡加工,制作毛毡的手艺人叫"毡匠",城关地区的毡匠有西门村的马有录、马有才(二人都已去世),西关村的赵维屏、赵维礼兄弟,毡匠手艺从父辈手里继承下来,所以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惠来打火蘸     
惠来打火醮由来已久。雍正十一年(1733年)江西新建县举人裘日菊到惠来任知县,看到县城民居多数茅房,非常容易发生火灾。据《惠来县志》载:裘知县认为惠来城背山面海,暴雨过后滴水无存,属火地,故称:“水清龙骨现”。倡议适“丙年”即火年在惠来县城举行“打火醮”的习俗。旨在拜祭“火神”以消灾。从此,打火醮习俗延续下来。惠来城打火醮比任何节日都隆重,民间有句俗语“热过打火醮”,形容热闹的场面。  相似文献   

14.
云南茶花自古出名,因为它又大又红,没有哪种花比得上,这是人人知道的,但是,云南的金凤花也出名,就不是人人都晓得的了。说到金凤花,原先还是茶花的姐姐,茶花出名和金凤花有关系,晓得的人更不多了。事情要从百花神花二匠说起。从前有个养花人,叫花二匠,祖宗三代都养花,祖传的手艺到了他手里,就变得非凡了。春开桃李冬开梅,这是自古以来的规  相似文献   

15.
每年的九月,是幼儿园最热闹的时候。因为新入园的孩子不适应集体生活,哭闹着要回家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保育员,甚至园长都加入到忙碌的行列,哄了这个又哄那个,背了这个又抱那个,忙得不可开交。  相似文献   

16.
(一) “来宝”是三川一些土族村庄至今仍然保存的一种傩祭习俗。流行地为中川乡民主村、官亭镇的喇家、鲍家等村寨。尤其以民主村的“来宝”最为典型。 “来宝”这一称呼,是汉语借词,意为神佛保佑,驱除不祥,吉祥发达。  相似文献   

17.
一天地刚刚分开的时候,天上住着天神和他的家族。天神用云雾砌起厚厚的墙壁,把天地隔开。这时,地上还没有人类和万物,只有一个又深又黑的海子和一座又高又大的山。这海子后人叫它喇踏海,这大山后人叫它喇踏  相似文献   

18.
古代文献记载高句丽存在着人殉的习俗,在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当中也可以看到高旬丽民族殉葬的某些情况.高句丽人殉的情况从王族到贵族到平民百姓都存在着.不仅都城地区存在,在偏远地区也有殉葬的情况.这种殉葬习俗一直延续到高句丽灭亡之前.高句丽人的殉葬习俗的形成有多种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以驾褥晓日侣沙二口汤蓄护合夕咨习刊口J万裕哎口口甘1遥招卜外户J闷叫咤、」偏益月加识仁述担次尺喇河官 刊 厂,刻叼叭长了袱丝骡 (牡成贫十祷脚7店名了印彼套粉豁奄「彰.蒸一彗象蔓「姗l备淌,_扫字羲嘴断1牌劫心闷嘴卜,雷则贫叱拭城中溅之奥g孤喇份乏蒯时m台于锹刹小二︻扭甘户七.卜‘‘:‘.世界历史参考地图~~  相似文献   

20.
在粤西茂名及其周边地区有着一种奇特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当地流行着“年例大过年”的说法,人们把“年例”作为传统的节日看待。春节的时候有的人可能不回家过年,但是到了做年例的时候却一定要回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