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川 《湖南文史》2011,(5):34-34
干香酥软的烧饼来自西域,当时中国称外来文化为“胡”,因此当时的烧饼称为胡饼。后来胡饼在中国盛行,人们便将其改名为烧饼。早期小贩在卖烧饼时,总是会点灯、敲响案板以告知客人烧饼摊子开张了。然而很少人知道,这项惯例其实跟三国时代的刘备有关。  相似文献   

2.
内地来新疆的朋友,有这样一种 共识.不尝一尝新疆的羊肉串,似乎就 不算到过新疆。实际上,新疆的特色美 食,除了羊肉串外,还有馕。在新疆, 天山南北,都可以吃到香脆的烤馕。 民族英雄林则徐当年踏勘新疆. 描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时曾提到“冷 饼盈怀唤作馕。馕是新疆土生土长的 食品,在史书称为“胡饼”“炉饼”。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展厅里,陈 列着一块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 中的馕。据专家考证,这是一块唐初的 馕,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张骞西域后, 馕从西域(新疆)传到内地,即为烧饼。 在唐朝,烧饼叫胡饼。打制烧饼…  相似文献   

3.
从《太平广记》看唐代饮食胡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朝的"饮食胡风"现象,是中西文化交流和汉民族对外来文化吸收的主要例证之一,也是唐代饮食文化的一大特点。《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许多饮食种类,如蒸饼、胡饼、烧饼、煎饼、笼饼、白粥、水面等。从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唐代的饮食有着强烈的多民族、多元化的特点。可以这样说,当时的唐朝以"胡食"为主。  相似文献   

4.
食色站     
王羲之与胡饼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和北方,上至宫廷宴会,下至庶民百姓的日常饮食都少不了饼,当时传播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饼"。胡饼原产于西亚、中亚,是由发酵的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09,(2):70-70
魏晋南北朝时期无论南方和北方,上至宫廷宴会,下至庶民百姓的日常饮食都少不了饼,当时传播最广、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胡饼”。胡饼原产于西亚、中亚,是由发酵的麦面烤制而成的又薄又松的面包,有时还撒上些芝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这种烤制面包的方法被引进并做了改良,变成个小皮薄有馅的圆形饼,叫“胡饼”。  相似文献   

6.
代茜 《民俗研究》2006,(3):67-80
一、土家烧饼风靡全国2005年,一种名叫“土家烧饼”的风味小吃风靡全国,似乎一夜之间遍及各地的大街小巷。“土家烧饼”来自湖北土家族的聚集地恩施,土家人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做成别具风味的表面撒有馅料的圆形烤饼。自2005年5月第一家土家烧饼店在武汉出现至今,土家烧饼已由我国的西部逐渐向东扩张。这些“土家烧饼”店无一例外地有着相似的店铺装饰,翠竹、红线、簸箕等“土家族”店面装饰元素;叫着相似的店名:“土家族烧饼”、“土老冒烧饼”、“土家烧饼大王”、“掉渣烧饼”、“土掉渣烧饼”、“掉馅的烧饼”、“土家西施烧饼”等。短…  相似文献   

7.
正我国各地的烧饼品种,多种多样,不胜枚举。论烹制方法,有烤的,有烙的,有煎的诸等。就馅料来说,有荤的,也有素的。就口味而论,有甜的,也有咸的。可在林林总总的烧饼家族之中,您品尝过烂面烧饼吗?我可以肯定地为您回答:大多数人没有。烂面烧饼是我们扬州一带的传统美食,外地没有。不信?您"百度"一下,一切就不言而喻了。放眼全国,烂面烧饼虽是小众美食,但在我们扬州一带,却是一道大名鼎鼎的大众美味。烂面烧饼外观浑圆,金黄油亮,饼皮如纸,馅料丰足,酥脆喷香。尤为刚  相似文献   

8.
文史摘     
据2004年夏《北京青年报》所载《杨家华为遵义会议站岗》一文所述,1936年9月19日红二师进入哈达铺后,聂荣臻叫杨家华“快去买些烧饼回来”,杨家华跑到一个卖烧饼的老乡处,把身上的钱全部掏出来,买了4个烧饼,老乡随手拿一张报纸包了烧饼给他。当聂荣臻从包烧饼的《山西日报》看到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西红军刘志丹部的消息,便大声对杨家华说,赶紧派骑兵通讯员把这张报纸给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9.
我的童年与干松香脆的泰州草炉烧饼有不解之缘。长麻石铺就、宽仅8尺的高桥西泠街,解放前后挺热闹的,店铺连着店铺,我家斜对面是爿金民烧饼店。于是,看做烧饼成了儿时的一种乐趣。  相似文献   

10.
周村烧饼     
<正>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淄博周村而得名,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周村烧饼  相似文献   

11.
周村烧饼     
<正>周村烧饼,因产于山东淄博周村而得名,山东省的著名特产之一。以传统工艺精工制作而成,为纯手工制品,有"酥、香、薄、脆"四大特点,富有营养,老少皆宜。其外形圆而色黄,正面贴满芝麻仁,背面酥孔罗列,薄似杨叶,酥脆异常。入口一嚼即碎,香满口腹,若失手落地,则会皆成碎片,俗称"瓜拉叶子烧饼"。周村烧饼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几经工艺改造,如今  相似文献   

12.
我并不喜欢吃烧饼,因为牙不大好。但我每逢走到卖烧饼的摊前总要买上几个。那焦黄酥脆的烧饼,并没有勾起我的食欲,而是引发了我心中对往事的无限愧疚。  相似文献   

13.
三岔口     
徐建军 《风景名胜》2012,(7):166-167
那天清晨,太阳还没出来,天上滚着大块大块的霞云。路上几无行人,旁边烧饼摊传出“噼里啪啦”砸面团的声音。我呆鸡般站在路边一棵泡桐树下,啃完两个烧饼,依旧没回过神。这就要离开家前往另一个县城,开始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两个县城分别布于城市南北两侧,开车大约要2个多小时。  相似文献   

14.
《湖南文史》2013,(10):32-33
烧饼在古代指经烘烤制成的面饼,有馅儿。现在指经烘烤的不加馅的发面饼,表面多有芝麻。  相似文献   

15.
通州城里大小几百家缸爿(一种烧饼)店,就数小门口三爹家的生意最好,因为他做的"甜夹"好吃。其实"甜夹"就是本地产的一种烧饼,店家把白糖和盐、葱、大油等物拌在一起作馅儿(俗称兜心),然后重油擦酥,芝麻封面,火炉烘熟。其味独特,秀色可餐。于是就有了"不吃甜夹,南通算白到"的说法。  相似文献   

16.
目下 《中华遗产》2014,(2):54-73
北方人的餐桌上,几乎顿顿少不了麦面做成的主食。汤面、馒头、烧饼、饺子,貌似平庸无奇,却是中国人的元老级食物,咬下的每一口,品出的每一种滋味都混合有古今交汇的味道。面食,书写着一部中国人独有的食物进化史,让我们来一场穿越,仔细打量一下它的前世与今生。  相似文献   

17.
黄桥烧饼     
今年是黄桥决战胜利60周年,黄桥烧饼的故事也因此流传了60年。 黄桥烧饼并非只有那小小的、圆圆的一个品种,其实它是一个家族,一个由数十个品种,还有其它面点组成的系列家族。 我生在黄桥,长在外地,对黄桥烧饼的认知,是小时候从祖母每年中秋节“涨烧饼”开始的。“涨烧饼”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好一大盆发酵好的面粉,倒入锅中,再在上面撒一  相似文献   

18.
衷九兰 《神州》2010,(3):72-73
凤凰路与五云路,是比邻关系。步行,只是眨眼工夫。倘若有位小巧玲珑,扎两条小辫子的姑娘,围白色布兜的,背着香喷喷的烧饼,行走在这宽敞如水的大街上叫卖,必然招来某些新奇的目光。我常常路过那儿,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关注。也听多人说,烧饼的味道很不错,在露天叫卖的人手有好几位,有男子、也有女子,这些销售员有的是外地人。  相似文献   

19.
"髓饼"最早出现在东汉刘熙的《释名》当中,《齐民要术》中有其所用原料和烤制方式的记载。鸠摩罗什所译《大智度论》中也有其名物,揭示髓饼所用原料、制作方式与《齐民要术》所记相同,证之以其原料添加方式、烤制用炉以及添加糖蜜、早先流行于北方等因素,可以判定髓饼与胡饼、蒸饼等,均为汉代传入中夏的一味外来食物。  相似文献   

20.
来信     
日本之鉴将目光投放在中国的近邻,是当下一种不约而同的媒体现象,但先后两期将日本作为本刊封面,却似乎少见。甲午战后,以日为师,在当时的中国,逐渐蔚然成风。当时的中国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