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清末围绕立宪法、开国会而展开的“预备立宪”,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一场从帝制向宪政过渡的社会革命.同所有改革一样,它需要全社会付出时间和努力加以培育,方可使其逐渐臻于完善.但不管是各省的国会请愿运动还是作为预备国会资政院的速开国会议案讨论,都在先进国家成功的示范和本国危亡的压力下获得空前的社会认同,将上自清廷权贵下至各省士民卷入其中,并使带有激进色彩的“速开”论思潮产生广泛社会影响.回顾资政院速开国会案讨论过程乃至整个国会请愿运动,除了让人振奋于中国民众空前的权利诉求之外,也不难发现运动中激进思潮的愈演愈烈,进而表现出人们对国会制度的多重误读,并由此产生诸多负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正清末立宪运动是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这场运动历时九年(1903-1911),波及除内外蒙古、青海、西藏之外的全国二十二省(内地十八省、东北三省和新疆),对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均发生过重要的影响。《清末立宪运动史料丛刊》收录了十九个专题史料,分别是:立宪运动的酝酿与发动,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清廷的预备仿行立宪,立宪团体,国会请愿运动,资政院,顺直谘议局,奉天谘议局,  相似文献   

3.
李丹 《世界历史》2012,(2):44-56,157,158
19世纪30年代,美国反奴隶制协会向联邦国会提交了大量要求废除哥伦比亚特区奴隶制的请愿书。废奴主义者所开展的包括"向国会请愿"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言论自由在美国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请愿书,联邦国会于1836年通过了禁止议员讨论这类请愿书的"钳口律"①。"钳口律"不仅侵犯了美国宪法第一条第六款所规定的国会议员的言论自由权,更重要的是侵犯了宪法第一修正案所保护的废奴主义者的言论自由权和请愿权。国会议员在有关"钳口律"的辩论中进一步认识到言论自由权和请愿权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光绪年间放垦迎来全面开放时期的前夕,蒙古王公、清廷、领荒佃户三股势力之间利益博弈尤为激烈的郭尔罗斯前旗,因增夺地租的社会矛盾最终引发一场暴力武装冲突,即"农安惨案"。该惨案是晚清蒙古地方全面放垦前各涉事利益群体围绕增夺地租进行利益博弈的典型事件。农安惨案的发生清廷负有责任,此外惨案发生前民间和平请愿聚会被当地"教匪"利用,演化成对抗清廷的武装斗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汤寿潜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陶水木 《民国档案》2005,(1):106-112
汤寿潜积极策动清廷遣使出洋考察宪政,并极力敦请速开国会、建立责任内阁,参与发动、组织国会请愿运动,对立宪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因“皇族内阁”的出笼,加以领导浙路斗争的艰难经历,他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即已转向共和。汤寿潜倡议并积极参与南京临时政府的筹建,是为了尽早结束独立各省各自为政的局面,统一内外政策,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独立;在建都地点和总统人选问题上,他的主张经历了由都鄂举黎到都宁举黎,再到都宁举孙的变化,这都是根据客观实际作出的抉择。在南北和议问题上,汤寿潜坚决反对议和、力主北伐,是立宪派中的激进反袁之士。  相似文献   

6.
清末巡警与辛亥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新政造就了庞大的巡警队伍,给清政府增加了一支准军事力量,这支力量在对付革命浪潮中发挥过强化作用。在学潮中,统治者利用他们镇压青年学生的请愿示威,平息了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革命派每次发动反清起义后,他们又充当清政府的鹰犬,到处搜捕革命党人,加强警戒,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得力工具。但在革命中,他们纷纷解散,有的还倒戈转向革命。历史证明,清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培植了自己的掘墓人。  相似文献   

7.
龚克 《巴蜀史志》2012,(2):42-44
1911年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枪杀请愿百姓的“成都血案”发生后,成都、华阳、温江、新津等十余州县的同志军对成都实行大围攻。赵尔丰急调川滇边军和新编陆军第十六标速来成都解围,清廷也令鄂、湘、黔、滇、粤、陕等省派兵入川镇压成都同志军。  相似文献   

8.
士绅保路冲冠怒,不帮朝廷帮“乱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史月刊》2011,(5):41-42
孙中山说,四川的保路运动是辛亥革命的先声,是有道理的。自1908年清廷的少年亲贵上台以来,有诸多的倒行逆施,影响最大的,就是收权,一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二把汉人权力收归满人。而所谓的铁路国有政策,就是这收权政策牵动面最大的一个行动。原本发动立宪请愿的汉人士绅,是要借立宪跟满人进一步分  相似文献   

9.
1906年9月1日,清廷颁谕宣布“仿行宪政”后,在近代中国各社会集团中引起极强烈的政治反响。革命派抨击清廷是以立宪之名而行专制之实;在野立宪派则充满希望,曾几次掀起大规模的请愿运动,明确而又具体地提出自己的立宪要求。对此,有关论著已多有论列。但对预备仿行君宪政体的主体──清统治集团在君主立宪问题上,是否存在不同的认识、议论?其原因是什么?其实质与作用如何?笔者不揣浅陋,拟就此略陈管见。一早在庚辛新政期间,部分清政府官员,如出使日本大臣李盛铎、御史赵炳麟、会办商约大臣盛宣怀、两广总督陶模等,就曾分…  相似文献   

10.
天然 《江淮文史》2001,(4):35-47
辛亥革命前,皖籍革命志士不仅在省内进行了两次震撼全国的武装起义,而且在省外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革命活动。从筹备组建同盟会到揭穿清廷“预备立宪”阴谋,从个人暗杀活动到大规模武装起义。这些革命活动,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政治影响,为推翻清廷的反动统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张謇与江苏谘议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在清末即为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声望甚隆。他参与创立预备立宪公会,集中了江浙一带乃至全国有志于改革的绅商及知识界的一批代表人物。张氏积极参与了江苏谘议局的筹备工作,谘议局成立后,被选为议长。张謇领导江苏谘议局为建设立宪政治的地方基础做了许多工作,并与思想顽旧的两江总督张人骏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张謇以江苏谘议局为依托,还展开了联合各省谘议局进行国会请愿以及要求改革财政等活动。张謇始终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办实业、办教育是如此,参加立宪运动、领导江苏谘议局也是如此。张謇也是一位稳健的改革家,他抱定和平改革的宗旨,秉持“尽其在我”,“得尺则尺,得寸则寸”的方针,不激不随,努力做去。  相似文献   

12.
清廷对黑龙江的封禁政策,严重影响黑龙江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但对此重大课题,很少有人专题论及。笔者就这一问题谈谈看法。 一 清廷的封禁政策由来已久。对黑龙江的  相似文献   

13.
1946年6月23日上海人民举行和平请愿运动,这个历史事件称为"六二三"和平请愿运动,因为请愿代表到了南京下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殴打,因此,又称为"六二三"下关事件或"下关惨案"。当时我在中央大学读书,并且在党的领导下从事学生运动,对"六二三"事件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4.
刘鹏 《世界历史》2020,(1):43-58,I0003,I0004
在13世纪中期,因为地方司法治理不力,英国臣民向王室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压力。与此同时,为了扩大管辖范围,罗马教廷和巴黎高等法院也向英国王室发起有力的主权挑战。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被迫开展司法改革,以应对这些压力和挑战,进而加强其统治权威。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允许臣民向议会呈递请愿。在当时,议会请愿的主要内容是寻求司法公正和祈求王室恩惠。它的推行,一方面加强了王权,另一方面维护了民权,由此受到普遍的欢迎和支持。正是在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议会请愿获得了初步发展,成为议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标志着英国议会请愿制的成形。最后要指出的是:议会请愿的起源,深受英国君臣之间实力对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内政与外交、外交与外债联为一体,互联互动,是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外债的这种特征,使策略性、功利性运用民族主义成为可能。借债救国论源于东北铁路外债交涉,其最初是指厚集洋债,实现均势。在清末宪政运动中,它又延伸到内政方面,成为国会请愿运动的舆论推动力量,并构成了干线国有政策的促动因素。郑孝胥在其间发挥了独特作用。近代铁路外债观的功能异化、内涵的多质化及其政治化倾向在其身上达到了极致。他的经历与思想充分展现了近代中国在利用外资与维持民族利益之间的两难选择,也显示了立宪派的政治性格。  相似文献   

16.
京旗的满族     
十三 京旗的群众团体和请愿运动 我介绍京旗亦即北京八旗的情况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即京旗的满族在旧社会,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在普遍受到歧视的情况下,为了民族,为了八旗满、蒙、汉挺身而出向当时的政府、当权派要求平等待遇满族。他们不是保皇党和复辟派,也不属于那一个政党,而是在压迫下群众自发的斗争和请愿。 恕我直言,这种自发的斗争和请愿,是辛亥以后满族广大群众运动的主流,而书本中恰恰忽略了这个主流的一切活动。当时斗争的方式是采取请愿的形式,斗争欲达到的目标就是:孩子升学、大人就业、民族不受歧视和污辱等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09,(3):47-47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首领,清末,他的党羽布满朝廷内外。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1909年清廷罢了他的官,他只好退居河南彰德。但他仍关心着全国形势的变化。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起义军占领了武昌。清廷极度恐慌,忙派冯国璋率军前去镇压。但冯国璋接到袁世凯的密令:按兵不动,坐等事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清季官制改革启动前,程序和步骤均有不同方案,选择结果对改革进程不无影响。当朝执政未能统筹全局,却照搬外国经验,从而内外官改制难以协调,督抚的双重身份又成为官制改革的症结及矛盾焦点。因改制权力频受削弱的督抚,设法图存扩张,先是多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和诉求,继而利用立宪派和民众的请愿,公开向清廷施加压力。直至辛亥前夕,外官改制的最终方案仍未确定,由此引发的权与利的争斗,加速了清王朝垮台。所遗留的省级行政权力及其长官身份地位问题,成为民初割据纷争要因,且依然困扰着后来行政体制的规划者与建设者。  相似文献   

19.
1948年广州市三轮车商联合三轮车夫,抗议市公用局不换发车牌,他们先向绥靖公署、公用局请愿,接着向市参议会请愿抨击市府的无理决定,又向地方法院起诉公用局相关人员,没有结果;最后又向中央机关申诉。  相似文献   

20.
清朝末年,同盟会在全国发展壮大。武装起义,此伏彼起,波澜壮阔。清廷虽然残酷镇压,不可遏止。嵩县深居大山中,经济文化发展受到影响,但高举义旗,参加反封建斗争,在豫西近代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