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物古今有不同含义。现代文物可分为三大类: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入志,可上溯至汉魏。当代新编文物志对文物的记述与古代、近现代对入志文物的记述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当代新编文物志应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古遗物点、出土文物、摩崖碑刻、文物普查、文物保护、考古发掘、考古研究等。文章指出编写文物志应注意的问题:资料搜集应当以文献为主,要注重实地考察,要注意以事系人,要根据文物质地横排门类,要正确把握文物考古专业术语和文物志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2.
文物信息是文物运动的状态及其改变方式。文物信息以文物为原初载体,是文物价值的主要来源和文物状态的反映。本文以文物保护学的视角,结合信息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文物信息的定义、文物信息的变化与度量、文物信息的分类、文物信息系统、文物信息的价值五个方面对文物信息进行探索,以期对文物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以及文物保护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有所意义,更好地指导文物保护的研究和工作。  相似文献   

3.
王紫林 《南方文物》2004,(1):99-102
江西是历史文物大省,革命文物强省,文物资源非常丰富,革命文物、陶瓷文物、青铜文物、宗教文物和书院文物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连续召开三次会议研究文物工作,重点抓好“六个点”,文物工作呈现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孙羽 《黑龙江史志》2013,(11):128-128
文物鉴定系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判定、诠释文物的年代、质地、价值、用途以及文物的真伪辨识。为文物研究和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历史或研究专门史提供现在可靠的资料按,也为文物保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物鉴定是建立在对文物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所以文物鉴定本身也是一门专门学问,是文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传统鉴定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鉴定法是目前鉴定文物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物的保护与管理,是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基本职能,制止和防止人为的与自然力对文物的破坏与损害,是文物工作者的职责。基层的文物工作人员和机构处在文物工作的第一线,面临着辖区内所有文物遗存的保护、管理、考古、发掘和馆藏文物的安全保卫、陈列研究及宣传等一系列综合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从文物特性、文物数据特征、文物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要求等逐层递进分析,阐述了文物数据的特点和文物数据库设计的理念,进而概括文物数据库技术设计的内涵,结合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技术特点,力图探讨文物博物馆领域数据库建设技术上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7.
文物市场管理包括文物商店、文物监管物品市场和文物拍卖三个方面的管理;文物外事工作管理主要内容是文物出境管理和考古涉外工作管理。甘肃省依据《文物护法》和有关规章、文件,通过实施层级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在探索中日益完善。  相似文献   

8.
祝孔强 《文博》2010,(5):89-93
本文从文物特性、文物数据特征、文物数据库管理与应用要求等逐层递进分析,阐述了文物数据的特点和文物数据库设计的理念,进而概括文物数据库技术设计的内涵,结合信息化发展规划和信息技术特点,力图探讨文物博物馆领域数据库建设技术上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相似文献   

9.
正《隆德县文物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体例规范,文笔畅达。是一部充分体现隆德本地特色和文化优势的文物专著。文物志收入文物种类齐全,其中不可移动文物243处,包括古遗址、古城堡寨、古战场、关隘、烽火台、石窟寺、古墓葬、寺庙及寺庙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馆藏文物2355件(套),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65件,三级文物575件。文物志全面系统地记述了隆德文物的分布、保存现状、考古调查及发掘等情况,展示了隆德文物管理保护和文物事业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迎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的召开,检阅建国以来我国文物工作的成果,文物局委托故宫博物院举办《全国拣选文物展览》。展览的范围是建国以来各地拣选文物的成果,包括古代、近代文物、革命文物、民族文物、外国文物、以及珍贵图书等价值较高或在拣选中具有典型情节、有教育意义的文物。同时在展览中,对拣选文物的有功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财富—文物。文物有着特殊的时代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及科学价值。对于考古人员而言,研究不同时代的文物,可以重塑当时的社会形态、文化思想等,文物对于文化传承的连续性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经过漫漫时光长河的洗礼,文物会受到不同因素、不同程度的损坏,和旧时形态已大不相同,如何在使用现有文物(测绘、利用等)时不破坏文物本身,这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文章旨在寻找一种非接触式的测量手段进行文物勘测,在不破坏文物价值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物相关数据,更好地认识文物、了解文物。  相似文献   

12.
宣传依法行政、依法保护文物,是文物工作开拓创新的必由之路,是难点、热点问题。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观念,使文物行政行为逐步走向规范,是当前文物工作的必须。近年来,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和文物执法部门正规化建设的逐步深入,文物行政执法整体状况明显改观: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执法  相似文献   

13.
徐玲 《东南文化》2016,(1):15-19
近年学术界有关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研究的成果,主要有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革研究、近代文物价值认知变化研究和近代"文物"概念异同比较研究等。只是这类研究多限定于单一学科,多停留在对概念本身含义的阐释上,未能关注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因此,应以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为整体考察对象,重新研究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史,重点关注中国"文物"概念的学术考证、欧美近代古物观念的形成及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近代中国文物观念变迁的时代语境研究、近代中国典型文物观念的比较研究等方面,重新呈现文物作为物质的文物和作为文化符号的文物在观念上的多重面相,以使近代中国文物变迁史的研究更加丰满。  相似文献   

14.
姬乃军 《文博》2005,(5):54-56
文物鉴定是文物工作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文物鉴定工作的范围,包括文物出境鉴定、文物司法鉴定、馆藏文物鉴定、流通文物鉴定、民间收藏文物鉴定等。在《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中有着明确的授权。以下谨从两个方面对文物鉴定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文物的管理保护是一项业务性、政策性和社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方面很广泛。文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对文物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文物的维修也是为了保护文物。只有明白了文物维修的原则、做法和需要注意的有关问题,才能在实践中把文物维修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6.
陆建松 《东南文化》2018,(6):117-122
"让文物活起来"是新时代我国文物工作的重大历史使命。"让文物活起来"的关键是要讲好文物的故事。要讲好文物的故事,必须构建完整、有效的文物故事传播体系:第一要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做到见物、见人、见精神,这是基础和前提;第二要做好文物历史文化故事的策划编剧,"内容为王";第三要开拓平台,不断创新文物故事传播的方式。只有这样,文物才能真正"活起来"。  相似文献   

17.
文物修复是对文物的再发掘、再认识,应体现文物的历史性、艺术性。保护修复的材料不应对文物带来损害,并尽可能延长文物寿命;文物修复应具备可逆性及材料的兼容性。文物保护修复是涉及多学科领域的综合门类。  相似文献   

18.
书画文物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核心在于加强书画文物保护,这也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提升民族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与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书画文物“出圈”旨在让书画文物“火起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圈,让传统文化“入圈”旨在挖掘书画文物优秀传统文化、让其与公众建立共生共长的关系,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公众感受到书画文物的魅力,以促进书画文物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真正促进书画文物传统文化传承与薪火绵延。因此,文章将深入研究促进书画文物“出圈”、传统文化“入圈”的路径,认为要加强书画文物基础研究,强化书画文物价值认同,做好书画文物科技赋能,讲好书画文物故事,以更好地挖掘书画文物的传统文化内涵,推动书画文物文化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任芳 《丝绸之路》2021,(1):153-156,166
甘肃省是文物大省,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出土文物增多,库藏文物的管理难度也增加了.库藏文物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而文物库房是存放和保护这些重要遗产的关键场所.文物库房管理越来越被关注,库藏文物的保存环境、保护措施也越来越被重视.本文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库房管理现状、保存环境以及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  相似文献   

20.
学鉴随笔     
在我们美丽而富饶的国土上,保存着丰富的文物,这些文物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征眼自然、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经济、创建人类文明的过程中,留下的物质载体。它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以不同的存在形式、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巨大创造力和民族精神。这些文物可分为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主要有地面文物、地下文物,主要包括古遗迹、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纪念性建筑以及其它文物。可移动文物有馆藏文物和社会流散文物。馆藏文物,指那些保存在各博物馆、艺术馆、纪念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