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贴春联。现在的春联大都是买来的,少去了原创春联中的许多情趣。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自幼喜欢读书写作,所以对儿时所见所闻的民间原创春联印象颇深。  相似文献   

2.
过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又叫春联。据说中国第一副春联始于五代时(918—968年)后蜀主孟袍的桃符题词。有一次过年时。他叫翰林学士辛寅逊题词于门上桃符,孟昶嫌辛寅逊题不好。就亲自题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尔后,文人学士群起仿效,把题春联视为雅事,春联之俗传人民间。春联的正式命名从明朝开始。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南京,除夕那天,他突然下旨:“公卿士庶家,须加春联一副”,要各家各户贴红纸春联。经朱元璋提倡,贴春联从此成为春节习俗。  相似文献   

3.
解玲洁  马淑珍 《神州》2013,(8):23-23
"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视听时代"、"视图时代",是指20世纪中后期,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普及以来,人类以大量图像符号获取信息的时代。我们注意到,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春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视觉文化时代,新兴的印刷春联正以势不可挡之势横扫春联市场,它的利弊如何,它将怎样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4.
过了腊月二十三,一些头脑活泛的农村年轻人从省城西宁或甘肃兰州,批发一摞摞印制的大大小小形式多样的春联和印有威武雄壮的古代武将形象的门神,在县城街道两旁摆上了出售春联的小地摊,其事一举两得,一是他们趁机搞点小生意发点小财,二是为即将来临的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的氛围。目睹此景,我不禁想起了昔日临近年关为家乡邻里右舍写春联的往事……过去,每逢年关,乡亲们满脸  相似文献   

5.
去年春节,儿子见了门上贴的春联有些好奇,就问我:“爸爸,门上贴红纸做什么呢?”我说:“这是春联,过年家家都要贴的。”儿子接着问了我一串问  相似文献   

6.
正对联是我国争妍斗丽的文艺百花园中一朵绽放的奇葩。对联,雅称"楹联",俗叫"对子",包括门联、堂联、春联、戏联、寿联和挽联等等。过年贴对联叫贴春联,它早已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年俗。"(腊月)二十四,割下对子写下字"说的是写春联;"(腊月)二十八,贴年画",自然包括贴春联。春联,以张贴于千家万户门上的两句对偶形式的庆贺文字,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愿望,烘  相似文献   

7.
名人与春联     
张雨 《文史月刊》2010,(2):37-37
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喜欢写春联,而且号召百姓过年贴春联,以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有一年除夕,朱元璋忽然来了兴致,命令所有的百姓门上要贴春联。第二天,他微服出巡,在城内观赏各家春联。他发现有一户人家没有贴春联,过去一问才知道,  相似文献   

8.
夏泗 《南方人物周刊》2014,(29):112-112
我父亲名叫夏兆华,小时候过春节时,家里贴的春联是:“兆光耀彩;华祝三多。”春联把父亲的名字嵌了进去,同时点出了“华”字的来历。“华祝三多”出自《庄子·天地》,寓意期盼富、寿和多男子。以“华”字的内涵来衡量。  相似文献   

9.
年味     
“吉祥好运到,万事顺心来”,爸爸兴高采烈地边说边给咱家大门换上了新的春联。这小小的一副春联,饱含着中华民族传承了千年的文化和一代又一代的希望。我抚摸着它,一阵温暖,仿佛穿越了千年的年味从指尖传遍全身。年味,是门上两列红底黑字源远流长的祝福和期盼。  相似文献   

10.
桃之夭夭,春之融融.一年一度春节的来临总让人有不少期待。春联.原来是一片桃符,是古代人寻章句的雅事,一碗清凉茶.一份明月心。而在流传过程中.春联在民间推广普及,爱渐形成一种寻常百姓家的民俗化.时至今日依然常演不衰.原因无它.关键在于那么几句如心如意的吉祥话。  相似文献   

11.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亲自写下这样一副对联:"新春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对偶工整,含义明白,而且首尾二字连起来便是"新春",很适合春节的气氛。据考证,这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相似文献   

12.
“爆竹声中除岁,桃符万象更新。”又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所以,有宋以来,桃符的更迭已成为新年伊始的重要标志。桃符,约从五代末开始分化,逐渐演变成春联和门神画。后蜀主孟昶题桃符:“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开春联之先河,而门神画,似乎起源于一个更为古老  相似文献   

13.
名人与春联     
春联历史悠久。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表示对新的一年最美好的祝愿。古往今来,不少名人都曾挥毫撰写楹联,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  相似文献   

14.
贴春联,为我国民间旧俗,源于古代桃符。每年除夕,书对仗吉语于红纸,贴于门上,谓之春联。据《宋史·世家二·西蜀孟氏传》载:“初,昶在蜀……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联被公认为是我国第一副春联。 孟昶所撰春联题于桃符板上。在此之前,桃木板上仅画符,用以“驱鬼避邪”。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野兽,名“年”,专于岁末外出掠食,但惧声、光、红色,人们为驱逐它,用紫红桃木悬于门上,“年”见而逃逸,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习俗。…  相似文献   

15.
(一) 1月15日,由辽宁省满族文学学会、丹东满族联谊会主办的《满族报》在丹东创刊。 (二) 1月21日,爱新觉罗氏家族春节联欢会在恭王府召开,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国务委员谷牧同近300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联欢。 (三) 1月,承德满族老人布尼阿林先生撰写的春联,在近24万幅作品中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春联竞赛一等奖。 (四) 2月13日,辽宁省委领导及文艺界知名人士等60余人欢聚省文联,祝贺著名满族作家马加先生笔耕60周年。  相似文献   

16.
贴春联     
<正>你到过农村过年吗?你知道这趴了一窗台的农村孩子在望什么吗?告诉你,他们在望村里"秀才"写春联,他们把过年的心情望得红红的。  相似文献   

17.
佚名 《文史月刊》2009,(7):62-62
苏东坡被县衙内招去写春联。侍从磨好墨,东坡展纸挥毫,一口气写下两副对联:“明日逢春好不晦气,终日倒运少有余财;此地安能居住,其人好不悲伤。”  相似文献   

18.
古时候有个县官,人们都叫他“剥皮官”。这个人又贪财又凶残,心比锅烟子还黑。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但敢怒不敢言。新春佳节,他为了表白一下自己是象包公一样爱民正直的清官;同时又想在老百姓面前卖弄一下才学,于是,想亲自提笔写一副春联。无奈他腹中只有一包草,挖空心思、搜肠刮肚也想不出来。他找来一大堆一大堆的古书,翻了半天,好不容易抄得两句,凑一副春联贴在大门上: 爱民若子; 执法如山。  相似文献   

19.
安徽人文荟萃,文风昌盛,有着领风气之先的光荣历史和文学传统。曾经,文学皖军在中国文坛上声名远扬。但是,近20年来,安徽原创文学创作水平徘徊不前,安徽作家群体在全国缺乏影响力。在这样的困境下,一份呼吁加大文学原创投入的提案恰逢其时。在时任安徽省政协主席王明方的领衔督办下,将支持文学原创纳入省级财政预算最终成为现实。本期,潘小平从一件原创文学提案说起,向我们讲述政协委员的履职故事。  相似文献   

20.
春联起源考     
流行的说法认为春联最早出现于五代时期的后蜀。北宋张唐英(1029—1071)《蜀梼杌》卷下载(《丛书集成初编》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